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多姿多彩的的秋
(2024-08-28 11:47:58)分类: 茶余饭后 |
《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本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苏轼任杭州太守时。
此前苏轼在朝堂被磋磨了五年,这五年里,旧党掌权,将熙丰新法尽数废除,新党人物都被贬出京,苏轼作为最有才华和影响力的旧党核心之一,快速升迁,风光无限,但由于旧党内部的分化,苏轼得罪司马光,被其支持者打压迫害,日日如履薄冰,他再三上章乞外郡,终于得到恩准,来到了十五年前就来过的杭州做太守。脱离了朝堂的苏轼来到喜欢的杭州,心情愉悦,意气风发,重阳节赏秋自然不会是悲伤,更多的是对世间万种姿态万千情景的坦然接纳。
译文
如今身强力壮还能吃上精美的宴席,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无论在村外的江边,都要心境平和,看淡一些。
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兰菊纷纷各半。楼船远去,白雪纷飞,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
2
《谒金门·秋兴》
秋池阁。风傍晓庭帘幕。霜叶未衰吹未落。半惊鸦喜鹊。
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著。
此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苏轼通判杭州,王安石变法风起云涌,耿介倔强的苏轼反对变法,被排挤出朝堂,来到了富庶秀丽的杭州,朋友的众星捧月,西湖的湖光山色,很快治愈了苏轼受伤的心,闲暇时与朋友游山玩水、诗词唱和成了人生的快事,秋天是适合秋游的季节,邀上三五好友,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在意,沉醉在无边的美景中就好!
译文
在秋池阁旁,风伴随着晨光吹开了庭院的窗帘。霜打过的树叶没有凋枯,风吹也不落下,却微微惊醒了沉睡的乌鸦和喜鹊。
嘲笑虚名和薄情,这些几乎与世人隔离起来。我的一片懒心可不思世事,一双懒脚可不奔波人情,好让它们闲置起来。
3
《清平乐·秋词》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苏轼通判杭州,知州陈襄这年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写本词赠与陈襄。苏轼来杭后,与陈襄交情深厚,工作上陈襄对苏轼十分认可,让苏轼可以施展才能,私交上二人常携朋友饮酒唱和,苏轼钦佩陈襄的才华和执政能力,感激陈襄对自己的关照和爱护,好友离别全是不舍,苏轼词里的不舍不是泪,而是好友往昔留下的痕迹。
译文
清澈的淮河与混浊的汴水,远在钱塘江西岸。您的红旗抵达时,黄叶遍地,狼藉散乱。白霜也会袭入梁王的故园。
您将在秋原的什么地方手执酒壶?驻马访古,徘徊踟蹰。双庙的遗风至今还在,漆园的傲吏大概已无。
4
《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
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誓江西。
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
《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作于熙宁七年(1074),苏轼通判杭州,陈襄罢杭州知州任,杨绘接任,这首词写的就是送别老太守,迎接新太守的场景,送别是不舍、伤怀的,然而新人来应该是要开心的,热烈的,老人去新人来,我们这些送别的人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对待呢?
译文
钱塘江风景从古至今都可称为奇丽,按照惯例,太守都能用诗词表情达意。我这个背负弓弩的先驱在哪里?我的心已飞到钱塘江以西。
春花落尽之后,绿叶翻飞之时,细雨凄凄。眼下我正怀着怎样的一腔情绪?怎敢面对新官,向着旧官的背影哭哭啼啼!
5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重阳节,此时苏轼已贬至黄州第三年,“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满心惶恐地来到黄州,许多旧友断了往来,人情淡薄,生活清苦,时任黄州知州的徐君猷不顾压力,对苏轼十分照顾,交情深厚,而且徐君猷知黄州时崇儒重道,下士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可惜徐君猷离任了,重阳节的这天,苏轼登涵辉楼想起了好友,怀念曾经共度的愉快时光。
译文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6
《浣溪沙·荷花》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秋,苏轼知颍州任上,苏轼知杭州任上受诏还朝,七上章札乞外郡而不得,回到京城便日日胆战心惊地应付各种打击迫害,回朝才三个多月再次出京,来到颍州做太守,在与友人观赏颍州西湖的荷花时,看着满池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苏轼忽然感到仕宦之路的孤独寂寞、身不由己,也许那个时候,他想起了自己入仕三十年来,一直忠心耿耿、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却始终被人诬陷迫害,得不到安宁,既然无法摆脱,那就想开点,在可以开心的时候及时行乐,忘记忧愁。
译文
四面垂柳围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画楼南畔,夕阳西落。
天气乍一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寂寞。萧索的光阴,需用美酒打发、消磨。暂且来此花丛,细听吹笙唱歌。
7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此词大约作于元丰八年(1085),苏轼从黄州离开,在常州短暂停留又受诏赴知登州,经楚州遇大风暂缓行程时所作。乌台诗案,苏轼入狱130天,侥幸留得一条性命,被押解到黄州,没有实权,没有薪俸,不能参与公务,亲友断了往来,政治生命不知何去何从,一呆就是四年多,好不容易才被皇帝想起来,从黄州捞出来,看上去有东山再起之势,但在苏轼的心里,一边有对未来重回朝堂的期待,一边又有惶恐,未来还是一片茫然,即便是能登顶仕宦高位,也要陷入无穷无尽的争斗中,大风阻路,让秋意萧瑟之感就加重了心中的茫然和苍凉。
译文
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梦里醒来凄绝伤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8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本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秋,此时,苏轼在定州知州任上被贬往英州,还没到颍州又连续四贬被贬到惠州,八月途经江西虔州,上惶恐滩,登郁孤台,夜宿造口,三更半夜时突然下了一场雨,被雨惊醒,艰辛的贬谪路上,内心本就凄惶,秋风临门,秋雨打窗,萧瑟与凄凉便更浓重,苏轼想起自己流落在外,梦中欣喜地遇见挂念的亲友,却被雨打断,美梦再无从寻觅,前途茫茫,亲人相见只能在梦里,别提多遗憾了!
译文
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9
《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念奴娇·中秋》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这已经是来到黄州的第三年,苏轼从最初的惶恐无措,慢慢适应了黄州的生活,躬耕于东坡,与贩夫走卒为友,竹杖芒鞋穿行于黄土地,著书立说,心境扭转,思想升华,已不再自伤于自己的遭遇,看人看事看万物便已经不是原来的心态了,秋高气爽下的中秋,全是飒爽,均现辽阔。
译文
置身高楼,凭栏望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10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这首词可能作于嘉祐四年(1059),当时苏轼等为母丁忧期满,与父亲和弟弟再次从故乡四川眉山沿长江返回朝堂,行舟至荆州之前,见长江两岸深秋季节的景色,有感而发,此时的苏轼已中了进士,前途光明一片,未来可期,但望着远去的故乡,却不免感伤,踏入仕途,故乡便不能轻易回去,只能靠遥望寄托对故乡的思念,秋意渐浓,故乡的样子更容易浮上心头。
译文
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恍然故乡有着天涯隔阻,此时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袤的沙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