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
(2019-01-05 22:10:39)
标签:
《认识周长》 |
《 认识周长》
教具准备:数学书
三角尺
学生准备:数学书 长尺 三角尺
课前:安装课件 发学习单 信封
检查展示台
一、激趣导入,感知周长
1. 由动画情景引出周长概念,初步感知周长。
(1)初步观察,初识边线。
谈话:秋天是个落叶缤纷的季节,美丽的树叶成了小甲虫的运动场,看,三只小甲虫正准备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呢?
师:谁来读读比赛规则。(请一名学生读)
师:你认为哪只小甲虫能获胜呢?说说你的看法
结合学生回答
师:大家看2号小甲虫问题出在哪里?你认为2号小甲虫应该怎么跑?看2号小甲虫没有沿着边线跑,什么线?(板书边线)
师:3号小甲虫沿着边线跑了,为什么没有获奖?
师:怎样算跑完一周呢?
(对了。从起点出发沿着边线跑一周又回到起点,这才算一周。板书:一周
师:谁能用语言描述一下1号小甲虫是怎样跑的?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着1号小甲虫跑跑,1号小甲虫跑过的路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边线。(板书:树叶)
师:平时指树叶一周边线一定要从这个点出发指吗?你认为可以从哪点出发?请你来指一指。
师:从这点开始指可以吗?边画边说(从这点出发沿着边线指一周又回到起点,我们就把树叶一周边线请到了黑板上了)
师:2号小甲虫认识了树叶一周边线,又向1号小甲虫发起了挑战。这次它能获胜吗?
课件演示,你认为比赛公平吗?
学生回答
师:树叶大它的一周边线就(长),树叶小它的一周边线就小,看来树叶一周边线是有长有短的
(3)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板书: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全班齐读)
2. 迁移类推,巩固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1)提问: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同桌互相指一指数学书封面、三角尺、课桌面的一周边线,说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师:谁先来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师拿起数学书边示范边说)
(2)现在你会说什么是三角尺的周长了吗?课桌面的周长谁愿意来说一说。
【设计说明:现实中,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边线”的理解。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既贴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边线的概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起“边线”和数学中“周长”的联系。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操作测量,再识周长
过渡语言:如果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画下就变成这些形状各异的平面图。你们能描出下面图形的一周边线吗?拿出学习单马上动笔,看谁描得又快又好。描完用你们的坐姿提示老师你们已经描完了。
1、描一描下面图形一周的边线。
(1)学生操作,反馈描边注意点。
小结:看你们是这样描得吗?我们描出的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变一变。
现在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看半圆爬到长方形的头上,像个房子,蓝色的线是这个大房子的周长吗?它包括中间的线吗?为什么?
师:对了,我们所说的周长是指图像一周边线的长,所以不包括中间那条线。
魔术继续进行,给五边形加一条线分成了哪两个图形?(三角形和四边形)它们的周长在哪?伸出手来比一比。估一估谁的周长长?提问2个学生,要知道究竟它们的周长究竟谁长,该怎么办?
【设计说明:我把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的操场,数学书,课桌面之中,并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实践、思考、感受。然后在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的长的基础上,试着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学生们从 “看”到“指”从“指” 到 “描” ……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测量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
(1)你准备怎么解决?(用尺量出围成每个图形所有线段的长度,再求出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围一围
师:现在请出尺子,现在你知道这条边的长度是。。。(全班一起说)现在老师提供数据。你能算出他们的周长吗?
(2)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师:谁来说说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也就是把三条边的长相加)
四边形的周长呢?(四条边的长相加)你估对了吗?刚才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的长相加,四边形周长就是四条边的长相加,那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小结:看来不管算几边形的周长,只要把它的几条边的长度相加,得到的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说明:通过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描出的该图形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认识了周长是什么,这时抛出“周长到底是多少”的问题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加上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了三角形就是三条线段组成,那么这里就可以利用测量出三角形三条线段的长,再相加得到三角形的周长,四边形则类同。通过测量、计算,学生掌握了方法,既是进一步对周长概念数学化的深化,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3、测量物体表面的周长
课件出示(树叶)
(1)还记得1号小甲虫爬过的这片树叶吗?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是多少,还能用尺子直接量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原来要请棉线帮忙(根据回答板书:围一围)
运用刚才同学的方法同桌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请看活动要求:同桌合作一人按住树叶一人拿线围,围一周后用水笔在线上做个记号。测量结果取整厘米数,并把结果写在背面。看那组同学测得又快又准!
汇报:请一桌同学上台围,其他同学看看他们围对了吗?你们测出的树叶的长度是多少?
你们测出的树叶周长又是多少呢?为了使测量更准确,你觉得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师:我们看(课件演示。)线紧靠树叶边线正好围一周,在拉直对准零刻度线。这样测出的树叶周长是多少?
师:为什么这样测量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因为这条线的长就围成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周长)
刚才我们把围成树叶边线的弯曲棉线拉直,测量出它的长度,这种方法在数学上成为“化曲为直”
师:小甲虫可调皮了,跑完步它又在树叶它捣乱呢?看,虫子咬了一口叶子,又咬了一口,这时周长发生了什么变化?(有说变短,有的说变长)
师:请认为变短的同学指一指这片树叶的周长在哪?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片树叶的周长画在黑板上。画到缺口处问:一周了吗?现在一周了吗?
小结:学到这我们认识了周长
【设计说明: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周长概念已经建立后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树叶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又发散了学生思维,把学生的现实活动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得交流变得更立体更有趣。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成功和快乐。】
三、 巩固理解,升华周长概念
1、拉一拉,体会变与不变
老师这里有个魔法五角星,它是由10根小棒围成,每根小棒长10厘米,你知道它的周长吗?把这个五角星拉成五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如果我继续让它变,变成漂亮的皇冠,现在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思考:为什么它的形状一直在变,周长却没有变呢?
小结:只要一周边线的长线不变,无论变成什么形状,周长永远不变。
我继续变成我们学过的角,现在它还有周长吗?(没有)说说你的看法。(因为它没有封闭起来
师:我们说的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都是指封闭图形,怎样才能让它变得有周长呢?(首尾相连)
2.分一分,排除面积干扰
这是个长方形,你能把这个长方形分成周长相等的两部分吗?
老师收集到同学们一下几种方法?你们看看这样分可以吗?
这三种分法有什么共同点?(形状大小都相同,所以周长也相等。)
刚才还有一种分成这样形状大小不一样的两部分,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师:我们先来看它们的周长在哪?(点击课件)上下两条完全边重合,左右两条边完全重合,中间这条线重合,现在你认为它们周长相等吗?
小结:看来我们比较周长时不能被图形的形状大小所迷惑,而应该比较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否等。)
四、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周长已经有了基本认识,周长在生活有着广泛的运用,课后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探索和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