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笔记——二级38-40课——识势和笔势总结

分类: 书法 |
【二级第38课】识势1
1.褚遂良《阴符经》识势举例。
“阴”字。左边是阜耳势。右旁上面是交争势,它用的是一啄一磔,捺笔用足三分笔,显得非常雄厚。第三个竖笔势四开一次抬笔。第四个玉函势。
“符”字。上面是横爻势,既可以当草字头,又可以当竹字头,比部首灵活。第二个单人旁,立人势。记住立人势定义是一撇加一竖,至于是直线还是弧线没有规定。这一撇可能是啄,长一点也可能是掠,甚至是拂。这一竖可能是纵,也可能是裹,很灵活。如《兰亭序》立人势的一竖,努、纵、裹都有。如果临帖时忽略笔势的路线,等于白忙一场。第三个是“寸”字形,这是戈法的倒笔书。倒笔书在我们给一个笔势命名时,方便很多。“符”字三个笔势,横爻势、立人势、戈法倒笔书。
“经”字。四个笔势:蟠龙势注意这第一笔下来纸张磨损了,你临帖时要把它补上。现在看到的是点画,从大圈的角度说是不会断的。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箭头所指处不是点,而是收笔向上,这是篆隶写法转化过来的,如“缉”字。第二个是开三点,从笔法角度说是连续三个挫点。手腕是左-右-左,排成3号位的一直线逐渐向上。
右旁第一个笔势是横、啄和点,不是“又”字,是鸡头势的一个变化写法。看草书就很明显,如智永写的这个“经”字,右旁上面就是一个鸡头势。鸡头势是行草书“下”字的变化,上面一点本来是“下”字的横,下面可以写成一个“八”字形。王羲之偶然会写成“又”字形,一竖下来向外转,你认为这是交争势也是可以的。最后一个竖笔势。
“上”字。“下”字归入鸡头势,“上”字归入竖笔势。注意这是钟繇写法,以竖笔开始。王羲之“上”字往往以横笔开始,只好算奋笔势。
“篇”字。第一笔势横爻势,表示竹字头。《阴符经》中所有的竹字头全用横爻势。第二奋笔势。“户”字第一笔,有人写啄,有人写短竖。《阴符经》用一横,这是特意和下面两横取得一致,是一个两开半的奋笔势抬笔一次,你要理解作者的意图。接下来就是单一笔势,掠,收尾用很漂亮的揭笔,粗一点是因为手腕侧。第四个是一个上包下的框架,钩裹化势。第五个奋笔势,框架里面全部是横竖笔画,一个“廿”字形。
初学笔势的人往往不喜欢单一笔势,他们希望把这个掠势和其他笔画组成复合笔势。其他笔画哪里来呢?就要从前面或者后面笔势中拆出一笔来。前面是奋笔势,拆出最后一横还是奋笔势。这一横加上掠是什么笔势呢?他们这样想,撇加横原来是瞑人势,横加撇那就是瞑人势的倒笔书。还有人到后面的钩裹化势中拆出第一笔,那是一个短竖。掠势加上这个短竖,就是立人势。钩裹化势折掉了这一个短竖,就变成钩努势了。我向这两个方案表示敬意,但我想问问你为什么歧视单一笔势?
十三根线条都是单一笔势,它们也是99个笔势的基础。不可能避开单一笔势的。如《雁塔圣教序》“凡”字,框架是凤翅势,里面有一个单一笔势侧点。又如《阴符经》“贼”字,右旁一上来是两个横笔,第一个横笔是戈法拆出来的,第二个横笔是“十”字拆出来的,两横组成了奋笔势。问题是“十”字留下来的这一笔怎么办?有人主张两横加一个反引势组成戈法倒笔书。这不对,戈法倒笔书三个笔画是有次序的:横竖横、横竖撇、横竖捺都可以,横横竖就不是了。这里最简单的方法,看做是反引势。反引势还不算是单一笔势,它是撇加趯,也是复合笔势,只是看起来有点像单一笔势。
还有一个字,我很早就让大家分析《阴符经》“出”字,写法和现在流行的笔顺不同,它是三个笔势组成的。第一个马桩势,注意中间这一竖笔,收笔很高,还有一个不大引人注意的趯。第二奋笔势。第三势是下面的左右两竖,左面这一小竖是三面换,也可以认为是顾左顾右势,实质是手腕的扭动。《阴符经》中非常明显,数量特别多。
2.书法99个笔势够不够用?
2.1笔锋十三个走势。上一堂课的主题是讲“线条走势和使转”,线条走势是根据八面锋来的,我们主要用6、7、8、9四条线,也就是横竖撇捺。方向加路线,共计十二个走势。一趯的方向比较飘忽,1、2、3、4都可以。所以,把它们归拢,只算一个走势,路线只取短直线。这样一共就是十三个走势,还有没有?没有了。
这线条十三个走势,就是笔锋的道路,偶然斜度有点变化,但总体来说,就是这十三条路。如果你用线条描绘物象,那就是国画,中国画的根本也就在线条。把这十三根线条放入文字中,就是点画。因为彼此是分开的,所以都是单一笔势,成为使转的材料。
2.2使转五种形式。使转本身不是线条,只是组织线条的方法。孙过庭提出了概念,张旭比较详细讲了“使转”五种功能:叠加、移位、转动、滚动和逆动(又称使转逆向)。
你想,我们每天吃饭用餐,有鱼虾蔬菜等食材。而煎炸爆炒等是方法手段,二者合在一起,结果就产生各种各样的菜肴。书法也是这样,我们的材料就是十三根不同走势的线条。单一笔势有没有遗漏?没有,全部都在此了。我们的手段就是五种使转方式,没有第六种。用这些方法来加工材料,就可以产生极为丰富的变化。书法笔势就是大圈,大圈就是这样出来的。
十三种走势和使转都是从线条角度说的,线条一进入文字就成了点画,这时候就分为实笔和虚笔。点画是实笔,联系是虚笔。如“三”,是奋笔势。看见的是三个笔划,实笔。从线条角度说,奋笔势还有中间的虚笔,但真书中都隐藏了。这就是点画和线条的不同。
又如“五势”中的钩裹势,从点画角度看,最后是一趯。这是从“永”字八法发展而来的,我们还可以看见有踆锋。从线条角度看,黄色的部分隐藏了,最后的踆锋动作也不用包括在内了,纯粹是线条的转动。我经常说临帖时可以先写中线,中线是对点画而言的。筋和节的写法一起画出来,实际上已经是裹束了大小圈。
简言之:书法材料:十三种趋势的线条。运用手段:五种使转方法。所有单一笔势和复合笔势都可以表现,没有遗漏。
从这个角度说,99种笔势是够用的。我们刚才分析《阴符经》几个字,没有遇到99以外的笔势。
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不够用呢?是因为撞到没有名称的笔势。如《真草千字文》草书“弟”字。先写一个曲钩势,然后是一竖一撇。这一竖一撇是什么笔势呢?99个笔势中没有。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要保持头脑清醒。这笔势用了什么材料呢?很简单,一竖一撇,运动方式是什么?是转动。你看到这两个因素,这大圈已经写得出来,剩下的问题只差一个名字。很简单,一撇一竖转动本来有个立人势,那么这一竖一撇,就是立人势的倒笔书。所以这个草书“弟”字,等于曲钩势加立人倒笔书。我不赞成多创造新笔势增加记忆量,尽量利用现有的笔势显然更加方便。缺少名称的都是复合笔势,你把它拆得简单点就有名称了。如果你想不出立人倒笔书,你就说曲钩势加一纵一掠。这就合格了,非常好,绝没有人可以笑话你。
今天是识势第一次实战,以褚遂良《阴符经》为例,下次给我讲讲智永《真草千字文》笔势分析。这两本基本字帖,希望各位多加研究。
本节要点:分析褚遂良《阴符经》几个字的笔势。书法大圈:材料和方法。怎样处理没有名称的复合笔势。
思考题:《阴符经》“陆”字,怎样分析它的笔势?“拙”字,右旁也是“出”,取势是否和刚才讲的相同?
【二级第39课】识势2
1.智永《真草千字文》真书字例笔势分析。
“天”字。比较简单,两横,奋笔势;撇捺,交争势。是一使一转。一个“使”指一次运笔一个笔势,一次写完就是一个使,开数有不同。使转的“转”也是这样。
“地”字。左边是挑土势。“土”、“工”、“士”等字形都是挑土势。挑土势有人写横竖横,是奋笔势抬笔,有人写竖横横,是竖笔势抬笔。接下来这一个笔势,从笔画来说是横竖竖。这是用拨灯法写出来的“十”字。“也”字最后一个虿毒势。最后那一趯是智永式,踆锋也是画十字,拉出一段短直线后,才开始趯出。
“玄”字。第一个笔势,看起来写了一个合点加一横,是什么笔势呢?篆书中,“玄”字上面是一小竖,许多隶书作品中还保持这个竖笔。但是竖横写起来到底不太方便,草书中很多改为横笔了,看起来上面就是一个“二”字,你仔细看这上面第一个横笔,其实是仰势。真书中往往改用一侧点,但和下面的横合在一起还是“二”字形。
这种类似的情况很多,如“高”字,篆隶中也是一小竖。草书中可以写为横,其实是取仰势。行书、真书就有覆势,很可能是“永”字八法只有侧势,所以我们看起来好像一个侧点。
再如“亭”字,情况一样,篆隶中是一小竖,草书、行书改用侧势。《兰亭序》“亭”字第一笔,应该是合点。
所以仔细分析“二”字形,还有几种不同写法。我们知道横笔包括三个走势:横、仰、覆。所以横横、仰横、覆横都可以归入奋笔势。如果上面用了9号位的侧点,是波的缩短,侧点加上下面一横,可以归入鸟雏势。
但鸟雏势必须把鸟头、鸟脖子和鸟身都写成实笔。如果鸟脖子是虚笔,通常都归入“二”字形的奋笔势,在草书中尤其如此。如“玄、亭、高”的起手第一个笔势,鸟脖子隐藏了。所以都当作“二”字形的奋笔势,上面的点就是覆势。顺便提一下,智永写一点一横这个笔势,往往是先写一个合点,也就是调锋以后再写下一横。这是学《兰亭序》“亭”字的写法。
回到“玄”字,下面很清楚,是一个蟠龙势。
“黄”字。第一笔横爻势,很多人说“黄”字,往往说“草头黄”。第二个笔势,材料是横竖横竖,运动方式是抬笔移位,两开奋笔势。13课讲过“合”字,上面是交争势,下面是一个奋笔势两开半。草书“黄”字中间往往用曲钩势,一折一转。第三个笔势“土”字形,究竟是先横还是先写中间那一竖呢?应该是中间一竖,竖横横,属于竖笔势。第四个笔势是相对两点,羊角点。
“宇”字。比较简单。第一笔是宝盖头宀头势,第二奋笔势,第三玉钩势。这里要说一下,玉钩势是一裹加钩趯,反引势是一撇加钩趯。这两个笔势有时候形状很相近,关键是判断一裹还是一撇。《阴符经》“贼”字,右旁为“戎”,其中的“十”字一竖往往写成撇,判定为撇上加趯,那就属于反引势。如果你判定这是裹上加趯,就是玉钩势。好像柳公权写的“成”字,左边这一笔如果你判定为撇上加趯,那就是反引势。
“宙”字。第一势宀头势。第二势钩裹化势,因为最后有一个很明显的趯。你看这两个笔势,左边这是竖横竖,所以是竖笔势。右边这个是竖横竖再加一趯,所以是钩裹化势,两个形状很相近,就是材料不同,钩裹化势多一趯。第三个笔势,竖笔势,“土”字形,刚才讲过了。
“洪”字。三个点分开,散水势。中间那一点是顾左顾右势,扭动笔心。这样三点都不相同,临帖时要注意这些变化的手法。第二个横爻势。第三个笔势,一横下面一个八字,鸡头势,是草书“下”字化出来的。
“荒”字。第一横爻势。第二个笔势,这次比较明显了,是一个奋笔势。上面一笔虽然角度侧了一点,但很直,不是侧点。没有鸟头鸟身鸟脖子,不是鸟雏势。第三竖笔势,材料是一竖一横,方法是抬笔移位。这个笔势还是和上面奋笔势分成两个笔势好,合在一起太复杂,从作者意图判断,他是分开写的。最后笔势看起来像是竖笔势三开,但注意它不是折,明显用了弧线,材料是两根裹,一根横戈,方向相背,所以是衮笔势。
2.十字势和拨灯法。有些同学提出“十”字可以用奋笔势抬笔移位一次写出来,那只要有奋笔势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设立一个十字势?
以王羲之这个“十”字为例,写了一横以后,确实是翻手腕抬笔写一竖,相当简单。但抬笔移位不是拨灯法。拨灯法有四个字,推拖捻拽,也就是有四个动作,但是顺向两圈和反向一圈是不同的,反向一圈不是拨灯法。刚才智永“地”字第二个笔势,横竖竖,只能用拨灯十字法解释大圈,用奋笔势就讲不通。所以要在奋笔势以外另设一个十字势,就是这个道理。拨灯十字势,草书中有时可以表示“闻”字,有时可以表示“中”字,这不是奋笔势可以做到的。拨灯法也可以用于小圈,其实都是画十字。
3.横爻势和十字势的关。23课介绍过八个草字头的写法。第一个,先反十字,后正十字,左右相反,这是横爻势。第二种,横爻化势,横笔打通。第三种,两个正十字,横竖横竖两次。第四种,用两个反十字,竖横竖横。横爻势就是这四种:横爻势、横爻化势、两个正十字,两个反十字。
当时的第六种,先写横,然后竖竖。我是用奋笔势两开抬笔解释。有同学想不通,他们希望这一种直接归入横爻势,看见一横两竖就是草字头横爻势,不是简单些吗?问题是还有一横三竖,那怎么办?
如《初月帖》草书“无”字,上面就是一横三竖。索靖《月仪帖》草书“无”字,上面是一横四竖。一横一竖、一横两竖、一横三竖、一横四竖,这是一个系列,都是奋笔势抬笔移位的结果,方法完全相同,我把它看作是十字势的扩展。中文里有这四个字:十、廿(niàn)、卅(sà)、卌(xì),分别表示10、20、30、40。如果把第二个拿出来称之为横爻势,这个系列就破坏了。
同样道理,先竖后横的反十字,一竖一横、一竖两横,一竖三横,也是一个系列。这个系列我归之为竖笔势抬笔,只是开数不同。
本节要点:《真草千字文》八个字的笔势。十字势和拨灯法。十字势和横爻势。
复习思考:《真草千字文》中的“隐”字,它用了几个笔势?这样取势有什么好处?“贱”左边“贝”字,框架是竖笔势,然后是三横奋笔势加斗鹑势,还是两横奋笔势加鸡头势?你赞成哪一种?
【二级第40课】笔势总结
1.从《水浒传》讲起。第十一回林冲和杨志两人打斗:“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两位好汉,不要斗了。’林冲听得,蓦地跳出圈子外来。”“跳出圈子”是什么意思?一个人挥动武器是有一个范围的,这就是武术的大圈。你进入这个范围,就有可能受伤,在这个范围以外,哪怕只有一寸,你就是安全的。林冲跳出圈外就是不和杨志打下去的意思。但你仔细想,打斗时人是活动的,步法有进有退,动作有刺有劈,所以这个大圈不是固定的一个圈,而是随时变化的。有训练的武士打斗实际上是“过招”,不是乱打,你来一招,我回一式。
2.二级课程的设计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历史上的笔势,看看古人怎样讲笔势。第二部分是揭示笔势的本质。
2.1历史上怎样讲笔势?历史上系统地讲笔势是从张旭开始的,这在《授笔要说》中有明确的记载,有没有其他人也提出一个笔势系统呢?没有。张旭笔势系统是唯一的、完整的,二级课程一开始我就介绍张旭系统。单一笔势就是“永”字八法八个点画的势,还有复合笔势“五势”,加起来就是书法十三势,构成了张旭笔势系统的基础。
张旭是盛唐时人,张旭到清代1000多年间宋元明清那些人,怎样认识这个笔势系统呢?他们觉得十三势不够用,所以大量补充,把十三势扩大到二百多个,称之为八法化势。从“八法化势”这个名称来看,他们承认“永”字是一个基础。所以二级课程的前半段,就是介绍从唐到清这样一个情况。我把历史上混乱的专称整理一下,十三势作为纲,后代通过化势产生的那些专称为目,就得出一个笔势系统表,有纲有目,总数就是99个。讲到这里,所做的就是整理历史遗产。
2.2十三势的本质。接下来是二级课程的下半段,挖掘十三势背后的意思。“永”字八法只是一个字例,它和八面锋是不对应的,有些方向有两笔,有些方向却没有笔画。
至于“五势”,我也苦苦思考了好多年,为什么张旭讲“五势”,不是“六势、七势”?从《玉》所举的五个字例来看,相当简单,它们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张旭还当作秘密不讲给一般人听。如果我们破解不了,死记这五个形状,那就没什么用。
“永”字八法有八个点画,它的粗细方圆是用笔的结果。如果我们不考虑用笔,笔锋走过的路线就是点画的筋,筋是没有装饰过的线条,它表现笔锋的轨迹。
这样我们转换思路,不看点画只看线条,书法究竟有多少种线条呢?从方向考虑,八面出锋就有八个方向;从路线上说,每个方向都有可能出现直线和弧线。但汉字主要笔画只是横竖撇捺,就是6789四个方向上不同路线的十二根线条,其余1234方向只给钩趯用,不是主要笔画。
钩趯相当飘忽,只是真书中比较重要,它自身不能独立。如“机”字,偏旁“木”字中间那一竖笔,应该是没有趯的。但《阴符经》“机”字,“木”旁中间一竖却写了趯,57行“机”字却又没有一趯了。所以“永”字八法中的一趯,把行草书的带笔当作实笔看,是练习收笔带出的方法,尤其是踆锋极为有用。但跟其他七个点画相比,钩趯必须附在其他笔画的尾巴上,它不是独立的笔画,没有其他笔画就没有趯。
这样一想,我把钩趯和横竖撇捺做出区分,6789方向的十二线条是主要线条,1234方向是附于于6789上的,只算一种附属的带笔,书法无论你怎样写,用到的线条就是这十三条。这样一来,就超出了“永”字八势这个字例,把书法用线概括完整了。
书法线条一确定,再去看“五势”,就恍然大悟。原来这五个例子就是讲使转可能出现的五种方式:叠加、移位、转动、滚动、逆动。这是产生书法复合笔势的五大方法。随便你写什么复合笔势,都在这五大方法之内。
简言之:二级课程的主题是识势,也就是研究书法的大圈。首先是整理历史上的笔势,以张旭的十三势为基础,扩大到后代补充的笔势,总共99种。其次,是揭示笔势的本质,也就是“八法”和“五势”这些举例背后的意思。线条是材料,使转是方法,这二者一结合,就可以写出或者解释任何一种笔势。张旭的笔势系统,从表面到本质我们都理解了,这些就是我想告诉各位的,我想讲的都说了。谢谢大家。
本节要点:二级课程的设计思想:1、整理历史上的笔势。2、揭示十三势的本质。
复习思考:《十七帖》中的“日、行、一”字,用了什么笔势?《真草千字文》中的“善”字,他用了哪几个笔势?按照笔势,试写“日行一善”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