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蜀道难》教学设计

(2017-12-11 20:38:17)
标签:

蜀道难

教学设计

教案

分类: 课例展示

《蜀道难》教学设计

           石永昌

教学目标:

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格。

⑵掌握一些诗歌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感性地感受本诗艺术风格的同时能够理性地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出示目标:

1、(幻灯片展示游戏“仙剑奇侠传”的场景图片三张片)

这些场景美妙又惊险绝异,它们的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千年前那位在西域到长安之间刮起了一股诗歌旋风的诗人李白,他的《蜀道难》。说起李白,我们已经对他熟悉得像是老朋友一样了,可是他又能时刻带给我们惊异和叹服。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赞叹,也是唐诗艺术巅峰上一位巨星对另一位巨星在诗风上做出的标准诠释,那就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豪放飘逸”。

2、咱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就是(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⑴、通过感知、理解,体会本诗的意境及李白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⑵、掌握一些诗歌鉴赏技巧。

对于第二个目标需作如下解释: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一定的表达技法。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手法(幻灯片展示诗歌常用艺术手法)。我们不仅要读诗爱诗还要学会欣赏诗,来看一看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调动的写作技巧,提高鉴赏诗歌时运用“术语”的能力。

二、教师示范配乐诵读。

提示:老师示范朗诵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感受诗中蕴蓄的意境。

三、赏析课文:

1、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段:

(幻灯片展示:蜀山难行难在何处呢?请从第一段中找出你认为李白写蜀山难行最精彩的一句,并分析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赏析提示: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诗歌是以豪放飘逸见长,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读出气势,拿出“厚颜无耻”的精神,不要不好意思,真正投入进去才能领略其中的神髓。比如第一句,“噫吁嚱”,《宋景文笔记》里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这是个惊叹词,译成济源话就是:“哎呀呀,老高高!”诗人抬头仰望蜀山,情难自禁,脱口而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里,用登天来比喻做事之难恐怕是最贴切不过的了。那么读这两句的时候需要读出无限的惊叹之情,把语气词的长间拖出来,并且将音调定位在全诗的顶峰。

指名范读。

明确:这一句用到的艺术手法有:夸张、比喻、直抒胸臆。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惟有鸟能飞过的空中狭道,险要而隐蔽,人烟绝迹,形象且生动。夸张。

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犯愁。更何况无翅无翼又直立行走的人呢?这是衬托的手法,以黄鹤与猿猱的无奈来衬托人的无奈、蜀道的难行。李白诗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在说山路曲折。精彩的应该是百步九折这四个字,一步三转惊险无比。川蜀湘西有一种走尸的习俗,就是湘西人在四川打工时客死异乡,家乡的亲人想让他魂归故里,就掏钱请来巫师施以法术使尸体站立起来走回家中,当然死人是不会自己走路的,真实情况是巫师将尸体肢解之后自己用双腿把它背回家中。促使走尸这种习俗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百步九折的蜀道太过难行,根本无法用正常的运输手段将亲人的遗体从蜀地运出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山高到何种程度呢,竟然太阳都要绕道而行,这是明显的夸张。中国神话集子《淮南子》中有记载说“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太阳神到了高望山都得绕行可见山之高峻难攀。这里除夸张之外,诗人还借用神话传说,并且溶入了自己的想像,充满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息。类似的引用神话故事入诗在本诗中还有典型的一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有诗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声未来而人已到,星星伸手可及而且像是树上的叶子一样从我们的肩前衣角滑过,这种静谧深险的境界也只有在动漫里可以看到了,此境此情,我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了,以手抚膺坐长叹!唉!

总结:写壮士美景,写黄鹤猿猱,写扪参历井都是为了一个字“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是李白借鉴诗经中一唱三叹的手法,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这第一叹,是在叹蜀山之高。

诵读指导:

指名试读,点评,再读。

同学们共同反复揣摩后明确诵读要点:第一句感叹,应该像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一样,当当-当-当――,用高音把基调定下来,之后到天梯石栈相钩连是记叙蜀道来历,最好用叙述的语调,稍微平缓一点。剩下部分则要写山的高峻,应该语调雄浑激昂,注意最后两句为表现人们的无可奈叹抚胸长叹,要把音调拖长一点。

集体诵读一段。

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二段:

(幻灯片展示:一叹山之高,那么这一段又写了蜀山的什么特点呢?又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⑴学生自由诵读

⑵赏析及诵读提示

①关于“悲鸟”

“远道之人”指“问君西游何时”中西游之友。这样首尾一点第一段就有了落脚点,原来诗人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为了劝戒朋友蜀道之难且勿匆忙出行。为了说服朋友,李白又举了当时山中的环境为例,探论“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中的“悲”能不能换成“飞”字。

学生讨论。

明确:不能,因为悲能显示出鸟的感情。蜀山险峻,鸟儿都感觉害怕,雌雄相依,不敢失伴。

②关于“子规”

子规又叫杜鹃,杜鹃啼血,望帝春心托杜鹃。蜀王望帝,国破身死之后化为杜鹃夜夜悲啼。李白有诗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阵阵子规悲鸣,离别之恨飘零之感深入骨髓。

③诵读指导:这悲鸟、古木、子规、空山都是为了渲染烘托出当时环境的空寂荒凉,从而衬托出人们行走其间的毛骨悚然、凄清孤单,这里运用了以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寄寓惊叹恐怖之情,所以诗人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吓得脸都变颜色了。这是二叹,叹山之险。这几句读的时候应该读得低沉而幽远,有孤身千里的感觉。

齐读第二段前五句。

④为了进一步证实山的险峻,诗人接下来连用了四个整齐的七言句。请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找一找其中的意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

一生读。

明确:连峰、枯松、绝壁、飞湍、冰崖、转石之外,还有“万壑雷”。大家想象一下,高峰刺破苍穹,枯松倒挂在绝壁,碎石从山崖滚滚而下,伴着飞湍瀑流的哗哗流水声,滚入山谷,轰然作响。这里画面音响听觉视觉交叠运用,构成一幅充满了动感与活力的宏大场景,依靠凡人的想象力是很能完成的。这和李白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盛唐的时代精神,盛唐一代文人身上的狂傲不羁、率性而为成了李白的一个很好注解。

大家齐读一遍。

3、学生自主学习第三段

提示:因为山势险要,所以驻守的将领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信那么就很容易发生叛乱。即诗中所说的“狼与豺”。这些叛乱之人倚仗险势,为非作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使得过往行人随时有丧身虎口蛇腹的危险,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里虎和蛇的出没并不是有一定的时间,而是互文手活的运用。在这样常长战乱的所在安居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诗人又第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在叹战祸之烈。

四、拓展与延伸

诗人一唱三叹,叹蜀道之难行,除了劝谏友人之外,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其的深意和弦外之音?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外族的进攻。

初唐以来就有南蛮等少数民族与蜀地将领勾结判乱,李白写此诗不久就发生安史之乱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第二种: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诗人写此诗时身在长安。他向往仕进渴望建功立业,可是面对纵情声色的唐玄宗,他明白自己只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而已,并且预想到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实现理想的艰难。所以说仕途难,人生难,难于上青天。姚合的这首《送李余及第归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是对此观点的有力补充。(幻灯片展示:《送李余及第归蜀》 “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

不管是为劝谏友人,还是婉曲地感叹世态人生,李白的《蜀道难》做为他的首席代表作,在艺术上确实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幻灯片展示:欧阳修云: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五、结语:

幻灯片展示图片)

李白用他无以伦比的天才智慧,用他的无穷想象挥洒,给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天外世界的窗户。感谢李白穿越千年给我们带来的这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