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关列杨庄 |
庄子闳才命世,诚多英文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畅其弘旨,而妄窜奇说。若《阏弈》、《意修》之首,《卮言》、《游凫》、《子胥》之篇,凡诸巧杂,若此之类,十分有三。或牵之令近,或迂之令诞,或似《山海经》,或似《占梦书》,或出《淮南》,或辩形名,而参之高韵,龙蛇并御,且辞气鄙背,竟无深奥,而徒难知,以困后蒙,令沉滞失流,岂所求庄子之意哉?故皆略而不存。今唯裁取其长、达致全乎大体者,为卅三篇者焉。
——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庄子杂篇天下》第卅三郭象注
《阏弈》
作者:秦汉之际慕庄后学
佚文:
阏奕之棣,与殷翼之孙,遏氏之子,三士相与谋致人于造物,共之元天之上。元天者,其高四见列星。
《游凫》
作者:秦汉之际慕庄后学
佚文:
游凫问雄黄曰:“今逐疫出魅,击鼓呼噪,何也?”
曰:“昔黔首多疾,黄帝氏立巫咸,教黔首,使之沐浴斋戒,以通九窍;鸣鼓振铎,以动其心;劳形趍步,以发阴阳之气;春月毗巷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夫击鼓呼噪,非以逐疫出魅,黔首不知,以为魅祟也。”
牧马小童谓黄帝曰:“热艾宛其聚气。”
雄黄亦云:“燔金热艾,以灸其聚气。”
尹儒学御,三年而无得焉,私自苦痛,常寝想之,寝坚思之。中夜,梦授秋驾于师,驾马腾骧秋秋然也。
明日,往朝。
师望之,谓之曰:“吾非爱道于子也,恐子不可予也,今日教子以秋驾。”
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臣有天幸,今夕固梦受之。”
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
《意修》(存目)
作者:秦汉之际慕庄后学
《子胥》
作者:秦汉之际慕庄后学
佚文:
胥士之殉名,贪夫之殉财,天下皆然,不独一人。
夫差瞑目东粤。
《卮言》(存目)
作者:秦汉之际慕庄后学
《重言》(存目)
作者:秦汉之际慕庄后学
《畏累虚》(存目)
作者:秦汉之际慕庄后学
《亢桑子》(存目)
作者:秦汉之际慕庄后学
《庄子后解》
作者:刘安或其门客
佚文:
庚市子,圣人无欲者也。人有争财相斗者,庚市毁玉于其间,而斗者止。《文选》张协《七命》注引《淮南子·庄子后解》
《庄子略要》
作者:刘安或其门客
佚文:
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文选》江淹《杂体诗》等注引《淮南王·庄子略要》及司马彪注:独往,任自然,不复顾世也。
《解说第三》(存目)
作者:刘安或其门客
佚文: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遁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卢敖与之语曰:“唯敖为背群离党,穷观于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已乎?敖幼而好游,至长不渝,周行四极,唯北阴之示窥,今卒睹夫子于是,子殆可与敖为友乎?”
若士者齤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宁肯而远至此?此犹光乎日月而载列星,阴阳之所行,四时之所生,其比夫不名之地,犹窔奥也。若我南游乎冈㝗之野,北息乎沉墨之乡,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濛之光,此其下无地而上无天,听焉无闻,视焉无眴,此其外,犹有汰沃之汜。其余一举而千万里,吾犹未能之在,今子游始于此,乃语穷观,岂不亦远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
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
卢敖仰而视之,弗见,乃止驾,柸治,悖若有丧也,曰:“吾比夫子,犹黄鹄与壤虫也。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
故庄子曰:“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言明之有所不见也。
·庄周病剧,弟子对泣之。应曰:“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何贪于须臾?”《意林》引桓谭《新论》
·田光答太子曰:“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燕丹子》、《刺客列传》
·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余处。《后汉书志-祭祀上注》
《史记·封禅书》:“昔无怀氏封泰山”,注引服虔曰:“古之王者,在伏羲前。见《庄子》”
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余圣,法度不同,非务相反也,时世异也。
·卢敖见若士同,深目鸢肩。《神仙传》《淮南·道应》
·童子夜啸,鬼数若齿。
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是鬼智不如童子也。
有斲鸡于其户,悬苇灰于其上,插桃其旁,连灰其下,而鬼畏之。
·阴气伏于黄泉,阳气上通于天,阴阳分争故为电。玉女投壶,天为之笑则电。
阴阳交争为雷。
阳炙阴则虹。
阳燧见日,则燃为火。
流脉并作,则为惊怖;阳气独上,则为癫病。
腾水上溢,故为雾。
·蛣蜣之智,在于转丸。
童子埋蜻蛉头,而化为珠。
橡樟初生,可抓而绝。
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龙伯国人钩鳌。
夸父与日角走,渴死于北地。
周周衔羽以济河。
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弗怪也。
阖庐试其民于五湖,剑皆加于肩,地流血,几不可止。
马血之为磷也,人血为野火也,大鹞之为鹯,鹯之为布谷,布谷之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田鼠之为鹑也,朽瓜化为鱼,老韭之为芫也,老羭之为猨也,鱼卵之为虫也,此皆物之变者。
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
鹪螟巢于蚊睫。
螝二首。
南方有鸟,其名曰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为实;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
函牛之鼎沸,蚁不得措一足焉。
濳鲠春日毁滴而盖衢者,鳝也。(有司马彪注。)
鹊上高城之垝,而巢于高榆之巅,城坏巢折,凌风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时则蚁行,失时则鹊起。(有司马彪注。)《埤雅·释虫》
·梦者阳气之精也。心之喜恶,则精气从之。
咸者不作,而欲食之,夜必梦饮三冷。
·许由字武仲,隐于沛泽之中,尧闻之,乃致天下而让焉。由以为污,乃临池洗耳。其友巢父饮犊,闻由为尧所让,曰:“何以污吾犊口!”牵于上流而饮之。
尧以天下让巢父,巢父曰:“君之牧天下,亦犹予之牧孤犊,焉用惴惴然以所牧而与予!予无用天下为也。”牵犊而去。
善卷,尧闻其得道之士,乃北面而师事之。蒲衣八岁而舜之师。
祝牧谓其妻曰:“天下有道,我韨子佩;天下无道,我负子戴。”
·坐而至越者舟也。
·仲尼读书,老聃倚灶觚而听之,曰:“是何书也?”曰:“《春秋》也。”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狂接舆者,楚人也,耕而食。楚王闻其贤,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骋之曰:“愿烦先生理江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去而远徙,莫知所之。
·假令十寸之杖,五寸属夜。昼主阳,夜主阴;阳主生,阴主死。之昼复夜,生复死,虽一尺之杖,阴阳生死之理无有穷时。
·子张见鲁哀公,哀公不礼。去曰:“君之所好士,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好龙,室屋雕文,尽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退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真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君之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走卒惊跸,叫呼而行,巨人之所富贵者也。
·声氏之牛,夜亡而遇夔,止而问焉,曰:“我尚有四足,动而不善,子一足而超踊,何以然?”夔曰:“吾以一足王于子矣。”
·今始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俄而粲然有束刍豢稻粱而至者,则瞲然视之,曰:“此何怪也!”彼臭之而无嗛于鼻,尝之而甘于口,食之而安于体,则莫不取此而弃彼矣。《荀子·荣辱》
·宋桓侯筑苏宫,使蔡讴,观者数百,倍去之,无有悲色,君乃赏蔡。(有司马彪注。)
桓侯行,未出城门,其前驱呼辟,蒙人止之,以为狂也。(有司马彪注。)
·伏主人马栈下。《太平御览》《事文类聚》《合璧事类》引《秋水》惠子相梁章“庄子往见之曰”“庄子”下均有此六字。
·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皇,而徒遭燕雀耳。坐者俱笑。”
惠子从车百乘,以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
庄子谓惠子曰:“羊沟之鸡,三岁为株,相者视之,则非良鸡也。然而数以胜人者,以狸膏涂其头也。”司马彪注:“羊沟,斗鸡之处。株,魁帅。鸡畏狸也。”
《淮南子·说林训》:“乳狗之噬虎也,妪鸡之搏狸也,恩之所加,不量其力。”
象见子皮,无远近而泣。母象爱子象,故见子皮而泣。
·干将补履,不如两钱之锥。
以十钧射者,见天而不见云;以七钧射者,见鹄而不见鸧;以五钧射者,见鸧而不见雀。
·人长七尺,不以为大;蝼蚁七寸,而得大名。
以足言之,则殇子为寿;不足论之,则彭祖为夭。
吾亡是非,不亡彼此。
猿之于木,若蠛蠓于地也。
羌人死,燔而扬其灰。
·市上之人有善戴尊者,累十尊而行千里。与之更者,行道未半,而以其尊颠。
空穴来风,桐乳致巢,此以其能苦其性者。(有司马彪注。)
亡羊而得牢,断指而得头。
四时常保其青青。
被发童子,日月照之则行。
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生,寄也;死,归也。《吕览·节丧》高诱注引)
生乃徭役,死乃休息也。《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引、(《列子·天瑞》张湛注引、《文选》班固《幽通赋》李善注引)
·凤,羽族之美。
神龙失水而陆居,为蝼蚁之所制。
言不广,不足以明道。
谓之不善持生。
遐方企踵。
人而不学,谓之视肉;学而弗行,谓之撮囊。
夫去智任性,然后神明洞照,所以为贤也。
遍谓周曰:吾知道近乎无内,远乎无外。
至乐无假。
·楚人有卖矛及盾者,见人来买矛,即谓之曰:“此矛无何不彻。”见人来买盾,则又谓之曰:“此盾无何能彻者。”买人曰:“还将尔矛刺尔盾,若何?”然则矛盾各自言之,则皆善矣;若相对言之,则必有不善者矣。——《春秋穀梁传注疏释·卷二十》
海上之人好鸥者,每旦之海上,从鸥游。鸥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从汝游,取来玩之。”明旦之海上,鸥舞而不下。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轩,仁人者送人以言。
警策我也。
出处语默。
小巫见大巫,拔茅而弃。此其所以终身弗如。
人生几何?
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搏,故地动。
梁君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龙下车抚矢曰:“君止!”
梁君忿然作色怒曰:“龙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
公孙龙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
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艺文类聚》
人之去秽累,若镜之见磨饰。《文选江淹杂体诗注引庄子》
祸福生于得失,人灾由于爱恶。
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
公仲承问于程子曰:“人有常言。黄帝之治天下也,百神出而受职于明堂之庭,帝乃采铜于首山,作大炉焉。铸神鼎于山上。鼎成,群龙下迎,乘彼白云,至于帝乡。群小臣不得上升,攀龙之胡,力颤而绝,帝之弓裘坠焉,于是百姓奉之以长号,名之曰乌号之弓,而藏其衣冠于桥陵。信有之乎?”
程子曰:否。甚矣,世之好谲怪也。圣人与人同类也,类同则形同,形同则气同,气同则知识同矣。类异则形异,形异则气异,气异则知识异矣。人之所以相君长者,类也。相使者,形也。相管摄者,气也。相维持者,知识也。人之异龙,龙之异于鼎,鼎之异于云,言之辨也,恶足以相感召而实使之耶?其不然也必矣。世之好谲怪也,吾闻之,太古之圣人所以范世训俗者,有直言者,有曲言者。直言者直以情贡也,曲言者假以指喻也。言之致曲,则其传也久,传久而讹,则知者正之;讹甚而肴乱,则知者止之。夫黄帝之治天下也,其精微之感荡,上浮而下沉,故为百福之宗。为百福之所宗,则是百神受职于庭也。帝乃采铜者,神鼎熟也;登彼首山,就高明也;作为大炉,鼓阳化也,炼刚质物之器也。上水而下火,二气升降以相济,中和之实也;群龙者,众阳气也;云者,龙属也;帝乡者,灵台之关,而心术之变也。帝之谓所类也、形也、气也、知识也,虽与人同尔,然而每成而每上也。每成而每上,则其精微之所彻达,神明之所之适,其去人也远矣。群小臣,知识之所不及者也,攀龙之胡,有见于下也;不得上升,无见于上也。有见于下无见于上者,士也;上下无见者,民也。弓裘衣冠者,帝所以善世制俗之具也,民无见也,怀其所以治我者而已矣。故帝之逝也,号以决其慕,藏以奉其传,此假以指喻之言也,而人且亟传之以相诋,欺甚矣。世之好谲怪也。千世之后,必有人主,好高而慕大,以久生轻举而为羡慕者,其左右狡诈希宠之臣,又从而逢之,是将甘心于黄帝之所造者矣。夫人之大常,生而少壮,转而为衰老,转而为死亡,圣凡之所共也。上知之所弗幸免焉者也,且自故记之,所传若存而若亡。大庭、中黄、赫胥、尊卢以来,所谓圣人者不一族,吾诚恐大圜之上,峣榭联累,虽处什伯,不足以处也,而复何所主宰,何所臣使,而其昏昏默默,以至于今也?是不然之甚者也。然而世之人知者歆羡,愚者矜跂,甚矣,世之好谲怪也!夫周之九鼎,禹所以图神奸也。黄帝之铸一,禹之铸九,其造为者同而所以之适焉者顿异,是可以决疑矣。且世之传疑也,不惟其传。昔宋有丁氏,家固无井,而出溉汲焉,常一日而一人居外,恁其如是也。鸠工而穿井于其家,相与语曰:‘今吾之穿井,得一人矣。’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而得一人也,国人更相道之。语彻于宋君,宋君召其人而质之,丁氏对曰:‘自臣穿井,家获一人之力,非得一人于井也。’是故黄帝之铸神鼎,是井中人之譬也。知者正之,是宋君召其人而质之之譬也。千世之后,必有人主好高而慕大,以久生轻举而为羡慕者,其左右狡诈希宠之臣,又从而逢之,是将甘心于黄帝之所造者矣。此吾所以反之复之而不能已者矣,小子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