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牛三丑99
牛三丑9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790
  • 关注人气: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人笔下的清明节

(2024-04-03 14:27:10)
分类: 茶余饭后

1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到清明节们都会想到这首诗,或者说这首诗就代表了清明节这首诗短小精焊,选用了雨纷纷、欲断魂、酒家、牧童、杏花村,几个非常典型的清明意象,描绘出一幅清明节最鲜明的画面。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境界优美、兴味隐跃。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用的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2

《清明日对酒》

.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与宋朝其他诗人不同,高翥生活在民间,接近市井,所以他的诗作《清明日对酒》,写得最为写实。

诗作首联两句,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描写了清明节当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如果回到乡下,一定会感同身受。接着颔联两句,镜头拉近,描写祭扫时的细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思亲的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样。颈联承接上句,刻画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这是诗人的想象:到了晚上,坟场一片凄冷,只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而上坟归来的儿女们,此时肯定在灯前欢声笑语了。这一句真实写照,着实触人心弦。尾联诗人笔锋一转,发表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感慨:“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作者诗告诫人们,活着的时候就要对酒当歌,该享乐的时候就要及时行乐。等到死后,即便儿女们来祭扫,又何曾有一滴酒能到阴间呢?

3

《清明夜》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是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年间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要描写了在清明节的夜晚,诗人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着歌,听着远处的弦声,欣赏着眼下的花,表现出一派闲适的心情。全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道出怀春少女的幽情;此诗也展现出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惜春之意自显。

 

这首诗妙就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而是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4

《清明日》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温庭筠的这首《清明日》虽然仅有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在历代百余首清明诗中,没有一首能够超过它。

诗人以旁观的眼光写了几个场景:晨露末消,如画美女便结队春游,去时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裳,归来已春风和煦,柳丝飘舞了;沿途达官贵人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斗鸡场上剐从笼中奔出来的斗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时而又从皇宫内苑飞出几粒打鸟的弹子。在描绘官内、宫外一派游乐盛况时,温庭筠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气略微讽。

全诗画面明快转换迅速,色彩秾丽意象万千,诗情画意隽永悠长。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读者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5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即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京城里一年一度又逢清明,人们内心各自愁思重重,人们坐上马车去往郊外踏青,那东城的杨柳正一片青翠。

百花绽放青草盛,黄莺与蝴蝶在自由自地的嬉戏,我独自坐在大堂之中,默默地端起眼前的清茶,以茶代酒,回忆着往昔。

古时逢清明,人们都有外出访春、折柳踏青的习俗,而在诗人这里,自己身处异乡漂泊在外,独自落寞地追忆过去,不知是想起逝去的亲人,儿时的好友,还是……

6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侧面达到了自己的创作目的。

7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写的暮春时节,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致,春意正浓,春风徐徐,片片落花在风中随风起舞,风吹入御苑,又把院内的柳枝轻摇。

按照习俗,寒食节这天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有黑,宫里就已经忙着分送蜡烛,就连那些权贵宠臣也可享受这份恩典,家中飘出袅袅轻烟。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清明之后还有一个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经过历史的演变,后来这三个节日融合成我们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禁火,只能吃冷食,待寒食过后才可以点火,但是这个传统习俗并不是大家都遵守,皇宫和贵族们就是例外。

这首诗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虽然运用的是“汉宫”和“五侯”两个隐喻的意象,但是不难理解实际就是对中唐政治的委婉嘲讽。

8

《长安清明》

.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蚤通早。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春天忽然之间来了,细雨飘飘滋润着大地,青青芳草似少女一般亭亭玉立,美得让人惊艳,寒食节过后,宫中赐给大臣们新火,他们闲来无事以蹴鞠为乐。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男子骑着红色的骏马飞驰而过,绿杨掩映的庭院中女子正荡着秋千。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时候的盛世,暗自欣喜这风光与往年一样。

韦庄身处晚唐时期,当时的长安城先是经历黄巢起义,后是李克用进军京师,长安城早就千疮百孔,不复当年盛景。

可是人们还是热闹非凡的赏春闹春,诗人却透过这“升平”的假象,感受到浓厚家国忧伤。

9

《清明》

·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此诗风格质朴,用笔传神,在选题上独具一格。

前二句开门见山,针对世俗发议论,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贫寒士的佳节诗人对自己的“兴味”作了描写。物质的贫困使自己“兴味萧然”,精神的富有使自己潜心读书。“无花无酒’’的根本原因是穷,但诗人并没有被物质上的贫困压垮,而是发愤苦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来抵销物质上的贫困。于是,诗人将节日的兴味转入挑灯读书,于书中寻求乐趣和慰藉。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10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生与死、欢与愁、动与静、高尚与卑劣等诸多矛盾对立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首联对比桃李盛开的繁茂与坟墓的凄凉;颔联对比动物蛰伏的沉寂与草木生长的活力;颈联将无耻的乞食者与忠贞的隐士进行对比;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终都归于黄土。全诗将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等进行对照,表现出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贤文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