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2018-01-09 18:02:21)
标签:
教育 |
《孟子》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情
因《孟子》的年代已久远,对初中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孟子》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介绍《孟子》的简介,主要思想和写作风格,要求学生分类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治国理念、教育理念、为人处事等。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
2、背诵积累孟子的经典名言。
3、理解经典名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孟子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风格。
2、背诵积累孟子的经典名言。
难点
理解经典名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教授法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程颐对于先圣孟子的评价,都认为:”自从孟子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可以继承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
二、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就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三、《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共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在《孟子》一书中,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等。
孟子的政治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并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这一学说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以德服人,实行王道,反对以力服人,实行霸道,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对百姓应施行道德教化,使他们人人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四、《孟子》风格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社会纷争。在孟子所处的时代,政治斗争激烈,各派学说蜂起。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孟子就不得不与其它各类思想与学派进行交锋。这就使《孟子》中的许多文章充满了论辩性。在这类文章中,孟子往往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采用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方式,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在论辩中,孟子还“长于譬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文章富于形象性,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气势浩然是《孟子》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富贵不能淫》
孟子批驳了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提出衡量大丈夫的三个标准。其中“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入世后的重要处事原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章先举六个古代著名人物的例子,说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最后由个人上升到治理国家,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鱼我所欲也》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六、《孟子》部分名句及涉及思想
(1)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七、作业
1、背诵积累《孟子》中的名言警句。
2、读《孟子》,摘抄名言警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