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4月15日(周五),是自己的身份证上的生日。因为身份证使用的最多也最权威,也最容易被铭记。昨天白天也收到了多人的生日祝贺,也是自己生日时不多的。
先是大清早就收到了生日祝福,还有个蛋糕的图案。我对图案没当回事,没想到上午就收了快递小哥送蛋糕到了门口的信息。小哥还要了我手机上的验证码,说不如此确认自己无法接下一个送货单。我给了后又有点后悔,毕竟没有现场收到,万一被小哥再哪走了自己消费咋办?之前听一个网购了一箱酒的同事说,快递小哥用同样的方式骗取了这箱酒。因为给出了关键的验证码,平台投诉也无法查证,因为验证码本身就是个收货的凭证。还好晚间回家时发现蛋糕确认在门口,拎进门打开先沿边吃了几口,余下的放进了冰箱。如今,吃蛋糕就是过生日的标志,自己正式的过了个生日。
晚饭是在单位食堂吃的。因为生日,先要了确实正宗的兰州拉面。师傅现场拉的,配上正宗的肉汤和小碎块的酱牛肉,很是可口。晚饭还有难得的白菜煮羊肉片,另有可口的红烧肉,属于平时饭餐中比较丰盛的了。因为吃的比较饱,回家又吃了些蛋糕,胃有点撑了。
昨天早晨还收到女儿的生日祝福,祝福我满60岁了,还说给我买个按摩膝盖的按摩器。我说心意领了东西虽了,因我不用这些东西。去年买了个小米手环,只带了几次就束之高阁了。因字太小眼花看不见,也没手机好用。60大寿是个大生日,如果换在乡下,是需要大庆的。但自己多年不过生日,一个人过也无意思。还好这几年生日时女儿始终惦记着,但她只记的我这个法定的身份证生日。其他的说了多次,几乎每年都说,说完又忘的干干净净。
昨天还收到一位领导的生日祝福,心里热乎乎的。之前任上的这位领导,每年给我发生日祝福,还有节日祝福。领导给同事定期发祝褔,本就是特例,应该反过来。无奈本人愚钝,从未想到给领导主动献殷勤。后来这位领导也赶上了郁闷事,情绪肯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还能够想到我的生日祝福,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平衡能力,是无法想象的。患难见真情,人在春风得意时容易失控,回归普通人后体味的才是真实的。
对我生日记忆最牢固的,却是已经九十多岁的老岳母。至少几周之前就已经多次给我发微信语音、打电话,联系给我过生日的事情。要给我做长寿面吃。要知道老太太已经多年无法正常走路,雪天外出摔伤导致了严重骨折,即使扶着支撑物也是蹒跚挪步,走起来非常的艰难
。让如此体质的老人做长寿面,我怎么忍心呢?
本来约好次日周六去老太太,为我过生日、吃长寿面,我不想麻烦他人,也不想再跑远路。因此,当天下午专门去看了看老太太,路上在一个马上撤摊的露天菜场购买了一大包的各种蔬菜,包括尖椒、青菜、白菜等至少五六个品种,才花了20元钱。开始本想买点水果,后来感觉菜更实惠,这些菜至少可以吃一个星期。
说是看姥姥,其实主要还是看姥爷。姥姥只是腿走不了路,但已经九十七的姥爷则已经卧床二年多了。一进门就能看到正面房间里躺着的姥爷,曾经高大魁梧的姥爷,如今已经是皮包骨头了。至少半年前来探望时,姥爷已经骨瘦如柴了,但这次似乎更瘦了。眉骨都突出来了,眼眶陷的更深了,基本就是皮包着头骨了。没有了肌肉的支撑,人就是个轮框架子了。姥爷本来基本是糊涂的,甚至连眼前的老伴都称“小妈”,但居然能够叫出我的名字来,非常感动。
卧床的姥爷离不开人了,平时小女儿照顾的最多。这几天大女儿两口子住过来了,因为自己的家还有点装修。装修可能是为孩子准备的,儿子也是结婚生子的年龄了。但据说还没女朋友,父母很着急
。
离开后又顺便去了同楼的老张家里探望。老张是自己工作时的第一个部门领导,今年也九十多了,但腿脚灵活,记忆力也好,据说仍可以自己坐公交去医院。但年轻几岁的老伴身体差些,腿脚基本走不了路了。因为没有关门,我敲门他们也没听到,就直接进去了。都是九十多的年龄了,耳朵听不见很正常。老张的耳朵好些,但也无法与年轻人的正常听力相比。老伴的耳朵基本上听不见了。
进门时瞅见,老张正埋在各种书样的资料堆里忙乎着什么。因为资料摞得至少半米高,坐着的老张的人都深陷其中,就像坐了井里翻腾着什么。看到我突然的出现在面前,老张异常的惊喜。我俩本来就老见面,他去单位总是进我办公室坐坐。
打过招呼后再到隔壁的老伴房间,看到张阿姨正侧外躺在床上,但没有睡觉,
而是戴着眼镜看一本书样的资料。张阿姨也姓张,老两口同姓。见到近在眼前的我,张阿姨也非常的惊喜。与老俩口都很熟悉,刚工作时经常来他们家。当时他们也就是五十岁左右的年龄,如今都是九十多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张阿姨说,正在背诵清朝的十个皇帝名字,还现场很流利的背诵了一遍。张阿姨原是中学教地理的老师,自称还当过多年的毕业班班主任。不知道清朝是否只有十个皇帝,但如此年龄还能背出十个已经很不容易
。
看到我,张阿姨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都病了”,都依赖着女儿照顾。我明白,所谓都病了是指,家里有三个人需要专人照顾了。九十多岁的老俩口不必说,至少经常去医院需要专人陪伴。而年轻的弟弟也需要每周去医院,同样需要姐姐的陪伴。姐姐也是快六十的人了,一个人照顾家里三个人,确实有些力不从心。我也说过,如需要我也可以过来帮忙。从单位过来路也不远,我现在还算身强力壮,常年运动体质还不错
。但人家从来没有麻烦过我。
打过招呼后回到老张的房间,我们就像久别重逢,聊了很多的话题,很快就差不多二个小时,超过了看女儿姥姥姥爷的时间。前者没多少话题,后者因为曾经是同事,又是好朋友
,总是有很多的话题。
最后接了个电话,内容让人郁闷,打断了我与老张的谈话。看到时间已经下午四点半了(五点下班),还要回单位,就匆匆的离开了。但已经九十二的老张一直把我送到院门口的大街上,看着我上了自行车才回家。好像送出远门的亲人,人老了格外的亲切,明显的感觉着送客的心情都不一样。
我的生日是农历4月15日,乡下人的生日都是农历,农活也全依据农历,根本就无阳历这一说。生在乡下,户口本上登记的自然也是农历。后这个农历生日又登记到了我上大学的简历,以及工作后的人事档案中。再后来又登录进了身份证的出生日期。开始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后来意识到了农历和阳历的混淆后想改也不可能了。当然也发现了不妥,工作后的简历一度也填写过
5月15日。因为不知道当年对应的阳历日期,只知道农历和阳历想着一个月左右,就索性直接在农历上再加上一个月。
期间查过万年历,知道1962年的农历4月15日,对应的当年阳历是5月18日。后期填写简历时就写5月18日,但身份证已经无法改变了。不是不能改,而是手续复杂的无法改变了。其实无非就是早退休一个月,也没啥了不起的,也就没有改变的想法了。
所以,我的档案生日至少有三个。一个是最权威的农历生日,即农历4月15日,这是爹妈记忆的。二个是身份证上的生日,即阳历4月15日,强行将农历变成了阳历,自己也瞬间人为的早出生了一个月。尽管是明显的差错,但因为身份证的权威性和使用的普遍性,反而让差错的生日变成了权威的和大家熟知的。自己的农历生日无人问津,反而是这个身份证上的生日成为了单位统计每月集体生日时的法定日期。
自己极少过生日,也很少记起生日。过的生日多是集体生日。也不知道从何时兴起了单位过集体生日的风潮,说是密切同事间的关系并以此增加凝聚力,其实就是找机会吃一顿。国人的活动永远离不开吃,公款吃喝不允许了,搞个集体生日还是可以的,因为疫情也可能是人们唯一的聚集机会了。在国外馆里,集体生日通常是每月一次,一年可以吃十二次。在国内的单位,因为人多只能按季度举行。现在的生日聚会也简化了,吃个蛋糕再来点水果就行了,晚饭还要回家吃。当然小饭量的或减肥不吃晚饭的,随便吃点也够了。
细想下生意聚会很人性化,也没有过生日意识的人也能够随大流过个生日。如今工作都很忙,上班族是很少有时间过生日的,有了意识也没有时间。单位组织一下,大家放松放松,再吃点喝点,至少多个轻松和交流环境。因为属于有单位的人,工作多年虽然自己几乎没过过生日,但其实每年都过,就是搭的单位集体生日的光。而集体生日的确认,统计的自然都是自己的身份证生日,也就是阳历的4月15日。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应该感谢单位。对上班族而言,单位就是自己的家,除了回家睡觉外吃喝基本都在单位,在单位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家的时间。
因为习惯于农历生日,如果自己过还是喜欢过农历生日。但农历平时不用,农历生日也最容易忘记了。当然如果正好记起,又赶上周末方便的时间,也喜欢过5月18日的阳历生日。自己过生日,无非就是吃碗面。图的是长寿面的吉利,面条也是自己最喜欢吃的面食之一。因为小时的面条,本就是节日食品,还是婴儿百日喜欢宴的主要食品。当时的小孩子参加这样的宴请,就是吃面条,我们老家叫“喝面条”。邻居家孩子出生时送上一把鸡蛋,或小米桃酥之类的,等到百日时全家出动,到人家里大吃一顿。说是只吃面条,加上汤卤(如西红柿鸡蛋或海鲜汤之类的),但因为当时的饭量都极大,所消费的都远远超过自家送礼的价值。
一个生日过三次,也很有意思。本是阴差阳错的差错,却由一个生日衍生出了三个生日。自己分不清,他人更分不清,也难怪对女儿说过多次还是犯糊涂。看来其中的头绪也只有自己讲的清楚,别人怎么可能明白?尤其对女儿这一代而言,他们都生在医院里,一出生其出生的日其甚至出生的时间,都清楚的写在了出生证了,之后再也不可能更改了。甚至农村的孩子接生都去医院了,也有正规的出生证,而不是早年的全部在家通过接生婆接生,不可能有出生证。
像我们这样的接生婆接生的孩子,没有阳历生日的一代,后期衍生出如此多的普遍的多个生日,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