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笔下雄伟壮观的泰山
(2024-08-02 13:19:11)分类: 茶余饭后 |
1
《望岳》
杜甫的《望岳》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泰山的巍峨壮观: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同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少年杜甫科考失败后,选择了大唐诗人都喜欢的一种方式:漫游,以此来遣怀并增长见识。诗中,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磅礴,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也是咏泰山的古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而流传最广的是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有对泰山巍峨之势的赞美,更含有无限哲思,写出了人的一生应该努力奋斗,这样才能看得更远更广!
2
《泰山吟》
谢灵运的《泰山吟》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泰山的神韵:
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岝崿既崄巘,触石辄芊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闾何晻蔼,明堂秘灵篇。
谢灵运是南北朝诗人,也是最早的田园派诗人之一。
这首《泰山吟》作于元嘉四、五年间。前二句写泰山的高大,很有气势,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三四句从自然角度写泰山山势的高峻崎岖,险峰总是连绵起伏不绝。五六句则从儒家人文角度写了登上泰山做封禅活动。七八句又从宗教角度写泰山封禅的神秘感。
诗人通过描绘泰山的山势险峻、云雾缭绕,展现了泰山的神秘与美丽。
3
《游泰山.其一》
李白的《游泰山》则以豪放不羁的风格,抒发了对泰山的喜爱与敬仰: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公元742年,李白配剑挂芦,抱琴捋诀,从王母池开始登泰山。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唯有名山大川能与之相匹配。李白到了泰山,似乎回到了家乡,一气写下六首《游泰山》,这是其中之一。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一声长啸令群峰震撼,令“万里清风来”。至此,一位飘飘若仙、吐纳天地精华,屹立于泰山之巅的诗仙形象跃然纸上,也让无数后人想要登顶附庸风雅地“长啸”一次了。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将泰山描绘成了仙境般的存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4
《游泰山·其二》
李白的《游泰山.其二》则通过描绘自己清晨骑白鹿登泰山的情景,以及遇到仙人的奇遇,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这首诗接着第一首诗,着笔写了“谪仙人”李白在泰山之巅一边赏景一边思索之际,偏偏又遇到了一位"方瞳好客颜"的羽衣仙人。李白想要仙师指点迷津,可仙人并未吐露天机,给登山之人留下一丝彷徨。
此诗字里行间的登山浪漫,为这座千古奇山更增添了几分迷人的气息。
5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的另一首《送范山人归泰山》则以更加浪漫的笔触,写出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泰山的向往。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这首诗为李白送别友人范山人归泰山时所作,通过描绘友人的行踪与泰山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向往。
诗中从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开始遥想,远去的身影透着泰山风景的神秘,更有“仙人”的遥不可及,最后写出了对再次相见的期盼。
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以及对求仙学道的向往之情,都在诗中表现了出来。泰山,也成了诗人笔下似乎遥不可及的“仙境”。
6
《泰山》
明代诗人李梦阳登上泰山,望见巍峨的群山,想起古往今来先贤圣人对泰山的咏叹,写下了:
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李梦阳是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在这首诗中他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泰山的高大与壮观,表达了诗人对泰山之美的赞叹。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写出了天柱峰那绝顶险峻、直上云端的气势,登上山顶可见万山次第展现在面前。也使得整篇文章大气磅礴,也难怪沈德潜、周准赞叹道:“四十字有包络乾坤之概,可以作泰山诗矣。”
7
《登泰山》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也写出了登泰山的体验: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这首诗写的是张养浩登泰山后畅快的人生体验。
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归隐田园后则写了许多著名的散曲,这首《登泰山》别具一格,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也成了千古名句。
在山上,他终于看到了“齐州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沧海日出”的壮丽美景,更感受到了以前是“井底之蛙”,如今是“海阔天空”。
8
《泰山》
宋代诗人石介的《泰山》写出了泰山的巍峨气势。
七百里鲁望,北瞻何岩岩。
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岩。
宝宇登来小,龟蒙视觉凡。
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
石介是北宋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也是"泰山学派"的创始人,号称徂徕先生,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这首《泰山》时候诗人登泰山时所作。
诗人登上泰山后,俯瞰七百里齐鲁大地,顿觉泰山之伟,在五岳中唯它独尊。诗人的感悟更上升到宇宙万物之上,感觉天地之间,宝宇如微尘,龟蒙之地,亦显平凡。而泰山乃群物之祖,草木皆仰其鼻息,岂敢轻锄妄芟。
泰山屹立于世,见证了无数风雨沧桑,犹如古老的神祇,静谧而威严,守护着这片土地。
9
《泰山道中》
明代诗人于慎行的《泰山道中》则在且行且中,描绘了泰山道中所见的景色:
地僻尘踪少,山深石路斜。
雨中过佛院,云里见人家。
雊雉飞春麦,啼莺绕落花。
流亡今欲尽,几处有桑麻。
于慎行是明代的文学家、诗人,与冯琦、公鼐并称万历前期"山左三家",三人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发展。他的泰山诗文,数量上超过王世贞,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这首诗是作者在泰山途中所见的景色,写出了深山之中,石径蜿蜒曲折。细雨之中云雾缭绕间,雉鸟飞,黄莺啼,可如此生机盎然的春天,只能见到无处归家的流民,荒芜的田地再也无人耕种。
诗人借写泰山,发出了对民不聊生的忧国忧民之叹。
10
《泰山吟》
陆机的《泰山吟》,可谓是为后世写泰山的雄伟气质立下了标杆,不知君读过否?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已远,层云郁冥冥。
梁甫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陆机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忠君,而是发自内心的创作。这首《泰山吟》便写了他登泰山时的真实感受。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诗人笔下的泰山是何其的高,高得伸延直至天宫。太高的地方已经看不见了,积聚着的云气显得特别昏暗。
后世诗人对泰山的描写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许多都是从这句诗中化用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