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到了“过犹不及”

(2023-03-15 12:42:41)
分类: 茶余饭后

    听说,中国营养健康网董事长、阳光森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医药保健研究会理事、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健康专业委员、中国长寿专家组营养专家林海峰不幸于2019年11月11日逝世,享年51岁。

林海峰曾反复宣传大米等谷物是“现代人饮食中的毒药”,是“产生各类现代疾病的关键”。于是他便不吃任何固体食物,每天只喝8杯西芹、胡萝卜、黄瓜等榨成的果蔬汁。

他毫不动摇地认为:连喝5-7天果蔬汁,一些慢性病完全可以治好,而且“这辈子就不容易再生病了”。

林海峰原本并不为大众所知,却因“中国长寿专家组营养专家”过早逝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许多中老年人陷入思考。

随之想起了下面一段话:

都说舞蹈能长寿,可是跳舞的陶金36岁走了;

都说早锻炼能长寿,天天在中央电视台教大家早操的马华36岁走了;

都说学佛能长寿,不料向佛的陈晓旭42岁走了;

都说唱歌能长寿,哪成想歌手姚贝娜、叶丹、臧天朔、布仁巴雅尔分别于30多、40多、50多岁走了;

都说笑能长寿,一辈子幽默、说笑话的侯耀文、笑林都50多岁走了,李咏才50岁也走了;

难道真的越养生越折寿?当然不是。需要注意的是“过犹不及”!

我们养生没有错,而是要动脑养生,科学养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跟风的非此即彼和强制自己做法实在是错误的。

一些人追求千篇一律的健康指标,确是误人不浅

人老了,出现体征的退行性变化,正常的。不可当做病变

老年人有病是常态,无病是例外。

就拿台汽车来说吧出厂指标与堪用指标一定是不等同的。

拿出厂标准检查天天使用汽车,恐怕都不合格,但我们不是每天都开得好好的吗?

老年人已经使用了六七十年的“老设备”,怎么可能检测出年轻人身体运行的参数?因此老年人血糖稍高一点,血压稍高一点,只要相对稳定,一点问题没有。

现在老年人中流行的理念是“以健康为中心”,这种提法值得商榷。

人生在世,应以快乐开心为目标,健康只是条件,不是目的。

健康为目的,这也不吃,那也不喝,一天到晚抱血压计、血糖仪战战兢兢地苟活,那是不是自己折磨自己?这样的日子还有啥过头?要知道,是你过日子,不日子过你。

还有一句话:人应该享受健康,而不健康奴役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大多比较健康,但不经常锻炼的人未必不健康。

健康的人抵御疾病的能力强,不健康的人抵疾病的能力差但若不感染重病,照样也能活得长久。

君不见,有些病病歪歪的、药罐子不离身的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活着;甚至些所谓的身强体壮的人都“熬”下去了。正所谓:破瓦罐熬得过柏木桶

生活中,有些看似健壮的人说没就没了,比如有的体育运动员并不比一般人长寿。这种情况告诉我们,过激的超负荷、超极限运动,只会损害人体、缩短寿命。

我们提倡,开展适量的体育活动,但不要一决雌雄……

北大老校长马寅初瘫痪在床,哪有多少运动?但也活到九十九岁。

追求长寿,要顺其自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什么是最好的?就是正常生活,适当运动,食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蛋白质食物要适当多吃。情绪平稳,心情要舒畅,经常处于放松状态。生命才能得以延长。

都这个年纪了,让我们随心所欲,淡泊从容,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