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笔下情思绵长的秋雨
(2024-09-11 15:15:51)分类: 茶余饭后 |
秋雨夜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作于公元832年(唐文宗大和六年)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且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同时,这首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白居易以景写情,借老翁之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与感慨。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与感染力。
2
河传·秋雨
五代·阎选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阎选,生卒年不详,为五代时期后蜀(934年—965年)的平民,酷爱小词,以词作供奉后主孟昶,被世人称为“阎处士”。他的传世作品不多,但其中八首被收入《花间集》,两首收入《尊前集》。阎选的词作以描绘闺中美人的娉婷风姿和娇态著称,写得尽态极妍,令人心仪神往。《河传·秋雨》便是他这类词作中的佳作之一。
这首词虽无明确的创作年代记载,但根据阎选的生平背景及《花间集》的收录情况,可以推测其大致创作于五代时期后蜀年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寄情于诗词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愁绪。阎选通过《河传·秋雨》这首词,巧妙地借秋雨之景,抒发了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尽怨怼。
3
秋雨叹三首 其一
唐·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雨叹》组诗共三首,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那一年秋天长安及周边地区遭遇了长时间的连绵秋雨,这场雨灾持续了六十多天,导致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众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之中。然而,当朝宰相杨国忠却为了粉饰太平,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这种欺上瞒下的行为更加深了杜甫对朝政的不满和对民生的同情。杜甫通过描绘秋雨中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朝政腐败的强烈批判。同时,诗中也寓含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栾家濑
唐·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是王维晚年隐居的蓝田辋川的一个地名,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成为王维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王维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多表现出恬淡、宁静的特点,几乎没有人间烟火气息,非常寂静,寂静到参破了生死玄关。《栾家濑》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它反映了王维对大自然宁静祥和的赞美和追求以及他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高尚情操。
5
秋浦途中
唐·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杜牧家就在杜陵樊川。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九月,正值深秋时节,天气转凉,万物萧瑟。这首诗是杜牧在从黄州前往池州的途中,经过秋浦(今安徽池州市)创作的一首佳作。他以清疏简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行役图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愁苦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6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清·纳兰性德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纳兰性德生活在康熙年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危机。纳兰性德作为一位敏感的文人,他对这些矛盾和危机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感受。由于对亡妻的怀念,对友人的牵绊,还有对自身现状的不满以及无能为力的无奈,都让词人感到悲哀。于是词人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无边无际的愁绪,写下了这首《浪淘沙》。此词上片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无奈的心境,秋雨袭来,愁上心头,离别之时,互道珍重;下片写他对离人的深怀眷念,相思之情未曾断绝。这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纳兰性德情感世界和人生哲思的真实写照。
7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大约写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大中六年(852)之间,具体月份可能在秋季的十月或十一月。通过描写巴山夜雨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普遍认为是妻子王氏,但也有观点认为可能是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重逢的心情。
8
崇义里滞雨
唐·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
这首诗是李贺在唐代元和四年(809年)秋天所写,当时他任职于长安的奉礼郎。崇义里是他在长安的居所。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他曾抱着满腔热忱来到长安,希望通过“荫子得官”的途径求得一官半职,实现其济民报国的人生抱负。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奉礼郎的官职卑微,他受到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冷遇和排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愤时时袭来。在萧瑟寒冷的秋雨中,他滞留于馆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抒发内心忧愤的诗篇。
9
谒金门·秋感
宋·苏轼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明朝何处去。
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
此词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十五日,是时,东坡在杭州通守任上。词的上片写秋夜雨后与友人听潮,下片写秋夜雨后与友人饮别。古代文人,以酒为酶,以酒开心,是修身的一大法宝。“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借酒感秋,倾诉衷肠。酒醉必入梦,酒醒必梦醒。酒醒梦醒头脑醒,人生话题又面临。自然界的秋雨“断送'’“残暑”,可现实的“残暑”又不知何时“断送”,问君还有“愁几许”,恰是一江秋潮滚滚流,清尊断送秋。词中以秋雨断送残暑起兴,引发了词人政治上的“愁”感,一是说明北宋社会禁锢较严,无有言论自由,二表示词人胸有不平,无处痛诉。全词自然流畅,意在言外,将艺术与逻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10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初入仕,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发心中的愤懑与不得志。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而急切归家之情和思乡之意。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