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曾国藩的“五到五勤”
标签:
曾国藩家训家书至精身教 |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五到五勤”理论,“五到者,身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也。”这里已明确提出了“五到”论。在论为官之道时又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这“五到五勤”理论在当代我们亦可用作为人处事之道。
【身到与身勤】
《论语》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要想真正达到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就必须明白言传不如身教。
曾国藩眼中的“身到”与“身勤”说不论艰难险阻,都要亲身体验,亲自品尝。验“险远之路”,这叫行;品“艰苦之境”,这叫知。所以有“行”有“知”,方为知行合一!做事情首先要能入乎其内,不要做局外人,这是行,是以身“验险远之路”。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眼到与眼勤】
曾国藩是这样解释“眼到”与“眼勤”的,他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论“眼勤”时说:“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这里说的是一种行为习惯:哪怕只是看一个人,也不急着下判断,而是仔细详尽地观察;哪怕只是读一篇文章,也不急着树自己的观点,而是反复阅读,细审详辨。
宋明理学讲究“格物致知”,仔细观察就是“格物”必备的一种行为习惯。曾国藩号称晚清理学大师,他在“格物致知”这一点上自然下足了功夫。他特别强调观察、了解与认知,这也就是他所说的“眼到”与“眼勤”。那时候大家都称曾国藩为相面大师,其本质不过就是曾国藩所说的“遇一人,必详细察看”,其本质不过就是“眼到”与“眼勤”,其本质不过就是仔细观察、深入了解的行为习惯。
【手到与手勤】
曾国藩在解释“手勤”时虽然只是说“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看上去只是很小的生活习惯,但它背后折射出的意义却是非凡的,因为这种“手到”与“手勤”意味着对动手习惯的提倡与培养,而动手习惯则意味着创造意识的形成与确立。
曾国藩为践行“手到与手勤”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反省,不断修炼自己。
二是是读书的习惯。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三是写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如今这些家书也成为我们的知识宝库。
【口到与口勤】
曾国藩的明强挺经智慧里有一条叫“言多必失,做多必得”,所以他个人向来是强调“戒多言”的,那么他怎么又会在“五到”与“五勤”里有“口到”与“口勤”呢?
其实,曾国藩“口到”与“口勤”里的“言”并不是“戒多言”里的“言”,这里的“言”恰恰是“做”的一种。
他自己在“五勤”里解释“口勤”是“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这里的规劝与训导正是曾国藩为人的可贵之处。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不论恨他爱他的人,大家倒都承认曾国藩算得上一个标准的教育家,原因就在于他的“口到”与“口勤”,就在于他的“规劝”与“训导”。
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不仅对曾家子女、子弟进行规劝与训导,他为了要办有主义的军队,也对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幕府成员、自己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进行“口勤”式的规劝与训导,这样一来他的家训就从家庭教育的范畴迈向了社会教育。曾国藩家训在中国传统家训中非常独特,就是因为它不仅具有家庭教育意义,更具有非凡的社会教育意义。
【心到与心勤】
“心到与心勤”讲的是两个方法论与两个终极目标,即“心到”与“心勤”的方法是“积苦思”与“至精诚”,而“心到”与“心勤”的目标则是“开”与“通”。
“积苦思”就是反复思考、思索、思想,“至精诚”则是全身心地融入与追求,这样对于你要了解的事物与对象才能最终有“开”与“通”的把握。开,就是真正了解;通,则是彻底把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