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

(2017-06-17 14:50:09)
标签:

杂谈

      许烺光先生作为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下的“边缘人”,以其独特的经历和卓越的才识写成了《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这本书。在书中就中美两国于艺术、两性、抚育儿童、宗教、政治和经济生活等领域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为我们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与人格形貌。读罢此书,我不仅对美国人的行为习惯有了细致的了解,对我们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生活方式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美国人与中国人最显著的差异在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美国人是个人主义者,于他们而言,社会关系是次于个人的,而中国人却不然,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到方方面面的约束,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从我们一出生就被不断灌输直到根深蒂固。煤矿工人张坚持要将自己妻子的尸骨背回家乡正是受了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的思想影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带妻子尸骨回到家乡被视作高于一切的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腐尸会损害张及孩子的健康这一点根本无足轻重,这当然是美国人所困惑不能理解的。

      除了对上述故事的看法不同以外,两国人民的差异还体现在其余的方方面面。而艺术作为时代环境的产物更能清楚折射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渴望。对比中西方的绘画,即便是对绘画没有一点研究的普通人也能准确的说出美国画与中国画的差异。美国画中,人是整个绘画的主体和中心,而中国画中,虫、鱼、鸟、兽、风景、建筑永远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这正是个人中心和情境中心的具体体现,是两国人民生活模式的清楚折射。

      除了绘画,许烺光先生还比较了两国的小说,尤其在小说中关于两性问题的探讨。我们常说美国人开放,中国人保守,其实开放与保守二词很大程度上是在形容两国人对“性”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但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对性的原始需求上其实是一样的。甚至在小说里,中国人对性的袒露程度还要远远超过美国人,这正是因为在美国的个人中心的清教徒传统中,对性进行规范时个人内心的约束要多于外部设定的障碍。而在以情境为中心的中国则相反。其实在我的理解上来说这是美国人比中国人更为真实,他们内心的规范程度比中国人良好,而中国人原始的“性”的欲望和追求由于外部障碍的阻挠不能很好表达,在小说中就真实地展现了出来。

      说到两性,那就不得不提到爱情和婚姻。美国人的爱情之所以浪漫,是因为他们注重的是两个人之间的浪漫行动和独特情感,对于浪漫的追求的这一过程非常重要,而不像中国人将家庭和社会的认可放在首位。回想一下我国古代的关于爱情故事的很多小说或者传奇,男女主人公总是一见钟情,或者很容易就相爱了,对于怎么相爱和为什么相爱这一过程的描写几乎没有,通篇都在写男女主人公如何突破重重外部阻碍,以合礼合法的方式走到一起,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或许与中国人含蓄内敛有关,因而中国人的爱情总不如美国人的浪漫。

      在婚姻方面,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新家庭中的重要程度和参与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一个男人与其父母的关系往往要超越其婚姻关系,儿媳妇往往是处于依附地位的。而在美国,父母是不能对子女的事横加干涉的。这就使得在中国评价媳妇的标准往往与是否孝顺父母、疼爱子女、顺从丈夫联系起来,附加的这些条条框框往往会使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处于一种被动和束缚的地位,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婚姻问题会因为婆媳关系频发的原因。在我看来,美国人的婚姻要相对平等的多,女性即便结婚了,她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状态等方面都不怎么会受到影响,她与丈夫的关系不会因为双方情感以外的因素而受到波动,这样的婚姻才是靠爱情维系的,而不是亲情。当然,这或许会要求夫妻双方都要一直处于爱的状态下,否则两人因为爱情弱化而分开的可能性会更大。

      除了在艺术、两性、婚姻等方面的比较,许烺光先生还探讨了中国人与美国人差异的起源。在他看来,家庭生活是造成两个民族差异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住宅方面,美国人的住房与外界并不会有很明显的界限和隔离,但室内却注重私人空间的营造。而中国人却相反,中国人的住宅喜欢用坚固的大门和高大的围墙与外界隔离,但家中几乎没有私人权力的存在。光住宅这方面,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私人意识要比中国人强烈的多,尤其在尊重孩子的私人权力方面。当然我们也不是否认中国的“家庭观念”,只是关于“私人权力”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中国人还是有反思的必要。其次是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学校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国人民的教育方式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截然不同的教育成就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也决定了不同的社会需要。比较一下两国人民的教育方式和结果,我们不能草率断定哪一个就比其它一个好,只是我们应该看到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可以借鉴的方面,因为不同观念的交融或许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许烺光先生的这本书给我们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了中美两国在艺术、宗教、政治等各方面的异同,同时也带我们探讨了个中原因。我认为正如徐烺光先生想告诉我们的,只有深入了解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家庭教育、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此之前我们都不应妄加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短诗两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