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回忆录 |
每当清明节莅临,祖母彭(讳字)蜀卿的音容笑貌就要浮现在我们后人眼前,令人无限思念。
我祖母生前是前达县地区、现达达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医师;文革前系该科室科主任,1954年至2000年(文革十年除外)先后任达县政协(地级)和达州市政协常务委员。她的一生是平凡而杰出的一生,是为儿孙树立了丰碑的一生。
(一)青年学医
我父亲才3岁时,爷爷便因病去世。祖母化悲痛为力量,跋山涉水(当时不通公路,更无火车)到成都“华西协合女子助产医士学校”学医。祖母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通过三年的勤奋努力,学成回乡,在达城首创起第一个新法接生的医疗机构“安安产科医社”。由于祖母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她老人家的医理医技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解放前的达城,的确达到了名声鹊起,有口皆碑的境界。
(二)忘我工作
达城刚一解放,受政府聘请,我祖母就到刚组建的达县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并被委任为科室负责人。
我祖母在五十年代初期率先在达县地区开展起剖腹产,输卵管结扎和子宫大部分切除等手术,对于先兆流血,胎膜早破,产后失血和女性不育不孕症及作好产后母婴的科学护理及喂养等诸多方面都处在领先水平。
在工作上,祖母起早睡晚,夜以继日,真的是做到了废寝忘食。那时的她,根本就没有休息天。我的家隔地区医院不到800米远,祖母一年到头却难得回家一趟。即便大年三十回到家里,和我们后人温馨未几,医院就派人到家门口喊:“彭医师:有病人!”我祖母便心急火燎般地起身回医院去。
我祖母连年都被评为医院一等先进工作者,还多次出席省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并光荣地担任地(市)级政协常委。
(三)施教严格
祖母工作再忙,也没有忽略对后辈的教育。她老人家总是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教我们要做一个奋发有为,有志于国家的人。
一次,我哥哥期末考试的成绩未考好,祖母知道后,带信叫我哥去医院她寝室里,我陪着去了。只见祖母拿着一块二指宽的竹板怒气冲冲地在桌子上拍了几下,问我哥为啥贪玩好耍而不好好学习?当时那阵张很大,把我都吓坏了,心想:哥哥的屁股一定会被打肿。但祖母并没有用竹板打我哥。她老人家气消下来后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的意义,要我们学先贤,立壮志,刻苦努力,不断攀登。
我们姊妹从小到大,并无一人被祖母鞭笞过,但祖母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十分严励,又极为和蔼的。
又一次,住一个院子的祖母娘屋的侄儿和他媳妇闹矛盾。祖母得知后,专门用晚上从医院请假回来,对她的侄辈进行教育。隔着板壁,我断断续续地听见祖母从人的身份、家庭的责任和夫妻应如何互谅互让等方面进行开导和劝戒,至少持续了两个小时才回医院。
在我的印象中,祖母的晚辈都很服她,没有一个人会在她老人家面前顶嘴。
(四)爱洒人间
祖母退休后,我陪祖母上街时,常常碰到一些老年妇女在街上对我祖母说:“彭医师,我生我女儿,是你接的生,后来我女儿生我外孙,又是你接的生!你对产妇太好了!”。
文革期间,祖母遇到了不白之冤,被罚劳动。那些感受过我祖母爱心的人在病房挣着帮祖母担开水和打扫卫生
,场面实在感人!
祖母把她的爱也洒向了自己的亲人。例如:文革前,我们全家八口人,工资收入才130多元,生活不能不说很拮据。但龙家和彭家祖母的侄儿侄女,读书上学有困难的,特别是对读大学本
、专科者,祖母硬是节衣宿食,从牙缝缝里省下钱来,每月兑去5元钱作火食费,直至毕业。
祖母对邻居的一件事也给我印象极深:
五十年代的我们一家人,住达城柴市街靠老车坝一头。住宅的外面有一个小空埧,空坝靠围墙有4棵李子树。那围墙的外边是邻居的平房。但邻居的房子修得靠后几米,即是与街垂直的靠前的围墙及李子树就裸露向街外。这一年的七月,李子熟了,滿树都是。这天祖母要从门诊部去住院部,路过家门时,发现另一家邻居的一位六十几岁的老太婆猫着腰站在斜搭在我家墙上的宽木板上,正在用手摘李子。我祖母见了,就招呼她慢慢从木板上退下来。我们出得门外,见祖母正关切地对她说:“你好危险!你滚下来拌成了骨折怎么办?”我祖母非但丝毫没有责怪她愉窃果子,反而让住我们院子的一个年青表叔爬上树去摘了一大包李子送给那位邻居老太,令她感动不已!
我祖母不管走到哪里,对别人总是充满关爱,这爱如光射出,洒向世间,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无比的温暖。
结束语
祖母留给我们的感人事迹,就是写一本也不算多。09年5月祖母仙逝,享年103岁。追悼大会那天,医院院长、市统战部和市政协的领导都前往悼念,表达了对祖母的深切哀思。
在这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中,我们对祖母的缅怀更加强烈。她老人家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老人家永活在我们的心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