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老师《估算》课堂实录
(2015-12-12 15:10:44)分类: 课堂实录 |
一、新课导入:
师:关于估算我们以前已学过,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估算是谁发明的?
生2:学了精算为什么还要学习估算?
生3:为什么要用一个≈来表示估算的结果?
生4:估算有什么好处?怎么估?
……
老师及时梳理并板书问题,说: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研究,看看通过这节课,你能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
(评:上课伊始,吴老师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估算中学习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吴老师如此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无形之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后面的探究中。)
二、新授
播放课件:青青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定格妈妈在收银台前的情景。
师:妈妈想的是什么?收银员想的又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情景图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件:妈妈带了100元:
在下面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青青想确认100元钱是不是够时。
售银员把每种食品的价格输入收银机时。
青青被告知应付多少元。
师:这三种情况哪种情况要用估算?你会选择几?
生一致回答:第一种。
师:如果收银员收银时说你大约要付100元,你会怎样?
生:嗯(边摇头)
师:对呀,咱不干,需要精算……
(评:学生在学习估算时大都是与生活脱节的,感觉无用的,甚至有的老师在教学时也会由此不正确的想法。吴老师充分估计到这些情况,所以在教学估算时,让学生从经常接触的生活情景中,判断哪种情况估算比精算更有意义?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吴老师接着说了个反例,学生很本能的摇头反对。吴老师这样设计,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生活化,贴进学生的生活,感悟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师:曹冲称象,一共称了六次,六次质量在这里,你估一估这头大象有多重,把自己估的过程写出来。
课件:曹冲称象
六次称石头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次数
1
2
3
4
5
6
质量
328
346
307
377
398
352
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尝试估算大象的质量,老师巡视并让学生板书自己的估算过程,然后汇报交流。
生1:300×6+1800(千克)
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我把它看成300×6
师:你都是往哪里估的,给你的方法起个名字?
生1:我是往小里估了,叫小估。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生2:400×6=2400(千克)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400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字?
生2:叫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后面板书:大估
生3:300×3+400×3=2100(千克)
师:你是怎么估的?也取个名字?
生3:我是把这六个数有的看大,有的看小了,就叫大小估。
生4:300×7=2100(千克)
师;哪来的7个300?
生4:我是把这六个数都看小了,看成300,但剩下来的数调整一下大约还有300,所以是7个300。
师:明明6个数,他还整出7个数,他不仅在估,还有调、凑,给你的方法取个名。
生4:就叫凑调估
生5:350×6=2100(千克)
师: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5:我是把这六个数都看成中间的整十数350了,
师:既不往大估也不往小估,往中间凑一凑,叫什么估?
生5:可以叫中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千克)
师:说说你的想法吧。
生6:我把这六个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比5大了进,不比5大就不进。结果是2110千克。
师:可以叫什么名字?(手势)
生6:四下五上估。
生7:328+346+307+377+398+352=2108(千克)
师:这是什么估?
生:这是精确计算,不是估算。
师:这是精算。
……
师:到底怎么估?你们在计算的时候,电脑作出了精确值。
出示:20108千克 2108千克
师:你同意哪个?为什么?
生:2108千克,即使大估,最高位才是四位数,也不可能是五位数。
师:此时此刻,面对正确的答案和同学们估算的结果,你不想说点什么吗?你欣赏什么?为什么?估算有什么用处?
师:大估想说什么?
生:太大了。
师:小估想说什么?
生:太小了。
师:哪种方法最接近准确值?
生:觉得中估和凑调估最接近。
师:看来我们对于所选的估算方法,即要会欣赏自己,还要会反思自己。
(评:这一段是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吴老师让学生迁移已有估算经验自主尝试估算大象的体重,然后让学生充分说明方法,并让学生给自己的估算方法起名,于是,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连凑调估、四下五上估都出来了,课堂上趣味横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虽学生起的名字不是很规范科学,可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正是这种做法,让学生明白了估算的不同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吴老师并没有说很多话,只是关键处引导,并对每一种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提高
1、课件: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坐位,估一估,够不够?
生1:7×56≈350(个)350=350 够
50
生2:7×56≈420(个)420>350 够
60
师:够不够?够,说一说你的理由。这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约等号?
生:够,因为…… 。≈是约等于的意思,因为我们估计的350和420不是精确的结果,所以要用约等号。
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大估好,还是小估好?为什么?
生:往小里估好,可以预防万一,每个人都有座位,保证保险。
师:精你在哪里?你精了吗?为什么你又估了?
生:因为还是估算方便。
2、课件:一座桥限重3吨。车重986千克,车上装着6箱货物,每箱285千克,这辆四可以过桥吗?
师:先估估看,能不能安全通过?
生1:大估,285×6+986≈2800(千克)
生2:小估,285×6+986≈2680(千克)
师:到底大估好还是小估好呢,为什么?
生:大估。可以确保车顺利通过桥。
师:刚才那道题你们说小估好,可以预防万一,现在你们又说大估,大估可以确保车顺利通过桥头,到底怎么估?是大估好还是小估好?
生:看情况来定大估还是小估。
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面对。
3、课件:哪个答案可能是正确的?
208×4=
A、8032 B、823 C、832
师:先哪个?
生:选A
师:为什么不选B?为什么不选C?
生:因为最后一个数肯定是2,不可能是3,也不可能有万位
四、课堂小结:
师:下课铃马上向了,你想说什么?
生1:有时大估比小估好,有时小估比大估好。
生2:估算比较保险,预防万一。
生3: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生4 :有的地方不必用精确计算,用估算比较方便。
生5:估算,也有一定的范围。
生6:估算在我们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大的用处呀
(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使同学们兴趣盎然。三道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生活情竟,吴老师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竟,选择合理的估算,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让学生在感觉估算的价值中,进一步体会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吴正宪老师始终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后一篇: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