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人笔下的惊蛰

(2024-03-04 13:25:02)
分类: 茶余饭后

《拟古·惊蛰》

【东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二月时节正逢春雨落下,东方一隅震响了雷声。各种蛰虫都从地下惊醒,草随意地生长,而树木也自在地伸展枝条。新来的燕子翩翩飞舞,双双对对地飞进我的茅庐。曾经的巢穴依然在那里,它们相随飞回从前的居所。自从它们离开以后,门庭就日益荒芜了。我的心不是磐石,你的情意又将何如?

这首诗无疑是写清新明快的景色的。二月春风依然似剪刀,给风雨如晦中的诗人带来一丝明快的心境。

诗句中融入作者的平生经历,暗喻诗人如浮华梦一场的仕途生涯。

诗的结尾则勉励作者自己对这种与世隔绝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信念,一定要坚持。

全诗以清新明快的意象开头,隐隐地写到了惊蛰的物候,继而写到燕子,并表达了“鸟倦飞而知还”的感慨与喟叹。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闻雷》展示了自然界的异象,传递出深刻的内涵。诗中的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表明了这个地方的气候异常,与正常的季节相比出现了不寻常的变化。雷声的出现打破了寒冷的冬季,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春天的到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诗末却给人以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感。这是诗人内心的世界,寒灰则是寒冷和死寂的象征。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于气候异常和生活不易变化的感叹与思考。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体悟,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惊蛰日雷》

【宋代】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这首诗以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为题材,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春天到来的景象。首句以雷声作为开篇,给人一种突然而强烈的感觉,雷声使得大地开始苏醒。接着,描述了花房中的花朵在黎明时分绽放的情景,展示了春天的鲜活和生机。继而通过动态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狂暴和活力,与春天的气息相呼应。最后揭示了石龟和木雁无论风雨雷电怎样都等待到春天归来,展现了它们的坚定和深情。

诗以描写春天的变化为主题,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大自然中各种生命的觉醒与回归强调了春天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不拔,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神奇,给人以欣喜和希望的情感

《菩萨蛮·春雨》

【宋代】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这是南宋遗民词人萧汉杰的一首惊蛰怀人词。

上阕,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是说,一段春天的忧愁来得迅速,令人醉了一般,昏昏沉睡难以醒来。烟雨打湿了栏杆,杏花开了,惊蛰还有一丝寒意。

下阕,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是说,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快给敲破了。大声呼叫,又有谁附和呢?今晚微凉需要添加衣服心上人知不知道呢!

“唾壶敲欲破”,即运用了“唾壶敲缺”的典故。

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忧国忧民,面对当前的局势总是十分感慨。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

诗人用大将军王敦忧国忧民”的典故来表明知己难觅,任凭大声呼叫,知己也不会应和。虽然诗人与知己,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但是他们却彼此心心相印,时时刻刻牵挂着对方是否加餐、添衣。一句“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其间饱含了多少相思之苦。

《观田家》

【唐代】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代】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这首诗描述了一对玄鸟,它们不仅懂得仁义,还愿意承担照顾和教导幼雏的责任。虽然它们只是燕雀的微小生灵,但它们的行为让人感到羞愧和惭愧,因为禽鸟所表现出来的德行和智慧,人类很难做到。

贾岛建立个对比,以强调人类应学习禽鸟所表现的美德。通过这对义雀的形象,传递了关于仁义和努力的价值,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自省。

首诗节奏平稳,用词简练而富有意味。作者用这种简洁而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诗的主题,展现了禽鸟行为背后的哲理。这种简练的诗风展现出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答陈珽主簿》

【宋代】刘克庄

主簿佳公子,何曾染绮纨。

果能磨铁砚,真可歃铜盘。

君壮雷惊蛰,吾衰月阙团。

家贫无宝贝,珍贶欲酬难。

这首诗词是刘克庄回答陈珽主簿的一首应答诗。诗中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主簿与刘克庄的不同境遇和角色。主簿被描绘为公子,浑身上下都染上奢华穿着阔气的衣裳,而刘克庄则自称家贫无宝贝,无法回报主簿赠送的珍贵礼物。

诗中的两个意象,磨铁砚和歃铜盘,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自省态度。磨铁砚是指刻苦学习和修养自己的品质,歃铜盘则是指用铜盘喝水来表达俭朴之意。刘克庄希望自己能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和事业,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和世俗的享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主簿与刘克庄在人生阶段上的差异。主簿年轻力壮,有着无限的潜力和朝气,如同雷霆般威猛;而刘克庄则形容自己衰老,如同月亮在天空中渐渐消失。这种对比衬托了主簿的英俊与刘克庄的颓废,也展示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消逝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借助对比和意象的手法,以及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现实境遇的坦然接受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刘克庄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中具有一定的共鸣,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追求和人生观念。

《春晴泛舟》

【宋代】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这首诗词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诗的开头,作者告诫儿童不要嘲笑他是老人,因为春天的到来使他重新焕发了生机。接着,诗中描绘了雷声隆隆、风势猛烈,惊动了冬眠的动物,天地间焕然一新。江水涨潮,波浪滚滚,颜色如同墨石一般深沉,垂柳轻摇,飘扬着微尘。最后,诗人本欲驶向兰亭,却又回到了原处,笑谈之间,他感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还有所欠缺。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雷动风行、天开地辟等,使诗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作者通过自己的感悟,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不懈和对自身的反思。诗意境明朗,语言简练,给人以愉悦和启迪。

《闻蛙》

【宋代】赵蕃

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闻蛙》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一首惊蛰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藏情于声,藏志于春,藏心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春天的无限热爱。

开头两句说,惊蛰节气已过去数天了,听闻池塘里的蛙声最让诗人感到欣喜的是春天里的蛙。蛙声的到来,预示着万物的苏醒与勃勃生机。

诗人通过蛙声小切口,来写惊蛰,别有一番风味,既新颖独特,又将欣喜之情融入景物之中此种妙处,正言有尽而意无穷。

最后两句是说,能够如此喜赏风花雪月,就不必去管官场的名与利。因为自然能够抚慰世人浮躁功利的心,当清新的蛙声,刺破春天,抵达诗人的耳畔,犹如清泉石上清泉,洗涤诗人蒙尘的心灵。这蛙声,就如同天籁之音,让诗人顿时放下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名利争夺,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暂让心灵处于超凡脱俗,一尘不染的意境中去了。

一个“喜”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了诗人对于惊蛰时节的喜爱之情。

纵览《闻蛙》全诗,语言清新脱俗,心境淡然自若。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由的向往,藏于蛙声之中;真是别有深意,巧妙自然,不著痕迹。本诗确为惊蛰诗中的绝妙佳作。

《水龙吟 寿族父瑞 堂是日惊蛰》

【宋代】吴存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长寿的族长在春天苏醒的场景。雷声作为春雷,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活力的唤醒。诗人通过描述族长的英勇和智慧,表达了对家族传统和价值观的崇敬。他描述了族长的简朴生活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人间兴衰的深刻思考。最后,诗人展望了一个和平繁荣的未来,期待在元宵节的春天中与族长共同欣赏美好的景色。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而充满智慧的氛围。通过对族长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长寿和智慧的向往,并将其与平淡的生活和自然景观相结合。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独特,如雷声唤醒苍龙、玉颊银须、胡麻饭、万丝杨柳等,这些形象给人以生动的感受。诗人通过对过去和未来的对比,传达了对传统价值观和和平繁荣的向往。整首诗以平和淡泊的语调,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