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一个成语留名后世的诗人
(2022-11-15 12:07:35)分类: 古今轶事 |
《全唐诗》中共有唐诗48900多首,诗人2200余人,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只有二三十位,甚至更少。然而有一位很幸运的诗人,凭一个成语而留名后世。他就是项斯,让他留名后世的成语,就是“逢人说项”。
项斯是晚唐诗人,台州乐安人,就是现在的浙江省仙居县。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全唐诗》中收了他的88首诗,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当时,有才华也不一定被看到,也不一定考上进士。项斯就是如此。
当年,他和许多诗人一样,来到长安,参加科举,却遗憾落第了。项斯非常愁闷,但没有放弃。
当时,国子监祭酒杨敬之声名在外,爱好文学,喜欢和读书人交朋友。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都对他的为人赞不绝口。
项斯就想去拜访杨敬之。说干就干,项斯带上自己的诗文,上门拜见。
也许,项斯合该和杨敬之有缘。看了项斯的诗文,杨敬之太喜欢了。唐代诗人,一激动,一定要写诗。
于是,杨敬之提笔写了一首《赠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项斯当时还是有点名气的,杨敬之也听过他的名字。
所以才会说:几次读到你的诗,都觉得写得很好,今天,见了你的人,发现气度品格比诗更高。
杨敬之非常惜才,不愿意藏匿别人的长处,何况项斯如此有才,便到处推荐他。项斯的名气一下子打开了,一夜之间,项斯的名字传遍了长安。
第二年,项斯便进士及第,步入了仕途。世上有了一个词语“逢人说项”。
项斯的名气从此响了一千多年。
如果没有杨敬之“慧眼识英”,项斯也不可能扬名长安。有人赞扬项斯,而更多的人,是庆幸遇上了杨敬之。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历史上,萧何就是一个伯乐。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来投奔刘邦,也只是一个管粮草的小官。偶然,萧何结识了韩信,他认为韩信有大将之才。
当时,刘邦身旁的人纷纷跑路,萧何谁都不追,独独骑马追回了韩信。刘邦特别纳闷:逃跑的人那么多,怎么独独去追一个无名小卒。萧何说道:其他都是普通人才,韩信却不一样。如果你只想当个当中王,那么就用不着韩信,如果你想打天下,就必须要用韩信。萧何建议刘邦用严肃而周正的礼仪,封韩信为大将军。
后来,韩信俘虏魏王、破赵灭代、攻夺齐地,为刘邦平定天下,建立了莫大的功勋。
如果没有萧何的赏识,何来韩信的大放异采呢?
在中国文坛,伯乐也不少见。北宋的欧阳修就是一个知人识人的伯乐。
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一眼相中了苏轼的文章。
后来,苏轼上门拜访,欧阳修读到他的诗文,说:我要让出位置了,苏轼一定会出人头地。要知道,当时的苏轼不过二十出头,还是个毛头小子。果然,后来苏轼成为文坛的宗师。
对于欧阳修的赏识、提拔之恩,苏轼终身感激。
人一生的机遇真的很重要,比如项斯、韩信、苏轼,都是遇上了慧眼识英的人,才被更多的人看到,才有了更多的机会。
修炼好自己,等待好的机遇;如果没有好机遇,也不如学学项斯,主动出击,方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