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笔下的夏至
(2024-06-20 14:19:38)分类: 茶余饭后 |
1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夏至是古老的夏节,因其正值盛夏,所以从唐朝起,夏至这天,皇帝就会给予官员假期,让其休沐避暑,以防止中暑。
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夏至消夏的感觉。这天白天达到最长,此后夜晚会慢慢长起来。皇帝还未来得及施利于百姓,便担心这天气时热时冷,影响身体的健康。
今天许多地方放假,不办公,只是农民没有假期,仍旧在酷暑中忙着农活。想着他们如何度过这炎热漫长的夏天?
而我却能在夏至的中午,去园林池上游玩。此时的园林门庭寂寂,夏树绿荫形成幽静的景观,竹子还在抽芽,荷叶开始出水。我自己可以享受这美丽凉爽的美景来避暑,可以祛除烦闷,开怀饮酒。
难得我能这样过夏至,农民却依然劳作,一念之善,是为真善,希望休假之后赶紧做些利于农民的政绩出来。
2
书生只惯野人庐,谁识潭潭省府居。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微阁上四厨书。
——宋·魏了翁《夏至日祀阏于开元宫前三日省中斋宿三首·其一》
书生一向野居清净,哪里见过省府这样的地方呢?独自在黄昏中坐着,有谁来相伴呢?幸好紫微阁上,有着满书架的书啊!看着书,任时光静静流走,世界也分外祥和。
夏至就这样来了,时间过得飞快,夏天的风雨,夏天的骄阳,充满着热情和活力,都一一登场。我们依然如往年一样,度过属于自己的夏日时光。只是,有什么东西,又好像不一样了啊。迎着阳光走向前,如同与故人相见,世界如此明亮,一如多年以前。
3
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
坚冰亦驯至,顾岂一朝成。
万物方茂悦,安知有彫零。
君子感其微,恸笑几失声。
——宋·赵孟《夏至》
这首诗通过写夏至来写自然变化的规律和道理,揭示敏感的人能提前看到兴衰,从而避免生出忧患。
夏至这天的正午,已经蕴含着阴气。其实,冰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是从第一缕阴气就开始积攒。一般人只看到夏至时万物的繁荣,不会想到它们会凋零。
但是敏感的人,会感知微小的变化,会大笑或者恸哭。过个夏至节难道还要哭?这不过是说,敏感正直的人会通过细节预感到王朝的兴衰,而关心国事的人,怎么会不忧患呢?
这是从自然联想到王朝,盛世时也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危机,比如官员的贪腐。
4
堂开垂柳下,默默坐移时。
岁序一阴长,愁心两鬓知。
雨檐蛛网重,风树雀巢欹。
惆怅无人见,深杯空自持。
——明·张正蒙《夏至对雨柬程孺文》
夏至一阴生,这个阴是指和白天相对的夜晚,当然也可以引申为光阴和时间。
在垂柳下的堂前过着夏至,沉默中分明感觉时间的流逝,但前途茫然,天气又热,被困在这里,那忧愁焦虑的心情,有谁能够知道?
夏天是苦热的日子,实在很难出门,就是出门也办不了事,人们都在避暑。经济活动和社交都在减少,困顿的人,很可能夏天时经济上很难过。
天气炎热,内心焦躁,很容易中暑生病,夏天是各种疾病高发的季节。
所以在夏天,尤其是夏至之后,很快就进入伏天和雨季,人们一定要调节好身心,安然过夏。能放下的一定要放下,冷也好,热也好,首先要保障身体健康,清心寡欲,心情愉悦。
5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唐·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晚年闲居洛阳的白居易,最难忘怀苏州的夏至盛宴,有两道菜最为津津乐道。
一道是竹筒饭。将新米放入新鲜竹筒,再置于火上轻蒸慢烤。古朴的烹饪,大都是就地取材,摆到宴席上的饭菜都是色香味俱全。
一眼望去,绿意冉冉,已感到虽盛夏已微凉。口中的饮食,是软糯的粽香夹杂着清新的竹香,仿佛置身深林竹乡。
另一道是烤子鹅。选取嫩鹅,以百日左右为佳。烤熟了吃起来鲜香脆嫩,美味可口,兼具益气补虚、润肺止咳之功效。
除了夏至美食,苏州水乡不乏舞榭歌台,正是乐天念念不忘的“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家家户户美酒盛宴,水乡处处船来船往,听取笙歌漫舞一片。
这般夏至盛景,想当初乐天与刘禹锡、卢周仁两位好友先后在苏州任职,皆有幸见证,并以此相和。
而如今,此三人闲居洛阳,安享晚年,依然难忘苏州夏至风情。此时洛阳正值麦收,苏州恐是梅雨绵绵。东望苏州故地,昔日在齐云楼上的旧时往事,屈指算来,已有十三载春秋,时光弹指而过。
乐天难忘的苏州夏至与江南风情,不只景美食香,还难忘他与故友的美好旧时光。
6
春光暮,夏至一阴旋。麦陇风来香细细,炊烟何处识红莲。仔细与君看。
玲珑式,月影恰团圆。纤手搓来形似玉,银刀擘处气如兰。珍重劝加餐。
——清·翁瑞恩《双调望江南·夏饼》
冬至饺子夏至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夏至吃面传统。夏至正是新麦初收时节,可趁鲜尝新。
此词就描绘了夏至吃汤饼的习俗,充满了江南风情。
暮春花落,转眼就是夏至。到了夏至这天,阳气最盛,夏意至浓,而盛极必衰,阴气初生。
一望无际的田垄里,随着南风吹来阵阵麦香。香细细,瞬间让麦香有了形状,化嗅觉为触觉。
勤劳的人们忙着收获第一批新麦,直到斜阳日暮,炊烟袅袅,不知哪里还有红莲早稻。
红莲,乃早稻雅称,米粒肥而香。如今天色已晚,要想趁鲜尝新,必要仔细分辨。
收完新麦或早稻,闺中女子忙把夏饼做,要团圆似玲珑秋月。玉手纤纤搓成玉盘,银刀切开幽香如兰。
这不只是写制作夏饼的过程,更是写出江南女子的灵动与温婉,别有水乡风情。
江南才子沈潮写苏州香笋时,也曾如此描绘:纤手剥来浑似玉,银刀劈处气如兰,鲜嫩砌瓷盘。
相似的词句,不同的美食,全都少不了纤纤素手。当夏饼圆熟,盛入玉盘,请君细品,努力加餐,不负这悠悠夏至长。
7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簌簌冬青几树花。
——宋·洪咨夔《夏至过东市二绝》
夏至日长,人海茫茫,诗人从田间走过东市,无意窥见了最美的人间烟火。
子规声里雨如烟,人们忙着插完秧田,恰逢云销雨霁。农事已了,天气初晴,备感轻松。
牧童也满心欢喜地去放牛,穿着短裤,迎着熏风,横坐牛腰,人间正是一派升平。
趁着芳草萋萋,趁着雨后清凉,无忧无虑的牧童一不小心就走入了草地深处,此时满满都是童心童趣。
此刻,诗人也继续前行,雨后溪水新涨又落,依然清澈见底,平沙细细。
溪水两岸绿树成荫,有高低错落的房舍人家,有热闹喧嚣的集市叫卖,充满浓浓的烟火气。
当落日西斜,晚风吹来悠悠清香。只见远处几树冬青花簌簌飘落,风里满是夏的味道,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8
夏至江村正好嬉。老红生翠一川迷。田娘箬帽分秧去,乡客泥船载草归。
溪犊卧,水禽啼。日斜官路过人稀。一陂野葛花如雪,蚱蜢蜻蜓历乱飞。
——清·周星誉《鹧鸪天·夏至江村正好嬉》
夏至的田园风光百看不厌,最适合游赏休憩。
落英缤纷散尽,绿荫冉冉生翠,满川烟景迷离,整个江村氤氲成画,点染成诗,令人陶醉。
农家女儿头戴斗笠,在漠漠水田分秧插秧,辛勤劳作。客居外地的同乡,满载竹草秸秆归来。
溪水潺潺牛犊横卧,白云悠悠禽鸟啼鸣。落日西斜,人间已暮,茫茫大道人迹罕至。
漫山遍野开满如雪葛花,蚂蚱蜻蜓在草丛不时翩飞,夏至江村处处充满生机活力。
远离官场,词人走入夏至时节的田园,久违这熏风徐徐和草木清香。是自由,是开怀,是无可替代。
9
手书日记罢趋衙,便觉閒廊足岁华。
十日雨晴喧曙雀,半庭绿暗长秋花。
故人频问诗情好,新局微闻国论哗。
拂拭书窗入长夏,试评沉李与浮瓜。
——清·郑孝胥《夏至》
夏日灼灼,浮生漫漫,最妙不过偷得半日凉闲。
诗人放下手中的公文,在走廊里闲庭信步,便觉岁月温柔,韶光美好。
梅雨连绵数日,终于雨过天晴。阳光洒落大地,鸟雀欢天喜地穿梭在丛林树间。一晴方觉夏渐深,已是半庭浓翠半庭秋花。
不时还与故人谈笑风生,交流诗词歌赋,谈论天下时局。白首如新,浮生又回少年时。
待到人闲风静,轻轻擦拭寂寂书窗,漫赏绿树阴浓,静享夏日悠长。
再来一盘沉李浮瓜,冰镇瓜果一切两半,咔的一声先清爽了耳目,嘶的一声冰雪留于齿间。
于是,整个人神清气爽,咚的一声就像身体沉入大海,碧波流雪,幽谷藏冰,再无暑热。
10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权德舆《夏至日作》
斗转星移,四季更替,永远不会停止,天地间的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运行着。今天夏至,天气火热,已感觉到暑气浓郁,但是夏至这一天,居然也有阴凉之气生出。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冬至阳生,夏至阴生”,自然万物,总顺应着特有的规律,否极泰来,周而复始。
夏至前后,天气多变,忽而阵雨至,忽而丽日出,让人应接不暇。正应了一句话,叫作六月的天气,娃娃的脸,刚刚还好好的,哪料到说变就变了。
11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翠茂盛,江水初平,忽然听到郎君在江岸踏歌而来。女子心事重重,看着东边的日出,又看看西边的雨丝,这天气真是古怪啊,说是晴吧,又在落雨,说是雨吧,明明还有太阳!到底是有晴,还是无晴啊,真是费人思量!女子的疑惑,又岂是眼前这天气呢?比天气更难揣测的,是心上人的心思。她想要的答案,也不在这里啊。然而她却不能直接询问对方,陷入爱情里的人儿,总是患得患失啊!
夏至时节,乡间已插好了秧苗,一片片青绿的水田,确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杰作。
12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宋·范成大《夏至》
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夏至诗。
夏至日,古来便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风俗。在这首诗中,范成大勾勒出一幅乡村夏至祭祀的画卷。
一、二句说,大人们腰间挂着李核敬祖先,粽丝系在手臂上求安康。这两句交代了夏至大人们对老人身体健康的祷祝。
三、四句写的是,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老人家慈祥地看着孩子们在祭祀现场打闹。这夏至时光里。大人们恭恭敬敬庆祝丰收,老人孩子则自由欢快地享受着夏至带来的节日快乐。
任何节日都应有仪式感,在古人的眼中,夏至节日氛围浓厚。虽时过境迁,旦人们仍然保留着祭神祀祖、凉食避暑、食“麦粽”、吃馄饨、赏荷花、消夏避伏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