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2@365烟火味道

(2022-04-12 12:12:48)
标签:

365

杂谈

        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就是村子里家家户户房顶烟囱上冒出的袅袅炊烟,直接蓝天白云。尽管当时的乡下人没有记时的表钟,但依据着本能的对光照时钟的感觉,同样保持着规律的一日三餐。每当饭点前,家家做饭的炊烟几乎同时升天。当时锅灶里做饭烧的都来自家里积存草垛里的干草,炊烟在生火时烟量最大,一旦火苗旺起来反而没多少了。这些草大多是孩子们捡拾的野草,而玉米等庄稼的秸秆是舍不得烧的,大多作为了干农活的牛马的饲料。草是乡下人做饭的燃料,同时也是火炕和房屋取暖的热量来源。
        伴随着雄鸡报晓,母鸡下蛋后“咯咯咯”的自豪声音,还有圈里猪的自言自语、看门狗的提醒主人有生人临近的“汪汪”叫声音,共同汇聚成农家院里的生态体系的奏鸣曲。其中一日三餐制作而形成的炊烟,就像大型音乐会上的指挥,成为了人类生活的灵魂。因为炊烟意味着食物和生活,所制作的食物不仅是人类主人的劳动和生活的营养来源,也是其他家庭成员里猪、狗、鸡的食物之一。当然它们吃的都是主人吃完的剩余,比如主人吃红薯瓤,红薯皮则扔给了饭桌前眼巴巴等候的看家狗。而鸡则自行啄食地面上掉下的更细小的饭渣渣。
        炊烟也是个做饭的信号,告诉家庭主妇们:要做饭了,下地的主人要吃饭了。有了众人家炊烟的提醒,懒婆娘也无法偷懒了。那时的主妇也无法偷懒,上有弱势的老人、下有多个孩子上学,更不必说支撑家庭下地干活的主人,都张着嘴巴等放在眼里吃饭呢。
         伴随着一日三餐室外炊烟的升起,随后就是房子里面锅灶里蒸汽冒出的饭菜浓郁的香气。这里有主食篜熟后的面香,如馒头的香气,更有炒菜、炖菜的菜香。如果是炖肉,那怕炖只老母鸡,即使没有任何佐料的清水炖,香气同样能够穿透门窗,飘向四周的邻居。当时尽管食物短缺,但所有食物都是原生态的。至少都是正常生长的,没有大棚菜,更集约化的大型速生养殖场。
        当时的房子小,但人丁旺,烟火气列足。三四间的茅草屋住个七八口很正常,超过十口的大家庭也不稀奇。乡下人做饭都是大锅灶,大铁锅炒菜和蒸饭。房子小锅灶大,每逢饭菜熟开锅时,满屋子都是饭蒸汽,瞬间充满房间。如果是蒸馒头,哪怕是下包饺子开锅时,都会是满屋子的饭蒸汽,让屋子里的人瞬间变成了雾中人。而这些饭菜的蒸汽和香气,不仅会弥漫空间、飘向左邻右舍,更会渗透进墙体和茅草屋的肌体内。日积月累,成年累月,进而让每个房屋本身就充满着渗透着浓郁饭菜香气的烟火味道。
         乡下人的房子都有这种浓郁的饭菜香味,这种香气不是楼房里一顿饭菜遗留下来的,而是多年甚至是几代人的饭菜味道积聚的,就像百年的老酒回味无穷。有一个明显的对比,住楼房早晨起来必须开窗通风,否则会有难闻的被窝味道。但在老家的茅草则不需要,尽管乡下人不洗澡,一铺大炕能睡觉七八个孩子,但即使极少开窗透气也绝对的没有被窝味。可能被窝味道已经被渗透房屋的饭香味道去除了。就像人体的味道一样,房间的味道也变成了各家的另类体味。这是烟火味,更是赋予了乡下人感情和亲情的一种人情味。我喜欢这种味道,因为每家吃的饭菜不同,进而进入每家感受的味道也不一样。但大同小异,因为都是五谷杂粮、粗茶淡饭,能够吃到肉食少。去每家串门,除了正常呼吸的房间味道,也会感受到主人的热情,甚至可能被邀请一起上炕的饭桌了吃一顿。乡下人最热情,如果客人赶上吃饭,都会被邀请用餐的。而且不是客气,多数都是真心实意的,不像城里人那样冷漠。心情受环境影响,也许正是乡下人这种土坯房独特的烟火熏陶,才形成了乡下人朴实热情的性格。 
         也见识过游牧民族蒙古包上的袅袅炊烟,在空旷无际的大草原上弥漫升空,同样是一种人际和生命的标志。据说,草原上可能周边百里都无人际,这种蒙古包的炊烟同样告诉过路人,这里有人家居住。据说主人也会热情的拿出最好的酒肉招待,而且分文不取。而这种慷慨,同样与蒙古包的特殊环境及其 其烟火味道的熏陶有关系。不知道现在是还有如此的慷慨,但至少以前是有的。
         自从人类学会使用烟火后,烟火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最重要手段。可惜如今这种烟火味道已经极少了,做饭已经职业化了。许多年轻人都不做饭了,天天点外卖。饮食方式的转变,必须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其中人情的淡漠可能是明显的。相对如今的快餐,我更喜欢从前家庭的大锅饭,更留恋其中的烟火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