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智慧的6篇小古文
(2023-09-06 14:17:35)分类: 茶余饭后 |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读后感
尊重所有人,也包括孩童。尊重所有有道理的说法,即使说这话的人是孩童。
两个小孩子在讨论太阳距离的远近问题,作为智者的孔子,面对两小孩子的议论,他没有轻视,仔细倾听后,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故没有轻易判断谁对谁错。
尊重,源于内心的修养,判断议论是否正确,切勿“看人下菜碟”。该尊重所有有道理的论述,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读后感
人欲辱人,必会自取其辱。
晏子是齐国人,身材短小,口才出众。他出使楚国时,楚王几次羞辱晏子,都被晏子巧妙的回击,楚王落得个自取其辱。
芸芸众生,总有些人消费他人的缺陷,羞辱他人,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孰不知,羞辱他人的时候,也体暴露了自己人格中的缺陷。
俗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有哲人说过: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地我明白了,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读后感
所有的伟大的工程,都是一步步完成的。只要有信念,坚持不懈,就会达到目的 。
愚公想移山,却被邻叟嘲笑异想天开,愚公说:“我子孙万代都坚持做这一件事情,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
所有被嘲笑异想天开的梦想,在无数的努力之后,终会实现。
正如毛泽东所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读后感
陋室不陋,来源于内心广博的学识和所结交的益友,而非豪华的外表和住宅。
刘禹锡写此文的背景,正是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安徽和州为通判之时。当地知县故意为难他,给了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愤然写下这篇《陋室铭》,以证“陋室不陋”。
任何时候,改变人的是心境,而不是环境。让人欣慰的不是房间大小,而是学识广博与否。如果有刘禹锡的乐观与通达,那么,无论居于任何困难的环境,都能像他那样感到陋室不陋。
《田忌赛马》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读后感
田忌一心求胜,想要场场都赢。若用同等水平的马去比赛,则结果无法预知;可是若用自己的下等马去斗对方的上等马,输一场比赛,则必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放长线才能钓大鱼,当事情进入死胡同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说不定就会云开见月明。
塞翁之马,焉知非福。人生就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淡然地面对一切,才有机会得到生活的馈赠。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读后感
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事。学生不一定处处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处处比学生贤能,闻道有早有晚,学识各有专长,如此而已。
做师的,切勿因学生比自己优秀而妄自菲薄。学习有早有晚,成绩有差距,是再正常不过事!只要保持一颗永远好学的心,就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