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笔下的春天
(2024-04-20 14:33:35)分类: 茶余饭后 |
1
公元757年春,正值安史之乱时期,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触景伤怀,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虽然长安遭到摧残,变得破碎不堪,但山河依旧在;春天来了,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杂草丛生。
我为战败感到悲伤,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禁泪流满面;我的内心充满惆怅与怨恨,听到鸟鸣便会胆战心惊,心绪不宁。
连绵不断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三个月,也阻断了家书的传递,一封家书胜过万两黄金。
无尽的愁绪萦绕心头,我搔头苦思,白发越搔越短,几乎无法插上簪了。
这首五言律诗,可谓句句经典,铿锵有力,声情悲壮,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2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历经颠沛流离,携家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开始一段安定的生活,留下许多精彩的诗篇。
在定居草堂期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蜀地气候湿润,雨水多,一场场春雨触动了他的内心。公元761年春,杜甫写下这首传世佳作。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场恰到好处的雨,是它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植物萌发的时候,这场春雨翩然而至。
小雨随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到来,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举目远望,田野小径被乌云笼罩,唯有江边渔船上的灯火,闪烁着光亮。
等到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一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整个锦官城,必定是万紫千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这首诗,可谓传神入画,别具风韵,全诗句句都是经典名句,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咏雨名篇。
3
公元761年,草堂经过一番经营,扩展草堂,栽种树木,添置水槛,杜甫面对目前的安身之所,心情非常舒畅。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我居住的草堂远离喧闹的城郭,庭院开阔又宽敞,四周没有村落遮挡,放眼望去,一望无边。
碧澄清澈的江水似乎与江岸齐平,草堂四周的树木青翠茂盛,黄昏时分盛开着鲜艳的花朵。
蒙蒙细雨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到水面来,微风中,燕子倾斜着轻盈地掠过水蒙蒙的天空。
城里大约有十万户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三三两两的人家,闲适而幽静。
这首诗,描绘的是草堂周围的环境,字里行间却饱含着诗人远离尘嚣后悠闲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4
公元761年春天,有客人来到草堂,杜甫喜出望外,并竭诚相待,宾主把酒言欢。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草堂建在浣花溪附近,房前屋后绿水缭绕,终日见到成群的鸥鸟飞到这里嬉戏。
长满花草的小路,野趣横生,还不曾打扫过,为了迎接你的到来,紧闭的家门直到今日才打开。
这里远离集市,菜肴简单,家境贫寒,只好用陈酒招待您。
能否允许让邻家老翁过来对饮,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一起干几杯。
这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流淌着友好融洽、欢快淡雅的情调。千百年来,传诵不歇。
5
公元763年春天,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尚在四川的杜甫得知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冲口而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四川忽然听到官军收复冀北的消息,刚刚听说,就泪水纵横,洒满衣裳。
回头看向妻子儿女,也都喜气洋洋,我随手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要纵情歌唱,开怀痛饮,让明媚的春光,陪伴我们返回家乡。
即刻动身,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穿过襄阳城,直奔洛阳。
这首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爱国情感奔涌而出,酣畅淋漓地抒发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6
公元764年春,杜甫再次投奔严武,重返成都草堂。此时的他心情舒畅,面对生机勃勃的春景,欣然入诗。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条间欢喜地鸣叫,一行白鹭迎着春风展翅飞上高高的蓝天。
望向窗外的岷山,高耸的山峰之上,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宽阔的江面上,停泊着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的航船。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山、江水等一系列的意象,动静结合,色彩明丽,构成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画。
7
公元769年春,杜甫来到岳阳,受到当地官绅的接待。新春伊始,诗人陪当地裴使君登岳阳楼赏景。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唐·杜甫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徐孺子,东汉名士,当时陈蕃为太守。
谢宣城,即谢朓,曾为宣城太守,又称谢宣城。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上空,风起云涌,落日晚霞笼罩着孤单耸立额岳阳楼。
裴使君如同陈蕃对待徐孺子那样,对我礼遇有加,我与裴使君和诗,就像应和谢宣城。
我感觉,我就像岸边积雪之中一丛绽放的梅花,从春泥中萌生的百草。
我要敢于违背渔父劝我归隐的想法,从今以后要像大鹏那样向南高飞。
这首诗展示洞庭湖阔大壮美的气势,并以徐孺子自比,将裴使君比作陈蕃,表达了诗人对裴使君礼贤下士的赞美之情。
8
公元770年暮春时节,杜甫在长沙与同样四处漂泊,与居无定所的友人李龟年偶然重逢。看着二人当时的境遇,想到过往的生活,诗人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府里,我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多次听到你的歌声。
没想到,在这风景秀美的江南,在这暮春时节,又遇见了你这位老相识。
这首七绝情含蓄深沉,韵悠长,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诗中抚今追昔,世事离乱,时代沧桑,人生无常,都浓缩于这短短二十八个字中。《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评价它“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与李龟年相逢的这年冬天,杜甫在从潭州往岳州的途中,死于湘江孤舟上,一代诗魂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