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漫话杜牧的《清明》诗
(2023-04-04 13:10:56)分类: 茶余饭后 |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可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正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时节。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后,往往有“疾风甚雨”。而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第一句是“起”,交代情景、环境、气氛;
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揭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
第三句是“转”,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
紧接着逼出了第四句——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创作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多年来,杜牧的这首诗常被改动,有改成古体诗的,又改成词的。传说清朝某名人把这首诗每句减少2字,由七言绝句改成了一首五言绝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去掉的是:时节、路上、借问、牧童。
一、 第一句 清明雨纷纷
原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减少时节二字,变成了清明雨纷纷,从诗意上有区别吗?应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
清明本来就是一个时节,四个字和两个字意思一样,只不过音韵上有变化。七个字是一首标准的律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是入声,在此处顿一下),平平中仄仄平平,更有音韵之美。
截掉了中间两个字就变成了拗句, 平平仄平平。不过并不妨碍句子的完整性,但从这一句来说,七言改为五言没有很明显的缺失。
二、第二句 行人欲断魂
原诗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减少了定语:路上,在诗意上小有区别。减少了”路上“二字,少了羁旅之感,春雨纷纷中,路上的行人都急于寻找落脚之处,自会有断魂的感觉。
原诗的时间、地点、人物一应俱全,这里减掉地点这一意象,缺少的不仅是羁旅之感,也少了画面感。
三、第三句 酒家何处有
原诗是:借问酒家何处有?减少了借问二字,这种省略不可以吗?可以的,在古诗中亦多有所见,例如: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童子回答道:师父)只在此山中, 云深(我,指童子)不知(他的去)处。
借问二字有客气的”请问“意思,这里减少借问二字,语气就不同了,行人彬彬有礼的形象也减了几分。读到这里时,读者脑海里有可能出现孙悟空的画面。
悟空厉声高呼道:“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四、第四句 遥指杏花村
原诗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中原来有两个重要的人物:行人和牧童,减少了牧童二字,这个影响大一些。
人们每次读到此诗,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春雨中,牧童牵着牛给疲惫却不失礼貌的行人指向杏花村。改后的这句诗,缺少牧童二字,就少了两个意象——写出的“儿童”和没有写出的”牛“。
综上,杜牧的《晴明》改为五言,没有“路上”和“牧童”,画面上的美感损失很大,留白太多了;没有“牧童”二字除了画面感的损失,在情感上也少了情趣。“借问”二字去掉后,语气显得冷冰冰的,少了温馨感,降低了人物形象的质感。
继而,《清明》一诗又传出多种断句版本,逐一引来,供君品赏。
【苏轼版】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剧本版】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于丹版】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借问酒。
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毛翰版】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
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