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名诗人的诗作中也有名句
(2024-08-13 19:11:41)| 分类: 茶余饭后 |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山雨欲来风满楼,真的是很有感觉的一句诗,一直到现在也被拿来形容社会上风雨来临前的氛围。
山中黑黢黢的乌云裹挟着倾盆大雨已经在来临的路上,但那山风作为前锋,已经充斥着咸阳城的整个东楼。
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有征兆;一件不寻常的大事总伴随着几件不寻常的小事为引子。
此诗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最经典的一句,诗人的描写极为深刻,也非常的凄美,读来更是令人感伤不已,这也正是此诗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的原因。
2
写情
唐·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因为在这个夜里经历了千里佳期一夕休的伤心事(说人话就是被心上人鸽了),从此以后触景生情,再无心赏玩这美好的清冷的寂静的夜晚,任他一轮明月下西楼去,也驱不散我的伤心与愁绪。
这首诗中的末二句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个令诗人痛苦的夜晚,却偏偏是个月白风清的“良夜”,但对心灰意冷的诗人来说,也只是形同虚设,而且不但今夜如此,以后夜夜也将如此。写得极为深刻,入木三分。
3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对了解过唐诗发展史或者唐朝历史的人来说应该还算熟悉,在文学历程上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位人物。
宋之问的《渡汉江》是关于乡愁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是意出言外,令人动容的名句。
4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醉后人颠倒,不知是天在水中,还是水在天上,只记得满船清冷,薄凉的月光洒在船上,梦里的自己游走在星河之间,原来,只是天上的星光映射成水上的波光;天上的银河成了水上的星河。
最后两句绝对算是很美好的一笔。究其原因,便是它具有大胆的想象,从而赋予了它浪漫主义色彩。因而成了名句。
5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佛门是清净地,佛门弟子的住处也就掩映在深深草木间。
更妙处,是一条曲径通幽,遮遮掩掩,不让人一眼窥见。
前几天去了河南的白马寺,去时寺里的僧人应该刚做完早课,三三两两出了门,奔寺里角落的一片小竹林走去。
小竹林里恰巧就有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我们几个人按捺不住好奇心跟了上去,小路拐了三个弯,才到僧人住处。
许多游人不敢上前打扰,只默默远眺两眼,却突然想到常建的这两句诗。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为后人广为传颂,而成语“曲径通幽”也来源于这首诗。
6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高蟾的说法多少有些悲观,他说世间的伤心是画笔画不出的。但问题是,伤心是一种主观情绪,通过诗人的画面,让观者感受到了伤心;通过诗人的暗示,让读者明白了为何伤心,这难道不是以画家的笔法表达伤心吗?
此诗结尾两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引起无数饮食男女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千古绝唱。
7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穷凶极恶地进行镇压,大江以南直接“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而“一将功成万骨枯“”实在是太有画面感的一句名诗。这句诗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将军,踩着淋淋鲜血和赫赫白骨,一步一步地爬上来,站到那个唯一的荣耀高峰,成为战争独有的赢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