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忍俊不禁的几首古诗词
(2024-03-21 13:21:52)| 分类: 茶余饭后 |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在读者的记忆中,岑参总是与边疆和离别紧密相连。他既是写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诗人;也是那位在“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中感叹的旅人;还是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描绘美丽景色的作者。
然而,在这首诗中我们见到的却是如此顽皮的岑参。他见到路边的榆荚宛如金钱,竟像个孩子般地与年已七十的卖酒老者开玩笑说:“用这个跟你换酒喝行不行?”
这首诗中轻松幽默的调侃,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人民的安居乐业。
2
诗二首·其二
唐·王梵志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梵志,唐代的著名诗僧,他的作品数量丰富,广泛流传于民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诗坛上,王梵志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易懂,常常在幽默诙谐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正如他的这一首短诗,仅用了二十个字,就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间的世态炎凉。
诗人对比了骑马者的尊贵与担柴者的艰辛,而位于中间的诗人自己,虽然无法与前者相比,但与后者相比又有所优越。
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既表现出诗人的知足常乐,也透露出一点自嘲的情绪。而这种中庸的处世哲学,也在王梵志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3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元·佚名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这里提到的膆(sù)是鸟类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而刳(k)表示剖开或挖空的意思。
这首元曲名篇通过六个夸张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场景:
从燕子口中夺取泥土,从针尖上削下铁屑,从贴金的菩萨脸上用心地刮下金子:这都是从微不足道之处搜刮财富的行为。
从鹌鹑的喉囊中找寻豌豆,从鹭鸶的腿上切下精肉,从蚊子的肚子里刳取油脂都是夸张的比喻。这些比喻刻画了一个贪婪者的形象,其刻画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诗的结尾一句“亏老先生下手”的感慨,充满了讽刺和幽默,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4
劝诫诗二首·其二
唐·梵志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这首诗的精髓可以用一个问题来概括:为什么要生我?
尽管繁衍是生物的本能,但还真没见哪种动植物与后代谈条件。
例如,兔子不会对其子女说:“你们因为我而出生,所以必须无条件服从我,未来还需要照顾我。”然而,人类却会这么做,并且还显得理所当然。
噢,要生的时候,就强调人的动物属性;而向孩子要孩子顺从和回报的时候,就强调人的社会性;这便宜都被一个人占了。这话语权只归一个人啦!
5
鸡
清·袁枚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袁枚,清朝时期的文学才子,被誉为“性灵派三大家”及“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这首小诗探讨了“鸡”与“主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养鸡时务必让它尽情享用美食,待其长胖后再进行宰杀。这个策略固然巧妙,但关键是不能让鸡察觉到这一目的。
尽管诗句的表面意义十分浅显,但其深层含义却引人深思。它揭示了封建时代君主与臣子、主人与奴隶之间充满欺诈和利用的恶劣关系,凝聚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教训。
6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整首词以“醉”为核心主题展开。表面上看,从头到尾都在描述主人公的豪放与疯狂,实际上却是在表达他借酒浇愁、抒发内心的愤懑。
上阕主要描绘醉后的言语,说他忙于畅饮,无暇忧虑,并认为古人的书籍并非完全可信。词人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以此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下阕则着重表现醉态,呈现出一幅富有戏剧性的画面:醉倒松边的他,竟向松树询问自己的醉态如何;他醉后摇摇晃晃,却怀疑是松树在晃动,甚至误认为松树要来搀扶自己,于是用手推开松树,呵斥它离开。
这一系列的“问”、“疑”、“推”、“曰”等动作,生动地勾勒出词人醉酒后的憨态可掬,同时也展示出他倔强的个性。这使得这首词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戏剧色彩。
正如一位名家所说“读此词,似乎可以说:‘味稼轩之词,词中有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