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道德经》
(2023-08-23 11:48:33)分类: 茶余饭后 |
《道德经》寥寥五千言,从天道讲到人道;是全世界公认的难懂古籍。
哲学家,能读出灵感;统治者,能读出驭术;消极避世者,能读出虚无;行走江湖者,能读出处事智慧;渔樵耕读者,能读出万事逍遥。而贪官污吏,会读得惊出一身冷汗,因其所为可耻,下场可悲。
《道德经》是深刻的,道出了人性永远无法逾越的弱点。多少锒铛入狱者,多少人头落地者,多少灰飞湮灭者,皆因不解其中之道所致。
《道德经》是偏激的,但恰恰是其偏激,成就了其深刻,深刻得无以复加,深刻得令人倒吸凉气。思想家不会说四平八稳、滴水不漏的话。
《道德经》的世界,拥有无数个入口:有人读到了“道”的玄妙,生命的起源与回归;有人读到治国安邦、为人处世之道;有人从养生入,用生命感悟自然之宇宙,调驯心神去顺应道;也有人读出了政治谋略与用兵之道。《道德经》是个迷宫,从哪个入口进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能出来。
人生当如此“悟道修德”:宁可装傻,也别自作聪明;宁可装穷,也别炫耀财富;宁可只是输,也别只赢不输;宁可平庸,也别沽名钓誉。因《道德经》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事万物的踪迹无不行“反”而用“弱”,玄妙而富有哲理的道家,总是在昭示世间恒古不变的真理。
孔子读懂了老子,老子也读懂了孔子,他们在同一座高峰,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基于人性善,为世人构筑一个理想人格与社会蓝图;一个在为世人述说世间的阴暗,一个为世人揭示真实的人性与智慧的人生。两者截然不同,又相互补充,两者所建构的思想体系,便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精神家园。
读老子的《道德经》,会发现“无中生有”的本意,既不是指“毫无事实的凭空捏造”,也不是三十六计中的某一计。它是一个哲学概念,正如老子所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先天地而生,“无”是道的状态,是道的本源,“无”生出了“有”,生出了“天地”,天地孕育了万物。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有”和“无”同出而异名,也就是“有”和“无”实际上是一回事儿,这观点真有点惊世骇俗,且意蕴深邃超远;自然也让世人体察到了,在物资匮乏的古代,古圣先贤丰富的精神世界。于是,千百年来,人们按照老子的指点,试着用“有”和“无”来认识世界,认识“道”。
老子尚“水”,曰:上善若水。因水“故几于道”;水是无为的,水是守弱的,无为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地为;无为象水一样顺势而为,外表柔弱却从不丧失本性;无为与守弱,包含着人对欲望的节制,对天地的敬畏。
这是老子的哲学观,也是老子的处事态度;适用于人类政治、生活等一切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