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寺、庙、祠、观、庵的区别
(2023-01-09 11:36:24)分类: 茶余饭后 |
寺,《说文》里解释为“廷也,有法度者也。”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后来变成官署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寺”在古代汉语里也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是希望设立的这个机构可以永久、代代延续下去。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九卿中有鸿胪卿,其官署“鸿胪寺”。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公元68年,汉王朝建的第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便命名“白马寺”。自此,寺就多了一层意思,成为和尚供奉佛的地方,也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收藏佛教经典,还收藏儒家、道家的经典。很多读书人,如范仲淹、朱熹、王阳明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庙
“庙”比“寺”出现得早。一开始的时候,庙是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宫室,并且对庙的规模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其实,古人把庙当做貌的谐音,他们觉得在这可以看见先祖的容貌。这从《说文》中可以看出:“庙,尊祖先貌也。”
汉代以后,庙逐渐变成了神社,成为祭鬼神的场所,如土地庙、妈祖庙等。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孔庙(文庙)、关帝庙、岳飞庙等。人们去庙里,一般是表达对忠孝、信义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承载强烈的精神寄托。
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了庙宇的俗称。
祠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渐增多。
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居住之处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常建于山顶。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
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据传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
庵,草屋也。是一种小草屋。
另,从“庵”本意来看,庵
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便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