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蒹葭》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8-04-15 10:27:45)
标签:

教育

《蒹葭》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安市第五十三中学

    王小丽

 

教材分析】

《蒹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第三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收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最美的一首怀人古体诗,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方法,写出了诗人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追寻过程的艰难,表现诗人坚定、执着的精神,诗歌感情淳朴、真挚,文字简约,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给人以凄迷朦胧的美。全诗共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将诗意层层推进,在回环往复中将“可望不可即”的悲凉之感一步步加深加重。“美诗要美读”,教学中要以朗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品读诗歌形象美,想象诗歌意境美,同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领悟诗歌主题美。

学情分析】

通过大量古诗的学习,八年级学生能借助工具书、注释读懂诗歌大意,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学习了一些诗歌赏析的方法,能从音韵、形象、意境等方面赏析诗歌,但诗歌的赏析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首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主题丰富,学生对诗歌要真正领悟有一定的难度。“诗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内容,品读诗歌形象,吟诵诗歌,想象诗歌意境,悟读诗歌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音韵美。

2、品读诗歌形象美,想象诗歌意境美。

3、领悟诗歌主题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比较阅读,想象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经》的文化魅力,正确认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音韵美。

2、品读诗歌形象,想象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  朗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学法:

朗读法  品读赏析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比较阅读   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这首婉转、悠扬的歌曲是邓丽君的经典歌曲《在水一方》,“有位佳人,在水

一方”,轻轻柔柔唱出绵绵情意。这首歌曲的歌词创作来源于《诗经·秦风》中的《蒹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最美的一首四言诗《蒹葭》。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美读诗歌  感受音韵美

过渡语:“三分诗,七分读”,优美的诗歌要“美美地读。”

1、下面我们一起来自由朗读诗歌。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2)注意诗歌节奏,如轻重、缓急、抑扬等。(3)注意音韵。

思考:诗歌的句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自读后回答问题。

预设:《诗经》主要以四言诗为主,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2、教师示范读。

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应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品。此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为下面活动的学习创设情境。)

三、品读诗歌  体会形象美

过渡语: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哪些形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请同学快速找出诗中出现的形象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提示:

1)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以诗中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场景为依据进行。(3)结合平时的个人积累。

预设:

蒹葭:纤细柔韧,丛生茂密。秋天发黄,凝结白霜---有萧瑟、凄凉之感

蒹葭的柔软,随风连绵不断---绵延不绝的思念

蒹葭的柔韧,---柔情似水,坚贞、执着

白露:晶莹、清凉,预示早晨---使人生出寒意

秋水:水波微漾,绵绵不绝,---双眼望穿---思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读出缓慢、悠长、思念的情感。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时间在变化,象征着主人公追寻时间之长但却未放弃---执着,读出舒缓、思念、执着的情感。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急切、坚定、执着,读出焦急、思念、执着的感情。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之湄、宛在水中沚,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缥缈难寻---可望不可即的失望、惆怅,读出深情、惆怅、执着的感情。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的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蒹葭、白露、秋水这些意象构成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画,这些词都是冷色调的词,营造出一种悲凉忧伤的氛围。

2、清·方玉润: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一意三叠,每章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却产生出将诗意层层推进的作用,而不断重复的旋律,强化了感情的抒发。

指名三位学生读诗歌,注意每节朗读情感有所侧重,第一章侧重深情地期待的感情,第二章侧重思念惆怅的感情,第三章侧重坚定执着的感情。

3、比较阅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zhī),领如蝤(qiú)蛴(),齿如瓠()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一为神秘朦胧,含蓄模糊;一为精雕细琢,具体真实。)

(设计意图:《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深入文本,品味形象,并将《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的形象与文中伊人的形象进行比较,体会诗歌的形象美。)

四、吟诵诗歌  想象意境美

过渡语: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它是《诗经》中最美的诗作,它特别适合吟诵,现在我们来吟诵《蒹葭》。

师生活动:

1、吟诵知识介绍,聆听吟诵《蒹葭》。

2、请同学们闭眼,一边吟诵一边想象《蒹葭》意境美,并描绘脑海中浮现的诗意意境。

3、学生课堂展示,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指导。

预设:秋水漫漫,烟云袅袅,芦苇丛生,一位痴情男子望着一位绝世女子,主人公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漫长,主人公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这首诗就是把秋天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感情融为一体,从而渲染了全诗悲凉忧伤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的方式,让学生想象诗歌美好的意境,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悟读诗歌  领悟主题美

过渡语:朱熹《诗集传》中:“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师生活动:

1、学生思考诗中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教师点拨、补充。

预设:“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爱人;也可以是理想,是事业、目标、梦想、幸福的生活、心灵的寄托、美好的亲情,还可以是圣境、胜景、仙界等,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上下求索,永不言弃。

课堂总结:《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或许,我们与《诗经》也隔着盈盈一水间,但只要我们不懈追寻,中华经典文化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就让语文之舟驶向远方,追寻的脚步永无止境。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拓展提升,发散思维,丰富文章内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3、推荐阅读:《诗经》中的《采薇》、《氓》

板书设计】     

蒹葭

主人公   (在水一方、蒹葭)     伊人

深情、执着                        神秘、朦胧

 教学反思

《蒹葭》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诗经二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是《诗经》中最美的一首四言诗,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方法,写出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以及追寻过程的艰难,表现了主人公坚定、执著的追求精神。

这节课我上课的优点是:

第一, 教学环节齐全,教学思路清晰,流畅。第一环节为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第二环节为美读诗歌, 感受音韵美;第三环节为品读诗歌, 体会形象美;第四环节为吟诵诗歌,想象意境美;第五环节为悟读诗歌,领悟主题美。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学法。教法主要使用的是创设情景法。课前我播放了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学生欣赏了婉转、悠扬的歌曲,很快进入课堂教学情境;在理解人物形象时,我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让学生把《诗经·蒹葭》《诗经·硕人》两段文字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人物描写方法,体会《蒹葭》是一种朦胧含蓄的写法;在想象诗歌意境美时,我采用吟诵法,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去。学法上主要采用朗读法,教学中我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齐读、指名读、配乐读、吟诵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品味赏析法,让学生贴进文本,揣摩、品读语言,感受文字的丰富情感;读写结合法,我让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用笔描绘想象画面;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领悟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第三,关注学情。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比如学生朗读时速度过快,没有读出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再读,反复体会,耐心指导学生,直到完全读出主人公的感情为止。再如学生描绘画面时,没有加入景物描写,我及时指出景物描写是用来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心情的,是不可缺少的。

第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对我国文学和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蒹葭》是《诗经》中最美的一首诗。我试图通过《蒹葭》的学习,为学生阅读《诗经》打开一扇窗,教给学生阅读《诗经》的方法,让学生对《诗经》阅读产生兴趣,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足之处:教师要始终关注学情,特别注意评价学生时,不用重复句,要具体,多一些鼓励、表扬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