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慈不掌兵
顾名思义,这句话是说,军队的管理者不能太仁慈。 无论在古时候,还是现代,战争往往就意味着流血、牺牲;只要参与战争,就要承受战争带来的高风险。 踏上战场,就是生死之争;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因此,战场上的士兵、军人,总是被贴着坚毅的标签;因为他们很清楚,战争是残酷的,决不能心慈手软。 只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队,才能在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如果用一个仁慈的人来率领军队,一旦见到牺牲,心生仁慈之心,就会失去斗志;一旦失去斗志,那会被敌人吃掉。 项羽当初被刘邦逼至乌江之前,其实已经大伤元气,但他带的几百人,依旧从刘邦的大军中杀出重围,靠的就是斗志,靠的就是一股狠劲儿。 而项羽在逃到乌江边,突然想到江东百姓,心中生出愧疚和仁慈。认为,即便从刘邦手中逃走,还是要与刘邦打仗,这样只会为乌江百姓带来更大灾难。 与其这样,倒不如自我了断;这样,不仅可以成全刘邦,还能让江东百姓免遭战火摧残,因而导致全面崩溃。 所以说,在战场上绝不能仁慈,一旦心生仁慈,一定会失败。
2、义不养财
这句话是说,为人太仗义,就积攒不了财富。 很明显,这句话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非常适用。在古时候,想要成为正儿八经的富人,基本是当地主,或者是经商。 在这两条路中,当地主明显更难,因为普通人没那资格。如此一来,经商往往是普通人变成富人的最佳途径。 一旦经商,就必须面对商场上的尔虞我诈;若是真有资格当地主,就必须要把普通人当牛马使唤。 太仗义显然没办法敛财。 古代的商人被所有人唾弃,因为大家认为商人是非常卑贱的职业,只会从中间赚差价,或者干一些不为人知的勾当。 《长安三万里》中就有过这段剧情,李白就是商人后代,因此大家对他的身份极为讨厌,无论他在哪里求职,都被人拒之门外。 三国的鲁肃,本来也是一个妥妥的富二代,但他就是为人太仗义,不仅常年救济穷困百姓,还为了东吴,把家财耗尽。 当然,鲁肃的做法很值得提倡。人、然而历史上的鲁肃,也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这个例子说明,太仗义的人,守不住财。 包括现代社会,因为仗义借钱给别人,结果要不回钱的例子数不胜数,若真想守财,就不能太仗义。
3、善不为官
这句话争议性非常大,有些人都觉得这句话不对。人们普遍认为,当官就要善良,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如果一个官员作恶多端,那他就不配为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今文化有很多差异性,一些古代的文字,并不适用于现代,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大家都以为“无后”是没有后代,但实际上,那句话里的“无后”指的是目无尊长。 “善”这个字,在古代的写法是“譱”。因为羊在古时候,人们认为它能够明辨是非。但是只要争辩,就意味着争吵。说实话。,在官场上,讲究的就是圆滑,会说话。所以说,喜欢与别人争辩,为人太耿直,说话不圆滑的人,很难在官场上混得开。
4、情不立事
这里的“情”,指的是情绪化,感情用事;“立事”是说对一件事做出决策。联合起来就是,容易感情用事的人,无法做出正确决策。 只要是人,都会有感情,容易感情用事的人,一旦在面对重大决策,往往会做出错误决策。比如, 刘备得知关羽被杀,丧失理智不听劝告,执意要去打东吴,结果以失败告终。
5、仁不从政
此言与慈不掌兵、善不为官有异曲同工之处,生在古代皇家,每一个人都是靠着狠劲儿杀出一条血路。 李世民当初如果不够狠,就当不了皇帝。想要身居高位,就要放弃仁慈,敢于从敌人身上一步步踩过去。 当然,古代与现代完全不同,它所反映的也只是当时的社会写照。 身在现代,一些观念也须与时俱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