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中的六种悲剧性人物

(2021-06-15 12:24:51)

一、社会大变革的牺牲者(代表人物:商鞅、贾谊、晁错)

商鞅西入秦关,相秦二十余年,严刑峻法,大刀阔斧,收取河西,威震天下。却在孝公殁后,惶惶如丧家之犬,处以极刑;贾谊的主张尽管在后来得到的实行,但司马迁以己之血液,注入他人之生命,将其塑造成怀才不遇、短命而亡的文人;晁错力排众议,主张削藩,忠心耿耿,鞠躬尽力,却成为“七国之乱”的牺牲品,朝服衣冠,腰斩于市。

二、显赫一时,但因自己的错误导致了悲剧(代表人物:齐桓公、赵武灵王)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何其辉煌!却在“三小乱国”与诸子夺嫡的闹剧中暗淡地谢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中山,与秦国分庭抗礼,假扮使节,孤身入秦,可谓一世英雄,却因子嗣争位,围困而死,尸身俱腐,无人收拾。

三、为统治阶级建功立业但功高盖主(代表人物:白起、韩信、彭越、黥布)

白起以怒海崩云之势,歼灭四十万赵军,直捣邯郸,却被范雎和秦王猜忌,夺去兵权,后来邯郸久攻不克,秦王不得已欲再用白起,白起却“宁受重诛而死,不做败军之将”,婉言谢绝,被秦王先贬后杀。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用兵如神,创立盖世功业,一代国士无双。却难免兔死狗烹之叹;彭越、黥布,楚汉枭将,为汉统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可他们却死在了刘邦的野心与吕后的权欲之下。

他们的结局都十分凄惨。刘邦曾许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刀剑不杀。韩信最终被吕后主谋,萧何设计,在长乐宫的钟室被竹片杀死。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彭越被贬为庶人,流放巴蜀,路遇吕后。一代枭雄,低声哀求,如丧考妣,却并没有换来她的同情,反而警示刘邦不要放虎归山,终致殒命;黥布被逼造反,但天时不再,兵败身死,为天下叹。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帝王的野心可以创造英雄,也可以毁灭英雄。像刘邦这样“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是不会容忍其他英雄来分享他的江山,哪怕是一城一池、一郡一县。这也是英雄的悲剧。刘邦终结的,不仅仅是东周列国六百年乱世,更终结了一个英雄辈出、风雷激荡的时代。

以后纵使再有英雄,也不会有人喝彩。像曹操,文韬武略,超世之雄,力挽狂澜,傲立中原,却被骂为乱臣贼子;鲁迅一生为救国人之精神,殚精竭虑,却像秦宫里孤身行刺的壮士,寂寞地走完一生;就连司马迁本人,也是命途坎坷,屡遭不幸,若无《史记》,则埋没而不复见。

四、为了某种道义和原则而死(代表人物:屈原、侯嬴)

易中天在《品人录》中曾评价春秋战国:“这年头,君王就像破鞋一样,不喜欢就扔掉,朝秦暮楚成了常事。”但是屈原,却为了忠义和理想,伏清白而死直,以身殉道,不仕二主。这样的人,莫说是顷襄和子兰,天奈其何?

还有侯嬴,信陵君相邀,他故意傲慢折辱,可一旦被引为知己,便设计窃符救赵,信陵君出发之日,他面赵自刎,一生相报。真正做到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一种士大夫精神的代表,他们有自己的理念和生存方式,忠于君王,感恩戴德。我认为:这种“忠”,介乎于君臣和友情,才真正做到了至死不渝。可他们的君王却只是把他们当做自己进取天下的工具,利用他们成王霸之业,这也是中国的士大夫们永远的悲剧。

五、没有以身殉道,但一生悲惨,遭遇顿挫(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受季氏排挤,仕途不顺。周游列国,没有一国国君重用他。孔子曾询问门下弟子对他学说的评价,子路、子贡都劝他降低自己的标准来适应“潮流”,只有颜回鼓励孔子坚持自己的主张。后来,颜回英年早逝,不久,孔子亦心碎而死。

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引用了“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幽兰操》。司马迁曾评价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孟子一身浩然之气,心怀斡旋天下之志,自谓重整乾坤,“易如反掌”。可他却一生郁郁不得志,空负胸中万古刀,在那个物欲横流、弱肉强食的时代,如南山之壁,屹立于沧海之上。

孔子与孟子,不同于董仲舒之后外儒内法的儒生,他们是真正的“原儒”。以天下为己任,恪守仁义礼法。他们没有选择与时代玉石俱焚,而是将他们的思想薪火相传,成为中国思想的擎天之柱。

但他们依旧是悲剧的。

试想,如果孔子看到西汉之后的儒学,他不会高兴的。孔孟之儒,内含宇宙之爱,包揽天地正气,而不是统治者禁锢思想,一手遮天的语录。生前怀才不遇,死后成为利益的偶像。只有很少的人,才能继承原儒真正的精髓,这才是可悲的。

六、悲剧的成功者(代表人物:刘邦、田蚡、萧何等)

成功与悲剧似乎天生就是矛盾的。可实际上,成功的悲剧是一种残酷的哲学,远比失败的悲剧要复杂,要冷酷。

田蚡即武安侯,武帝权臣,上文已经提到。

刘邦一代枭雄,城府极深,狡诈圆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逃亡路上,为使马车跑得更快,竟三次将其子女推堕马下。项羽要烹杀其父要挟,他竟嬉皮笑脸讨要一杯羹。

然而,刘邦仍然有其英雄的一面。当年的“嗟夫,大丈夫当如此矣。”虽不比项羽取而代之的豪迈,却是深沉而老谋。衣锦还乡,一首大风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绝响。或许,他依然对自己亲手终结的时代怀有某种不为人知的情愫?

但刘邦的晚年却不一定快乐。且不说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太子与如意的夺嫡之争。那种削平群雄,高处不胜寒的滋味充满了一种嘲讽的寒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