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九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2022-09-25 12:16:04)
分类: 民俗文化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这一天便是重阳节。这一天,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相传重阳节登高风俗始于东汉。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呢?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登山祈福”的习俗逐渐转化成为一种活动了。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回去除害。”并给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菌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菌类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就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可见,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又,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恰到好处地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到了明清时,*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京师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绿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那一天,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出了重阳节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这首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极具厚重新警之妙。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流传千古名句。

    重阳节的其它习俗本文不再赘述。预祝阅读此文的诸君重阳节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