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道德经》直译
(原文作者:老子,直译作者:一位六旬老人)
第 一 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 译 :
道可道,(当道可以用来说时,)
非常道;(已经不是那个恒常永久的道了。)
名可名,(当名字可以称作事物的名称时,)
非常名。(也已经不是恒常永久的名字了。)
无名,(没有名字时,)
天地之始;(是天地的初始状态;)
有名,(有了名字以后,)
万物之母。(它就成了万物的产母。)
故常无欲,(所以,常常没有欲望,)
以观其妙;(就可以观看它内在的玄妙;)
常有欲,(常常有欲望,)
以观其徼。(只可以观看它外面的表相。)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两者同时出自一处,只不过名字不一样,)
同谓之玄。(同样称谓玄妙。)
玄之又玄,(玄妙里还藏有更玄妙的东西,)
众妙之门。(它是所有玄妙的进入之门。)
什么是道?整部《道德经》都在讲道,也没说出个所以然,说明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说不清楚也得说,尽管说出来的,已经不是那个真实恒久的道了。起码,在我们还不明白道之前,可以在心中先建立一个道的概念,通过文字来对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就我们现有的理解能力,道可以分两大类来描述:一是有形的,二是无形的。有形的道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法则,二是规律,三是一切万事万物本身;无形的道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说明:一是理念(包括言说),二是心,三是道的本体。
根据《道德经》对道的反复阐明,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有形的部分。其一,有形的法则是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法则是指人类以及世界所有众生类生存和生活的规则,其中包括人类的法律法规,人或众生的伦理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其它各种关系的共同维系与遵从。
其二,有形的规律是道的另一组成部分,它是一切现象界万事万物运行发展的有序过程。这个过程有着十分严密的细节和架构,前后互运中具有稳固的可遵循性,始终都不会混乱。社会人类了解了它,就容易掌握自身和与之相连的生存关系。
其三,有形的万事万物本身,也是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万事万物既出自于道,又存在于道中。它们守约于道的法则,承顺着道的规律,跟着道用的生灭而生灭,随着道体的不灭而永存。
无形部分。一者,无形的理念能够对道所显现的相状,进行分别取舍,导致它们既成了事相的参与者,同时又是来自于道的派遣者。他们有高度的随意性和无限的自由权,于此能眼前左右,于彼可不着边际;说有堆积如山,说无一丝不存。
二者,无形的心是言说和理念的指挥中心,也是控制人行动的枢纽。它有着产生一切万事万物的巨大能量,也掌握着万事万物的生杀大权。瞬间能制造三千世界,刹那可摧毁十方国土。浊以应有尽有,清以当无尽无。
三者,道的本体是前五项范围的综合体,它既独立存在,又与之衔接紧密。它是一切动态的原始能量,宇宙世界没有它天然的活性就不可能产生运动。道的本体具有超越语言文字和思想意识的特点,感官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同时又无时无刻不是它在感知着一切的存在。换句话说,能感知和所感知的本身都是它的存在。若要刻意感知就视而不见,停下感知反倒清晰明了。
道,有时就是一条路,犹如我们平时称之谓的道路。这条路有方向截然相反的两端。一端通往富贵,另一端通往贫穷;一端通往快乐,另一端通往痛苦;一端通往上升,另一端通往堕落;一端通往光明,另一端通往黑暗;一端通往解脱,另一端通往束缚。到了最终我们就会发现,这条路的两端竟然是相通的,两端的终点还能相互转换。高到极点开始向下,否到极点开始向泰,原来它是一条永远轮转的循环之路。在这条路上,众生由于生活理念的反差,导致他们选择的方向不同,最后所得到的感受和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这条路分段的每一个起点到终点,都是由无数个小点组成。这些小点就是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当这些事串连起来,就形成了时间概念和生命现象。这条路的法则、规律和行经过程,构筑了道的运动轨迹。
站在圣人的角度,宇宙世界,芸芸众生,无一不是道的显现;站在凡夫的位置,只要用一丝一毫的心念去鉴别事物,就背离了道。因为凡夫的心建立在虚妄之上。说白了,人对道的认识主要取决于心性的觉和迷。觉者,心中一尘不染、清净湛然,与道相应;迷者,烦恼习气缠身、琐事连连,自然障道。这就是老子讲道说德、教人觉悟的主要原因。
人为什么要修道?道是现实生活,是现象,同时也是心。修道就是修心,修心是转变生活理念,用提高思想觉悟来获得人生的真正快乐,找回自己永恒的生命状态。说到底,人本身是不死的,真正的我不随身体的消失而消失。将身体当成我,其实是人意识迷惑以后的颠倒知见。当假我和一切物质现象的虚妄不实被发觉和证实,真我就回归到了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
人们往往不了解自身,甘愿无奈的在生老病死中流转,乐意从昏耗中来,在惶恐中去。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发挥作用的本能存在,这个本能就叫自性,它是人人都天然具有的自我本性。自性在作用时叫心,在另一种名状下叫道。它也是人和众生的生命本体。
道,或者叫真心,或者称自性,基本上有九大特性。一是恒常性,它永久存在,不生不灭;二是清净性,始终不受尘垢污染,清净明澈;三是安静性,不动不摇,不浮不躁;四是能生性,它能产生出心意识和万事万物以及一切境象;五是具足性,本自具足高度的智慧和最大德能,灵妙之力不从外来;六是平等性,因为道性天然平等,它所显现出的万事万物本质也都平等,既便看似不平等的现象,也有着始终都在趋向平等的发展过程;七是空性,空不等于完全没有,空的只是无形无象,恰恰因为它没有形象,才能演变现世间万象;八是慈性,慈性是道的主要性情,也是最根本的体征,人和众生的心只有在慈到极处时才能与道性吻合;九是究竟性,究竟性就是圆满的觉性,它具有无上的正等正觉,也就是说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每一个人自性的完美体现。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不断的论述道的各种特性,具体内容根据后面的经文再作进一步解释。这里想先让我们知道,道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本能也是无限的。由于心的迷惑,众等的生命受到局限,被自己所束缚,误入了以苦为乐的颠倒境地。为了恢复我们每个人灵妙的生命本体和无限的智慧德能,回归到自在无碍、不生死流转的自主状态,因此,人人都应该行道。行道,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让人的心性一点一滴转变,慢慢觉悟,最后使心与道同。
对于凡夫而言,道是用来修的,而不是用来说的,说得再多,也没有用。恒常不变的大道,离语言文字,开口即错,说得越多问题越大。所谓离开语言文字,其实是指离开心意识所建立的分别执著。当一个人没有颠倒知见时,意识本身都是明亮的,全都是道的妙用。
本章总结
第一章是整部《道德经》的核心和精华。老子开宗明义的提出了有一个道的存在。看似寥寥数语,却显示了老子施教的高超技巧。
道是主题,是目标。没有主题,说教无法展开。没有目标,学人不知走向何处。通过一条可行的道路,可以到达一个奇妙的目的地。虽然人们暂时还并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它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但只要肯定了有那个地方的存在,然后就能对它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本章既说明了道的起源,也教给了人们入道的方法,同时又对道的深邃进行了提示。这里着重阐明道不是言说和听闻能明了的,必需具备心地清静、无欲无染的前提,才能看见道的奥妙,跨进道的门槛。
光谈玄说妙没有任何作用,关键是如何找到打开玄妙之锁的钥匙。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老子一开始就已经将钥匙亮了出来,只是人们在不经意中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至于说如何去开,需要靠自己亲自去摸索。当然不是什么人都能打得开的,人家已经讲清楚了打开玄妙之锁需要的条件。
经中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名,既是入妙的门,又是开锁的钥匙。始终围绕名去转悠,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这是一个反复参究,潜心琢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身,极赋有价值和意义。也许打开它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但虔心向道的人绝对不会轻言放弃,目的肯定能够实现。老子说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正是对成功者的鼓励和教诫。
说了半天,如果非要问出个所以然,到底什么是道?那么,最好的回答可以是一个反问:什么不是道?
具有戏剧性的是,既然圣人说的是道,识与不识,反过来,这一章就又成了对修道者的一个鉴别和检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