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开怀一笑的诙谐诗
(2024-02-16 11:38:14)分类: 茶余饭后 |
《咏雪》
唐 · 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一个叫张打油的无名之卒,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望着家门口的皑皑白雪,突然诗兴大发,吟出了这首《咏雪》:
这首诗通篇写雪,但不着一“雪”字,却使雪的形神跃然。
此诗一出,天下哗然,所听之人,无不叫绝,从此中国的诗词版图上,有了一个新的诗体,叫“打油诗”。
打油诗以俚语俗句入诗,押韵、却不太讲究格律,通俗有趣,质朴别然。
2
《戏赠杜甫》
唐 · 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白作诗信手拈来,而杜甫作诗精雕细琢,两人虽是好友,风格完全不同。
这天,李白在路上行走,恰巧碰见杜甫,发现他又变瘦了,于是调侃他:“老杜,是不是整日作诗,累得消瘦?”便有了此诗。
2
《咏雪》
清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一年大雪纷飞,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初到扬州,穷困潦倒,只能暂住焦山别峰庵。
这天,他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拜访好友,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
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随口吟出这首《咏雪》。
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众人哈哈大笑,到了第四句,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在座之人无不惊叹。
殊不知,,后来乾隆还仿照《咏雪》作过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飞雪》。
3
《飞雪》
清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这是乾隆近三万首诗里,唯一一首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首诗。并非因为这首诗多好,只是为了教小朋友认识汉字一到九方便些罢了。
4
《咏螃蟹》
清
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
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酱醋伴酒吟。
那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知府大人路过,他却不肯出门迎接,知府大人自然心生不满,衙门后堂的酒宴上,便用筷子指一河蟹说:
“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郑板桥略一思索,即出口成诗,吟出了《咏螃蟹》。
大意是说,螃蟹虽然这么神气,肚子里却没有什么货色。它只能借助作料,作为人们下酒的小菜。
言外之意,讽刺知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借着官衔耍官威,知府听后也没法发作,只能吃个哑巴亏。
5
明朝第一才子解缙,也是个打油诗高手。18岁那年,他在乡试中考上了第一名,春雨如酥,春风得意,他大步走在马路上,却摔了一跤,乡亲们见状哈哈大笑,解缙却不慌不忙,拍了拍早已湿透的衣裳,吟道: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嗨!都怪这春雨像油一样又湿又滑,我滑倒了不要紧,别笑坏了旁边的牛。既为自己解围,又调侃笑话他的人,风趣又机灵,逗得大家再次大笑。
6
后来解缙进京做官,以机敏闻名,深得皇帝喜爱,有一次,朱元璋想考考他,便说有位妃子生了个孩子。
解缙马上答道,“吾皇昨夜降金龙。”
朱元璋眼神一凛,“是千金。”
解缙头一点,不假思索地说,“化作仙女下九重。”暗中松了一口气。
谁料朱元璋摇了摇头,叹气说,“可惜死了。”
解缙皱了眉,接道,“料是人间留不住。”
朱元璋说,“丢到金水河去了。”
解缙点点头,答道,“翻身跳到水晶宫。”
每一句都是急智,每一句都是才思,若非心中藏有万卷书,哪能这么开卷有益?
7
几乎同样的故事纪晓岚身上也曾发生过。有一次,纪晓岚参加一位老太太的寿宴,他一上来就是“这个婆娘不是人”,全场哗然,老太太的儿子们都想打他了。
他又补了句,“天上王母下凡尘”。妙哉!
然后,纪晓岚又调皮了,“生的儿子都是贼”。
啊,儿子们觉得非打不可了。他却笑眯眯,“偷来蟠桃献母亲”。
大家都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8
大文豪苏轼有个朋友叫陈季常,有点惧内,每次找他喝酒游乐,必然会引得陈夫人发怒,这天东坡又来找季常聊天,谈到深夜不眠,陈夫人突然呵斥,吓得季常柱杖都抓不稳。事后,东坡以《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打趣这位朋友道: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尽人皆知的“河东狮吼”,由此风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