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杜最著名10首诗

(2023-11-28 12:13:50)
分类: 茶余饭后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清明节不仅是传统节日,也是自然24节气之一,扫墓祭祀、郊游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活动。

在古时这么重要的日子里,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不由得不触景伤怀。然而,全诗简易通俗,语言自然流畅,毫无造作之意,景色清新而生动,境界优美,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图片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有盛誉,短短28个字描绘出了江南美丽的春光,在山清水秀之外,还有数以百计的南朝寺庙在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使江南的春光显得更加神奇迷离。这种深邃幽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想空间。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相聚总是欢乐的,离别总是伤感的,爱得多深情,离别是就有多“无情”,这样矛盾的心情怕是我们都深有体会吧。全诗没有一个忧愁字眼,却写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不得不说实在是妙。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往事繁华,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美人如同落花一样,连自己的命运都不能自主,这是多么的悲哀。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此时虽然已是深秋萧瑟之季,可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是诗人不堪北方晚秋的凄清冷漠,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便对远在繁华热闹之地的故人格外思念了。江南美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还是扬州的二十四桥上看神仙的景致。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不言自明,该诗构思巧妙,语言纯朴,情感蕴藉婉约,有着强的艺术感染力。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此诗写秋日山行所见的山林美景,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景图,白云、红叶、山路、人家,体现了一幅自然温馨的画面,情融于景,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全诗构思新颖,布局巧妙,把萧瑟的秋景描绘得似光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生情感怀而作,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诗人冷眼旁观以史鉴,以清醒之姿告诫醉者,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在人们无忧无虑醉生梦死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酿成的。

诗中《玉树后庭花》是陈叔宝谱曲的得意之作,盛传一时。直到隋军南下兵临建康,他们还在宫中演奏此曲。隋兵突入宫门,陈叔宝带着他的张贵妃、孔贵嫔躲进景阳殿的枯井中,让隋军瓮中捉鳖,陈朝就随着这支曲子的停唱而覆亡。因此《玉树后庭花》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三国时期的古战场,有感于英雄成败写下的。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为千百年传诵的佳句,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进行了大胆的逆向思维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这首诗是杜牧于公元850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任刺史时所作。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堪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