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笔下静美如画的初秋
(2024-08-20 07:22:12)分类: 茶余饭后 |
1
《初秋雨晴》
宋·朱淑真
雨后风凉暑气收,庭梧叶叶报初秋。
浮云尽逐黄昏去,楼角新蟾挂玉钩。
不知不觉夏天故事就要接近尾声了,虽然天气还是有些炎热,可树上渐渐发黄的梧桐叶,已在悄悄告诉世人,下一个时节即将到来。
与热情似火的夏天相比,秋天像是个温婉可人的女子,那轻柔的阵阵微风,淡淡的落日余晖,清凉的皎洁月光,都给人以丝丝的凉意。
2
《初秋夜坐二首·其一》
元·赵雍
夜深庭院寂无声,明月流空万影横。
坐对荷花两三朵,红衣落尽秋风生。
如同所有的繁华终将归为虚无,到了入秋时节,盛开在深夏的朵朵荷花,终究会褪去残红,随流水而去。
然而,与此同时,西风起,枫叶红,菊花开,梧桐声声,将是另一番良辰美景,又何须太过伤感!
3
《初秋行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杨万里的诗,大多充满了童趣,就像他自己一样,永远充满童心。
在诗人的笔下,落日并非是无情的,相反,是因为它的到来才让蝉声此起彼伏,为这寂静的秋天注入了几分活力。
当诗人寻着蝉声走到它旁边时,它却不出声了……
如此清新别致,想必只有心有童趣的人,才会写出来吧!
4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夏日盛,秋夜长,初秋的夜,渐渐开始长了起来。
告别了酷热的夏日,终于在清风的吹拂下,感受到了丝丝凉爽,心中的燥热感也慢慢消失,自然会感到房子里夜安静了许多。
在月光的照耀下,草丛间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再过不久,便会见到冰霜降,秋雨落,又是另一种赏心之景。
只要用心去感受;美,就在身边。
5
《初秋寄友人》
唐·温庭筠
闲梦正悠悠,凉风生竹楼。
夜琴知欲雨,晓簟觉新秋。
独鸟楚山远,一蝉关树愁。
凭将离别恨,江外问同游。
温飞卿的这首诗,字字句句皆有孤独之感。如题所言,这是一首写给朋友的赠诗。
秋风秋雨本就让人心生愁绪,鸟啼蝉叫更让人倍感寂寞。
如此秋日里的山光水色,若是能与朋友一同欣赏,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可当下却只能一人独赏,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中不禁有些伤感起来。
6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消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如同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一提到秋,诗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愁,白居易也是如此。
首句“袅袅秋风起”显然是化用了屈原的“袅袅兮秋风”,见到秋风拂过,娇艳的荷花转眼间结满莲蓬,不禁感慨时光流逝之快,竟急于流水。
毕竟,时间是永恒的,可生命的长度却是有限的,如刘希夷所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7
《闲适》
宋·陆游
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
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
一窗袖手坐,往往昼漏移,
初非能养生,简事颇似之。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放翁笔下少见五言诗,不过此诗中所表达的松弛感却将人惊艳到了。
恰如题目所言,整首诗都充满了闲适之感。在诗人看来,喜欢喝酒,但不该喝的酩酊大醉,热情招待朋友,但不该让自己过于疲惫。
一年四季都有让人喜欢的地方,然诗人最喜欢的季节还是初秋,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处暑季节,没有了炎热,也没有寒冷,一切都是那么刚刚好。
正如世人们所言:“月圆则亏,水满则溢”。若能把握好度,便能省去诸多烦恼,人生最完美经的境界,莫过于此。
8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诗人虽只字未提对初秋时节的喜爱,却已然在字里行间勾勒出一幅静美的早秋山野云叶图。戒”“惊”“收”“动”这四个动词,更将夏去秋来的气候变化展现的极为生动形象,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夏去秋来之时,暑气消退,天高云淡,秋风阵阵,梧桐树叶萧萧而落,独属于秋天的凉意弥漫在山野田园,令躁动的心瞬间静了下来。
9《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如清幽的水中菡萏,浑然天成不加雕琢,更自带一种禅理,让人心生静意。
读这首诗时,仿佛与诗人一道,伫立在幽静的山林之中,静听秋日的风吹叶落,无比惬意。
只这首句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便足以让人感受到初秋时节的清冷之意。一个“空”字,一个“来”字,更将诗人寂静淡然的心理跃然纸上,更不必说山林中回荡着的欢声笑语,叮叮咚咚的泉水声。
1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词,虽只字未提遗憾,却已然道出成长的无奈。儿时逢秋便悲,如今却只是轻轻地说一句:天凉了,秋天来了,真好。
年少时以为考试没考好是天大的事,打碎了家中碗碟也是不小的事,常常为此担心受怕,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焦虑,也不管对方愿不愿听。
如今长大了,经历的冷暖多了,即便是被上司骂得一文不值,也并不觉得是什么大事,虽然刚开始也想让亲朋好友分担忧愁,却还是止住了倾诉欲。
毕竟最终能够治愈自己的,还是自己愈加强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