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人笔端的夏至

(2023-06-20 13:51:31)
分类: 茶余饭后

    《夏日三首·其一》

宋代: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显示出乡村生活生盎然,充满情趣;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字里行间都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夏至日作》

唐代: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天上的星辰无休无止的转动,地面上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运行,现在已是春去夏来的时节。传话给炎热的夏天,从今日起昼短夜长,阴气开始萌动, 秋冬慢慢会来人间了。

诗人意在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并告诫人们:炎炎夏日正是庄稼伸枝长叶,籽粒灌浆,孕育丰收的季节,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大好时机,加强田间管理,方能获得秋天的好收成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代:洪咨夔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农人插了秧田之际,恰好是雨过天晴之时。看牧童身的打扮,感觉天下一片祥和之景。这个牧童不戴帽、不穿鞋,只穿一件短裤,就迎着南风悠悠而去。只见他横坐在牛腰之上,趁着青草萋萋,走进了绿色的深处。

这是宋代诗人洪咨夔的一首夏至田园诗。

诗人将笔墨放在了牧童身上,这个牧童只穿一件短裤,横坐在牛腰之上,迎着南风悠悠进了绿草深处。诗人刻画出了出了牧童的可爱与顽皮通过牧童的形象,勾勒出牧童背后的祥和家园也让夏至的时光变得温柔多情。

《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宋代:杨万里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夏至》

宋代: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一首夏至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乡村中的场景。李核正在低头祭拜祖先,同时也在享用着粽子。他将细长的粽丝系在自己的臂上,以便更方便地享用。其他人也在庆祝端午节,他们都在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一位老人伴随着孩子们的欢笑玩耍,享受着这欢乐的时刻。整个场景充满了温馨和生机。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代: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作者回忆曾经在苏州的日子,经历过的夏至宴席让他记忆犹新:飘香的粽子、肥嫩的鹅,无处不有的亭台楼榭,随处可以听到的丝竹管弦,家家户户都有美酒,到处都能看到行船,多么让人留恋的江南水乡风光啊。

《田间杂咏六首·其二》

代:樊卓

夏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

新妇笑嘻嘻,小儿扶壁走。

夏至来临,地里的黄瓜也熟了,秋天来时,谷物丰收,可以酿制美酒。风调雨顺,日子和美,新妇笑容满面,小儿子正在学走路,扶着墙壁蹒跚而行,真是有趣啊。平淡的生活,也有满满的幸福啊。

《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其一》

代:杨万里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傍晚时分,分外凉快,此时在江边漫行,是无比自在。暮色渐浓,倒像是催人快回家似的。一路上蛙声鸣唱,好像在欢迎归人,而明亮的松火隔着篱笆,远远地照亮了院落,更是教人欢喜!那火光,还真是照进了心底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