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2018-01-09 18:02:21)
标签:

教育

《孟子》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情

因《孟子》的年代已久远,对初中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孟子》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介绍《孟子》的简介,主要思想和写作风格,要求学生分类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治国理念、教育理念、为人处事等。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

2、背诵积累孟子的经典名言。

3、理解经典名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孟子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

2、背诵积累孟子的经典名言。

难点

理解经典名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教授法   诵读法  讨论法  品味法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程颐对于先圣孟子的评价,都认为:”自从孟子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可以继承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

二、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就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三、《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共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在《孟子》一书中,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等。

孟子的政治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并把孔子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这一学说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以德服人,实行王道,反对以力服人,实行霸道,孟子主张行仁政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对百姓应施行道德教化,使他们人人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孟子》还具有较强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然,这里并不是在说百姓的地位比国君的地位高,而是说国君在治国时,如果不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在书中孟子还指出,国家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天时、地利,而在于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劝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同乐。

    孟子的仁政学说,其哲学基础是性善说。他认为人性善,把仁、义、礼、智看成是人的本性,是先天固有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人就应该努力地去培养和扩展这些善的本性。,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

  在认识论上,孟子在孔子生而知之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良知良能说,并把认识的目的归结为寻求丧失了的本心。这就否定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同时孟子也重视思维的作用,他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的主张就是正确的。(该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强调人的自我教育,主张修身养性,养吾浩然之气,以完善自我;他还教育人们为实现远大奋斗目标,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吃苦精神。并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标准。《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四、《孟子》风格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社会纷争。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政治斗争激烈,各派学说蜂起。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孟子就不得不与其它各类思想与学派进行交锋。这就使《孟子》中的许多文章充满了论辩性。在这类文章中,孟子往往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采用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方式,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在论辩中,孟子还长于譬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文章富于形象性,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气势浩然是《孟子》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五、初中相关篇目内容提要

《富贵不能淫》

孟子批驳了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提出衡量大丈夫的三个标准。其中“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入世后的重要处事原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章先举六个古代著名人物的例子,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最后由个人上升到治理国家,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鱼我所欲也》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六、《孟子》部分名句及涉及思想

1)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4)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5)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1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仁者无敌。
      
【译文】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七、作业

1、背诵积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

 

2、读《孟子》,摘抄名言警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