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笔下的春分
(2024-03-19 12:39:51)| 分类: 茶余饭后 |
村行
唐·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春分时节的山野村落,到底有多么美,尽在杜牧的这首诗里。
在杜牧笔下,春分微雨里的村落,就像一个娉娉袅袅的妙龄少女。村落里有柔桑新吐,垂柳扶风,池塘雨落,被烟雨笼罩在一片恬静、幽美里。
而远处的牧童在牛背上披着一蓑烟雨且歌且行,近处的篱笆院内女子穿着一身红色的衣裙衣袂飘飘,那抹倩影就像这一村烟雨,只要窥见就再也挥之不去。
还有主人的盛情,诗人刚刚退去半湿的衣衫,丰盛美味的农家饭菜就扑面而来。
这样的春分村行,谁不想拥有?
2
柳梢青·花朝春分
清·顾贞观
乍展芭蕉。欲眠杨柳,微谢樱桃。
谁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
花前倍觉无聊。任冷落、珠钿翠翘。
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一个春分,足够让人魂牵梦萦。
而当它遇上古代的花朝节,天下春光,谁与争锋?
你看芭蕉微展,杨柳欲眠,樱桃花已有几许凋零。
不忍归去的女子,百无聊赖地看着花开花落,再也无心佩戴那些翠翘珠钿。她多想告诉心里的那个男子,你已错过了我一半的花期,莫要辜负我剩下一半的青春年华。
这样的春分惜花之情,珍惜的不只有花期,还有女子的锦瑟年华,比花团锦簇更加绚烂,也比落英缤纷更容易凋零。
这种被辜负的苦痛,谁能说得清道得明?
3
癸丑春分后雪
宋·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若春分遇雨,便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春分遇雪,则是天公不作美,新巧发阴机。
因为到了春分时节,我国大江南北早已升到0度以上,苏轼写作此诗的杭州,日均温度早已突破10度。
诗人所写的反常气候,正是印证了那句老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苏轼此时正出任杭州通判,因为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争,被新党排挤,东坡无奈自请离京。
当他在杭州看到春分飞雪的异常气候,难免心生幽怨,将宋神宗比喻成捉摸不定的东君,而他自己就是被春雪摧残的桃李。
其实抛开这首诗的政治寓意不看,苏轼结尾“更暖须留御腊衣”的倡议,确颇具生活气息。因为春日本就乍暖还寒,也难免遇上倒春寒。
能留下冬衣,以备不时之需,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人实需学会未雨绸缪。
4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
宋·徐铉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与苏轼春分遇雪相比,徐铉的春分遇雨,自然少了些忧愤,多了些清愁。
徐铉不怕雨打花枝乱,也无惧春雨轻寒凉,他怕的是春山远望,被人卜问说自己余情未了,要把上一世的情债还清才能罢了。
前世将春山登遍,把春草踏尽,种下了那么多孽缘,如今如何去偿还。
只能呆在家里望尽天涯,独自观看多少春山烟雨中,如雾似纱,若有若无。
这样的春分遇雨,别有柔情。诗人用春草之青,来喻自己的生命之情,实在别有新意。
5
清平乐·别来春半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春分过半,意味着春光将日益阑珊,对于经历了亡国之痛的李煜来说,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哀伤,当然更为悲凉与沉重。
当年,李煜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虽然还未亡国,但也成了惊弓之鸟,履薄之徒。
故而当李煜看到春光过半,勾起的是肝肠寸断,还有心虚缭乱。台阶上的落梅如雪,缤纷缭乱,就像他的哀愁刚刚拂去又洒满心间。
与其弟鸿雁难书、归梦不成,这离愁苦恨,就像芳草绵延,永无尽头。
这样的伤春之情,在李煜心中自然不会缺席。
6
《踏莎行》
宋·欧阳修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
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欧阳修的这首春分词,写的是春愁。
上阙写春天的明媚景色: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春分天气,一派好风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画梁之上,刚归来的燕子,出双入对。玉笼里的鹦鹉却在发愁自己孤独眠睡。诗人刚写了春光好,随即便以成双的燕子反衬孤眠的鹦鹉,实则是写自己的落寞。
下阙继续写愁: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来清丽的歌声。想起过去的事情不禁沉默无言,眉头紧皱。这里的青楼歌声勾起了作者对苦涩的旧事的回忆: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时到青楼寻欢作乐,而自己却如“玉笼鹦鹉愁孤睡”,“敛皱眉山”不得欢乐。
整首词都用春景映衬自己的孤独。说明无论官做得多大,也都有愁思。不知道作者是否写于其因风月案被贬时期;总之,读罢难免一声叹息。
7
杜安世少年游·小楼归燕又黄昏
宋·杜安世
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
画堂无绪,初燃绛蜡,罗帐掩馀薰。多情不解怨王孙。任薄幸、一从君。
杜安世,西安人,生卒年月不祥。
词的上阙写景,小楼上燕子回来了,黄昏时分,高门全都上了锁,自然也锁住了寂寞。此刻,轻风细雨,花儿竞相开放,也惺惺相惜地度过了春分。
下阙写愁,美人独自呆在画堂里没有思绪,黄昏来临点燃红色的蜡烛,罗帐后遮掩了袅袅的香气。时光就这样一点一滴的过去了,自古王孙都是多情不解的人,太凉薄啦!哪里才能找到始终如一的君子呢?
可见,作者应是借姑娘的语气,说出了自己不得志的幽怨。春景如此好,连花儿都惺惺相惜:而自己却如此孤独,真不知谁人能知谁人能晓呢?
8
《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
唐·武元衡
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宾瑟常馀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诗人用比喻和意象描绘一个春天宴会的场景:月儿似羞,桃李正艳,花儿笑看白发人相聚,传来阵阵歌声。这个场景表达了对友谊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的月亮和鲜花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形象。月亮害羞地流下红烛泪水,使宴会的氛围更加温馨。鲜花笑看白发的人,表达了花朵对友谊和岁月流转的理解和欣赏。
诗中夜晚的歌咏声,给宴会增添了一丝浪漫和愉悦。桃李花开的景象,则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和时光的感慨,也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珍惜。诗歌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才华和对生活的感悟。
9
蝶恋花·已过春分春欲去
宋·葛胜仲
已过春分春欲去。
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
一曲清歌无误顾,绕梁余韵归何处。
尽日劝春春不语。
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
才子霏谈更五鼓,剩看走笔挥风雨。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渐渐离去的景象。春分已过,春天即将离去,但诗人希望能够保留春天的美好气息。花间灯火辉煌,诗人唱了一曲清雅动听的歌曲,才子们聚在一起谈论文学艺术,直到深夜五鼓。诗人看着自己的笔在纸上飞舞,记录着风雨中的景象。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将读者带入了春天的美好世界,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求的心态。这首诗在宋代文人中非常有名,被广泛传诵,并被视为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谒金门·春半
宋·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词的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
开端两句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和情态以及忧伤至极的绝望心声。
过片,具体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喟:大好春光,风和日暖,却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
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
末两句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作者愁怨的根源。
读罢此词,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