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简书法笔记——二级21-25课——横竖的复合笔势

(2018-04-21 14:11:36)
分类: 书法

【二级第21课】横竖的复合笔势·石楯势

复合笔势首先讲了五势,以了解古人的思想。后人在五势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笔势,五势是讲使转,是原则性的,后人以点画形体来区分,比较直观。

1.已经讲过的横竖笔势。有单一笔势和复合笔势两类。

1.1横的单一笔势。永字中的横,一是平放的,勒势,6号位;另一条是向上的,策势,3号位。有没有向下的横呢?向下的横偏向9号方向,就是侧势,和永字第一点方向是相同的。9号方向还有磔,就是最后的捺笔。磔是张开的意思,而侧是不平,所以向下这一横走势叫侧,不叫磔。《丧乱帖》中的肝字,右边的两横都是向下9号方向,有没有人说这是捺?没有。只不过是横,侧了一点。

横的化势,上面是覆,下面是仰,所谓仰覆,如果把它们分成两半,覆这条线就是先策后侧,先向上后向下。仰这条线就是先向下后向上,先侧后策。所以,仰覆也可以说是复合线条。这样,蓝色这三条是永字八法中原有的走势,红色这两条是化势。

1.2竖的单一笔势。基本一条是纵,竖笔有没有斜一点的情况呢,也有。比如奋笔势中间的竖经常会出现斜的情况,这是因为手腕一左一右引起的,摇腕的幅度一大就会出现这情况,但我们认为还是竖不是撇。永字八法中没有纵这条线,永字中只有努,与此相对的是裹。永字八法中也没有裹,这也是化出来的笔势。

    1.3横的复合笔势:奋笔势。最重要的是五势中的奋笔势,这是横的连续,已经讲过曲尺势和犁梁势,这都是右上角,在张旭眼里,他们只是奋笔势一开而已,这是横竖线条的连写,属于使。

五势在于揭示线条的使转本质,而后代人眼光在于点画的形状,学起来比较直观,如果结合这两种观点,由表及里,是学习书法的好方法。举例来说,写奋笔势一开半,用我刚才讲到的策、横、侧三条线,可以排出9种样子。横+侧,策,横;策+横,策,侧;侧加横,侧,策。这些组合本质都是横笔的使,但是,表面形状不一样。这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说这些都是奋笔势一开半,如果给每一个不同的表面形状取一个名字那就太繁琐。《兰亭序》亭和托字,起笔头上一点一横,都可以当作横横,看成是奋笔势一开半。古代也有给他另起名字的,这对学书法来说,记忆量太大。

1.4竖的复合笔势:竖笔势。至于竖笔势,其基本思想和奋笔势是相同的,如果是竖笔势一开,那就是左下角,一个折,再来一次就增加一个。竖笔势怎样用已经讲过了,这里只是提醒一下。

2.抬笔功能。单纯的横竖连写变不出花样,阶梯式的线条实际用途不大,一有抬笔功能立即改观。如竖笔势两开第二笔抬高是上字,下面横画缩短不和第一笔竖画相交是口字。也就是说,从使转角度看,口和上,大圈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摇腕的幅度,所以形状也不一样。如果第一个横抬笔向上时和竖笔相交,就是土字,这也取决于摇腕的幅度。所以说,五势是抓住了使转的本质,摇腕的幅度决定了最后的形状。如一竖特别长,称它为竖笔势两开抬笔一次,在书写中这个组合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我们还会遇到竖笔势三开抬笔一次的情况。写出来的结果就是一竖三横。

简言之:奋笔势和竖笔势,摇腕几次决定几开。同样的开数,有没有抬笔影响最后形状。同样抬笔,摇腕幅度大小也影响结果。所以说,最后的字形,是摇腕次数和幅度决定的。

下面看一些例子。如《雁塔圣教序》“比”字,左边是运用抬笔功能写了一个上字形,右边也是抬笔,所不同的是左边写了一竖就抬笔,右边写了一开后再抬笔。王羲之“至”字先写中间一竖,然后抬笔写两横,抬笔的牵丝看的清清楚楚。智永草书“羊”字,上面羊头等于一个上字,下面一竖两横也是上字,只不过摇腕幅度不同,影响到每个笔画的长短,最终的笔势形状不同。

孙过庭“工”字,抬笔两次,第一次写一横后抬笔向左,第二次写了一竖用一个优美的牵丝抬笔向左,三个笔画很清晰又很流畅。真书抬笔牵丝往往不表现出来,如智永的工字。王羲之的“在”字,下面是土,是先写一横抬笔向上,一竖下来又特意抬笔向左,把点画分得很清楚。褚遂良的“在”字最后一横,为什么分成两半,左半边比右半边粗壮很多呢,是因为写了一竖后抬笔向左,牵丝留在纸上,粗壮的原因是一横上面还有牵丝的痕迹。

挑土势,就是土字边,如果左边是士,就是挑士势。作者的思想就是只看点画的形状,讲究长短不讲使转的。每一个形状起一个名字,烦不烦?土字士字,都可以归入奋笔势一开半,抬笔两次。因为写法本质是相同的,一定要起名,叫一个挑土势就够了,长短不论。好像竖笔势不管几开都是竖笔势。

简言之:五势本质是讲使转,使转来自于摇腕。竖笔势和奋笔势中出现抬笔,只是摇腕加大。抬笔会影响最后的笔势形状。

张旭说竖笔势可以写出一个上字,说明他不管最后的笔势形状,使转才是根据。

3.石楯势。是利用抬笔功能创造的。栏杆我们都知道,一些复杂的栏杆下面还有支撑的木杆。王逸《楚辞》注说:纵曰槛,横曰楯。所以《说文解字》说,楯,阑楯也。合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栏杆。

一个两开半的奋笔势,原本是顺次写下来的,如果把它分开,在写了一开以后,抬笔向上,然后写余下的一开半,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笔势:石楯势。

智永的羽字用了石楯势,这是左右两组,每一组如果从形状上来说,先写了一个钩努势,然后写两横,但就使转而言,每一组都可以看作奋笔势两开半,其中抬笔一次。

简言之:古籍有把整个羽字当作石楯势,但羽字是左右两组,笔势重复,石楯势应该是笔势羽字的一半。笔势只是整个字的部件,不应该是整个字。

《圣教序》雪字,下面就是石楯势,如果石楯势是整个羽字,就不好办了。《兰亭序》尽字,起手取势就是石楯势。虽然中间一横比较长,但整个笔势不变。欧阳询的与字,上面的右旁就是石楯势,这种写法非常普遍,他是学王羲之的写法。《兰亭序》的与字也是这样取势的。

石楯势有一个使用注意。《汉溪书法通解》说:在字首者宜用画,字旁者宜用点,各随其势也。什么意思?这是对晋唐书法作品非常仔细的一个研究,石楯势出现在一个字的上面,那中间两笔就用横,如智永的翠、习字。如果石楯势出现在一个字的旁边,就用点了,如翔字,一个用了龙爪,一个用了铁玲,都是点。那其他晋唐书法家是不是这样写?柳公权颜真卿都是,是不是所有晋唐书法家都是这样写?还要研究,但刚才举例就说明确实有一批大书法家是遵守这个法则的。

本节要点:复习讲过的横竖笔势。抬笔功能。石楯势。

复习思考:奋笔势两开半抬笔一次创造出石楯势,如果是竖笔势两开半抬笔一次,写出来什么样子,叫什么好?字典中有这个部首,本意是猪头,你知道这个猪头查字典时可以改为什么形状?


 

 

 

 

【二级第22课】横竖的复合笔势·蟠龙势

上一堂课我布置了一个思考题,题目是:奋笔势两开半抬笔一次创造出石楯势,如果是竖笔势两开半抬笔一次,写出来什么样子,叫什么好?我现在讲复合笔势,已经讲到后人补充的笔势,这思考题涉及到对张旭五势的理解以及两部分的关系。

1.横竖复合笔势的要点。有两点:第一,一个笔势中如果只有横竖,横笔起奋笔势,竖笔起竖笔势。这是五势的命名,直观又简单。第二,五势中所举例,奋笔势举草书一二三,这是顺序而下的,竖笔势只举了一个上字,这是运用抬笔的。在实际书写时就是这两种情况。

张旭的奋笔势没说开数,我在五势的基础上增加了说出开数。如奋笔势两开半,左边只是顺序而下,中间的也是奋笔势两开半,照五势的方式,可以加一句抬笔一次。这个表达方式有普遍性,无论你几开,或抬笔几次,都可以用,如右边的就是奋笔势三开半抬笔一次。这是五势的表达方式,好处是处处适用,缺点是笼统,没有照顾到特殊性。如上一堂课讲到的这些笔势都是竖笔势两开抬笔一次,照五势的方法,全部叫竖笔势,但四个笔势形状明显不同,叫竖笔势就表达不出每一个的特点。如果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专称,就区分出来了。但这样名称又太多,这是一个两难的状况,没有特别好的方法。

我整理古代的笔势系统,发现它分为唐代和唐以后两个阶段。唐代就是张旭的五势,从使转着眼,有普遍性。而宋元明清的书中,笔势的专称是只看形状的,不讲使转,偏离了五势的思想。专称一多,就造成学书法的人死记硬背。

像这样三个笔势,每一个都有特殊形状,所以产生了三个专称。曲尺势和犁樑势更是分横笔长还是竖笔长,这个思想在五势中是没有的。专称是和笔势的特点相联系的,说起来比较方便。但我希望各位学习笔势时,知道一个笔势专称的同时,还要懂得它的使转方式,懂得笔势是竖笔势还是奋笔势,几开?有否抬笔,这才算是弄清了笔势。

回到思考题。这是一个石楯势,是后人给的专称,照五势的说法,这是奋笔势,详细点就是奋笔势两开半,抬笔一次。如果换成竖笔势两开半,抬笔一次,使转方式完全相同,出来就是一个山字。怎样给它命名呢,有两条路,如果请张旭说,就是竖笔势。如果请宋元明清人来,会给一个专称。横石楯?反转石楯?竖笔石楯?石楯化势?但要注意,化势不是专称,右边的也可称为石楯化势,所以什么方式都是有利有弊的。

简言之:根据使转的命名有普遍性,但未能表达差异。根据外形的专称强调特殊性,但没有说明使转。有专称的笔势要看其使转,没有专称的可按照五势的方式来表达。

我不赞成太多新的专称,专称一多,学书法就要像学外语一样背单词。历史上流行的专称我会补充,没有专称的笔势就按照五势的方法,简单的称为竖笔势或奋笔势。如草书中的山字,笔顺和真书不同,如果能说出是竖笔势就及格了。说出竖笔势两开半抬笔一次,这就优秀了。我知道你懂五势了,这才是复合笔势的真正要点。 

2.有专称的例子。有的同学提出,竖笔势两开半可以写出绞丝旁的上半部,绞丝旁上半部是有专称的,称为盘龙势。绞丝旁上半部就是幺,篆书就是这样一个形状。《说文解字》说,幺,小也,像子初生之形,凡是幼小的都可称为幺。在书法中看到这篆字曲曲弯弯的样子,所以取了个专称叫盘龙势。

盘龙势可以用折来写,竖笔势两开半,不过用了两次抬笔。颜真卿的经字,盘龙势和智永的一样,两个折一个啄,风格比较方正。《阴符经》经字,写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第一笔下来断掉了,好像是纸张破损,也可以连上,不过笔画肯定很细;二是盘龙收笔没有一点,手腕向右时拖到最后改为向左偏上,这样就把笔锋收住了,隶书中有这样的收法。绝字,箭头所指的地方很细,这是书写者的习惯,可以作为书画鉴定的线索。

王羲之的后字,双立人用直波势,起笔一啄,就是一点的延长,可能一开始想写双人旁的,但改变了主意,右边上面是盘龙势,下面是飞带势。直波,盘龙加飞带,三个笔势写成后字,像这样的取势平时要很留心。用到盘龙势的地方很多,大多和丝有关。

有些书法家可能觉得起手两个折重复,他们把第一折改为这样,其实这也是折,角度不同,目的是和下一折形状不一样。如欧阳询“经”字,蟠龙两折的角度就不同,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怎么样变化笔势。另外一种变化是把第一折变成一个合点,智永的 “丝”字可以看到这种变化。蟠龙势是常用的笔势,《阴符经》中八个“机”字,每个字都有两个蟠龙势,因为很小,有时候第一折就写为一点,可以研究研究。

3.没有专称的例子。如工字,奋笔势一开半两次抬笔,没有一个专称,照五势的说法,叫奋笔势就可以了。如果改为竖笔势一开半两次抬笔会怎么样?手腕左右左,写出来就是这样一种形状。其实就是“上”字的前三笔,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这个形状也没有专称,但用处很多,可以直接称为竖笔势,它比“上”字少了半开。

“与”字上面左边,智永有个习惯写法,写为竖横竖,这是什么笔势呢,就是竖笔势。详细点就是竖笔势一开半,抬笔两次。“兴”字的写法也是一样,只不过收笔向上挑出。叫什么名字,只能说竖笔势。举字也是这写法,这只能说是他的习惯。再简单点就把它写成两竖,这也是竖笔势。有关笔势的变换,将来详细讲。

又如雅字,右旁都有个隹zui1字,篆书写法是这样的,到隶书头上就变成两个撇,向背势。真书中也有保留这样的写法,这是隶书的遗留。《倪宽赞》隶意很浓,雅字和虞世南写法很相近。我们现在写隹字,是先写一个单人旁,再写一点一横,再处理余下的一竖三横,这是后来发展出来的笔顺。北朝时期的真书,还是写了一个向背势,那时离隶书时代还不远,真书处于早期,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包括隶书这一种。

简单说,隶书隹字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这样的写法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行书和真书。有些受隶书影响较深的书法家,作品中常常有这样的写法,其中第二个笔势就是竖笔势一开半,两次抬笔。隹字可以分成向背势,竖笔势,奋笔势。如果隹字拿掉头,就剩下横笔和竖笔了,除了刚才的写法也可以这样写,其他的你也可以自行组合,这些都是没有专称的。王羲之处理上面两个隹,取势就很巧妙。

简言之,横竖的复合笔势形态非常多,而且往往没有一个专称,令人感到复杂,今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套用五势的方式,横笔起就是奋笔势,竖笔起就是竖笔势,最多描述一下开数和抬笔数,就简单了。请注意,如果开数和抬笔次数太多,那这个笔势就复杂,可以把再它分为较简单的笔势。这在今后取势部分还要给大家详细的讲解。

本节要点:横竖复合笔势的要点。有专称的:蟠龙势。无专称的用五势方法命名。

思考题:1.此字如何分笔势,分开后叫什么?2.幽字两个蟠龙势什么时候写的,注意牵丝的走向。




【二级第23课】横竖的复合笔势·横爻势

1.拨灯法写十字。一级课讲了拨灯法,四个动作,推拖捻拽,写出来就是一个十字。如果先横后竖,圈转的小一点,黄色就是横笔的收尾,白色就是抬笔向上,最后写一竖,旋转的方向为顺时针。如果反过来先竖后横,写法是完全一样的,旋转的方向逆时针。拨灯法转圈小一点,看起来就是顿笔收,然后抬笔向上,转过来换面写一横。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十字,写起来恰好相反,先横后竖称为正十字,先竖后横称为反十字。今后课程讲起来容易区分。

以前讲过顺时针两圈等于逆时针一圈,同样道理,逆时针两圈等于顺时针一圈。所以无论正十字还是反十字都有两种。

总结一下,十字有两种,先横后竖称为正十字,可以用顺时针两圈或逆时针一圈写出来;先竖后横称为反十字,可以用逆时针两圈或顺时针一圈写。用两圈写的其实包括了顿笔收的动作,比只用一圈的写法好。

如王羲之的 “地”字,左边土字是十字加一横,十字写了一横后抬笔向上,顺时针转写一竖,正十字,一竖写完后,再次抬笔向左写一横。所以,土字是奋笔势抬笔两次。又如他的两个十字都是先横后竖,是正十字。左边写完横笔后顿笔收笔,抬笔向上写一竖。右边十字横笔挫笔收,一竖尖锋向上,很可能是逆时针一圈写成的,为什么我说很可能呢?因为这个十字用顺时针也可以写出来的,大家试试。

王羲之作品中,反十字翻手腕抬笔的动作往往不大。《十七帖》有两个先字,先字上面是竖笔势两开,写了一开后抬笔再写下一开,这抬笔就是翻手腕,向上转过去的。这两个先字第一开写完没有收笔动作,只是逆时针翻手转上去,王羲之把这两个圈写得非常小,如果改为顺时针两圈,如一开始的“十七”两个字,那转圈就大得多。

2.什么是横爻势。yao2,什么意思?古人非常迷信,经常要算命,爻是指八卦的两个基本因素,一横代表阳,两个短横代表阴,阴阳交叉重叠,就称为卦。三个爻重叠有八个可能,这就是八卦。八卦再次交叉重叠就得到六十四卦。这时候的卦就有六层了,称之为六爻,《说文解字》说,爻,交也。就是阴阳交错的意思。但是注意,八卦只是记录占卜的结果。实际占卜怎么做呢,古人说,筮shi1者揲zhe2shi1取卦。算命的人称为筮者,所用的工具是蓍草,筮者手里拿一把蓍草,以四根为单位一次次分开,等于是蓍草总数除以四,最后余数那几根夹入手指缝,根据数目决定阴阳,这称之为一变。多变以后就可以完成六爻。甲骨文,金文都有这个爻字,来之于蓍草取卦。

书法和算命没有关系,笔势中所谓横爻势,只是指两个交叉,很像横放的一个爻字,我们看到,原来的爻字是撇和捺的交叉,横爻是横和竖的交叉。戈守智说:横爻之法,两画两竖,其法,先左竖,次左画,三右画四右竖,发笔失次,必致零乱。他所说是横爻势的常见写法,最后一笔以竖笔收,方便接下来写下面的部分。但他说的比较烦,简单的说,左边用反十字,右边用正十字,这样就简单了。左右两个十字一正一反,看起来是分开的,但两个横笔气脉相连,顺手就连过去了。

3.横爻势的用途。横爻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3.1草字头。《阴符经》的 “莫”字,草字头写法和戈守智所说的一样, “藏”字也是。但戈守智所说只是横爻势的一种写法,其他书法家未必如此写,写两个正十字也是横爻势。如《兰亭序》的 “兰”字,不容易判断是正十字还是反十字,“万”字,横爻势的形状和兰一样,却是两个正十字,横竖横竖两次,所以,“兰”字也很可能是这样的。注意王羲之写横爻势有个特征,左边十字的横笔比较短,箭头所指的方向不出头。后来学王羲之的人也是这样,如智永的叶字。这就是所谓兰亭笔法。

3.2用于字中。只要字中有并排的两个十字就可以用横爻势。如“毕”字,有两点要注意,从牵丝看,左边是正十字,右边反十字,算不算横爻势?算。第二,比印刷体少了一横。书法是取笔势,写出来称为帖体,跟印刷体不同是常见的。所以,横爻势有各种化势,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仔细看是不同的。王羲之的 “垂”字两横打通,然后写竖竖,智永的都是正十字,褚遂良的和王羲之一样,这些都可以说是横爻势的化势。

3.3用于类似草字头。有些字本来不是草字头,如万字。什么是萬?原来是一种长尾巴蝎子,古代称为虿cai4,有毒。甲骨文,小篆是这样写的。萬字原来下面还有一个虫字,表明是虫之属。后去掉虫字,假借为千千万万的万。所以萬字和草字头没关系,头上是蝎子的两个螯。以前有人写萬字,头上经常不写两个十字,左右均不交叉,以示和草字头有别。但在书法中用横爻势和草字头没什么区别。

《阴符经》中万字很多,分为两类,一类不交叉,写法是先写两竖然后写两横。而左边这一横往往是用一个两向点。另一类直接用横爻势,正反十字,我想是万字太多,求变化。临帖时要注意。

类似的例子还有,观字左边是雚,雚是小型的水鸟,头上是卝,不是草字头,写法是竖竖,竖笔势然后左右加上羊角势。《兰亭序》的观字,很明显先写了两竖,然后左右各加一点。《阴符经》的观字写法应该和王羲之一样。晋唐人写卝很注意这是不是草字头,所以写起来和横爻势两个十字是有区别的。到宋元以后,卝字的写法就宽松多了,慢慢直接就用横爻势了。

提醒临智永的注意,劝,欢等字卝的写法是用竖笔势和羊角势,不是横爻势。有没有例外呢,有,旧字就是横爻势,读贴的时候要注意这两种取势的不同。其他用横爻势的地方,如蒙字。柳公权写梦字用横爻势,这上面不是草字头。

4.草字头共有几种写法。

4.1横爻势。先反十字后正十字,左右相反。

4.2横爻化势。两横左右打通。写法是先左竖,然后一横拉长,写完横笔后抬笔向上写右边的一竖。文征明的茗字就是这样写的。不是草字头也可以用,如共字。

4.3横爻势,两个正十字。横竖横竖两次。

4.4横爻势,两个反十字。竖横竖横。如米芾《蜀素帖》的叶字。

4.5竖笔势两开抬笔。写一个上字形当做草字头。

4.6奋笔势两开抬笔。先写横然后竖竖。

4.7奋笔势两开,先写一长横,抬笔向上写一短横,然后一折向下。行草书中最为常见。如《书谱》的芳、花字。

4.8布棋+正十字。左边的十字改为两点,通常姿态一样,都是向右布棋就可以。右边的十字,横笔也可以用点或用一小横。

书法讲究变化,取势有很大学问。草字头有没有第九种,各位读贴时注意。

本节要点:正反十字。横爻势及用法。草字头的各种写法。

思考题:1.“茉莉花茶叶莊”六个字都有草字头,如何安排?2.这个先字箭头所指处抬笔,是顺时针两圈还是逆时针一圈?




【二级第24课】横竖的复合笔势·包裹

欧阳询《三十六法》介绍包裹有五种情况,这里涉及五个笔势,原本是五个部首,五个字。四面包围的是囗wei字,本意是四面围绕的一块地方,不是口字。上包下是冂jiong1字,意思是郊外。下包上是凵qian3字,意思是嘴巴张开。左包右是匚fang1字,放东西的方形器物如柜子。右包左就是包的本字勹bao1。书法中这五个部首就是五个笔势,中间是四面包,旁边的都是三面包,网开一面。

1.右包左,上包下。这两个笔势已经讲过了。右包左是钩裹势,上包下是钩裹化势。《玉》解释“页”字:此狀上畫平勒而仰收,其次暗築而憿鋒左右,謂之鉤裹。憿通激,快速的意思。解释一下:页字第一横“平勒而仰收”,就是尖锋趯,向上收笔(小圈动作)。接下来“暗築而憿鋒左右”,暗筑就是起笔和上一笔粘连,然后快速的左右两竖,这就是钩裹。下面的框架,唐人称为钩裹,上包下。页字本来第二笔是啄,现在一啄和下面的一竖连写了。《阴符经》“宿”字中的白,啄和一竖连写,这样写出来的框架就是钩裹化势。如果单独写一啄就是另外的笔势了。又如自己的“自”,道理一样。

还有一点要注意,钩裹势以及钩裹化势都要有一个钩,或者一个趯,如果整个笔势没有任何钩趯,就不是钩裹势,而是竖笔势。趯需要先踆锋,写起来比较慢,多用于真书和行书,草书中往往用钩。如王羲之和索靖的的月字,智永的“英”字中间就是竖笔势,因为没有一个钩或趯,所以不是钩裹势。

2.下包上,玉函势。函,放东西的盒子。玉函势是一个专称,如果没有这个专称,那就是竖笔势一开半,抬笔一次。字典上凵是一个部首,三角形的音qu1,同部首,也是放东西的器具。《说文解字》说用柳条编成,古代用来盛饭。在书法中可以看成是玉函势的化势。《阴符经》的阴字,最后一个笔势就是玉函势。张旭的矣字,上面是玉函。《阴符经》里的矣字破损,推断也是玉函势。

只有横画的字,不容易生动,如果改为斜线条就比较有姿态。王羲之的阴字玉函势三笔都用了斜线,看起来就活泼。这个写法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隶书中就有这样的安排,所以影响到后来的书法家,褚遂良柳公权都有这样的处理。

3.左包右,就是匚字。它当做书法笔势没有专称,为什么?以区字为例,“匚”是拆开来写的,行草书中,上面一横和中间三个口字组合,剩下匚的左竖和下面一横组合成另一个复合笔势,这样一来,把匚字的笔划拆开,就不成为一个单独的笔势。在真书中褚遂良和柳公权也是这样处理的。

有时候会先写匚字的左边一竖,然后再写右边的笔划,如《阴符经》臣字,其实是把整个字变成一个四开的竖笔势。匚字上下两横也拆开和其他笔划组合。王羲之智永等都是这样取势。没有人把匚字写完再写中间笔画。匚字在这里就拆成了三笔,一竖两横。

在行书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使转,如“临”字,竖笔势的组成非常清晰,真书的写法就来自于此。在历史上,真书是最晚产生的,它综合了隶书草书行书的一些特点。其他的变化还有,如“匡”字,也是匚部。本来这个字笔画全都是横竖,容易写得呆板,怎样能加一个斜线条呢,智永把上面的一横改为一点,效果就不同了。

    简言之:匚字经常拆开和其他笔画组成笔势。单独写一个匚字是奋笔势一开半,抬笔一次,没有专称。

4.什么是“囗”。“囗”wei2不是口,书法中囗写得大点,口写得小点,口是嘴巴,囗是一块地方。口字中间没有其他笔画,可以一次过写成。囗是古字,现在很少单独用。中间往往还有其他笔画,如国,囚等,所以囗往往无法一次过写成。囗字在书法中称为铁城势,平四角势,铁围势等。所谓铁城势,取像于古代的城墙,为了强调四面包围,我想铁围势这个名称比较好。《汉溪书法通解》说,铁城之法,左书与下画相连,以配右肩之势。他没有讲清楚左竖和下画怎样相连。我们现在写铁围势,下面一画是最后写的,跟刚才匚字一样,把铁围势拆开了,所以左竖和下横是两笔,是不连贯的。但在草书中,围法不同,智永的因字,一个囗,用了左右相对的两个弧线。

所以在真书中,铁围势实际上分解了。左、上、右三面就是讲的钩裹化势。留下最后一横要和中间的笔画去组合。如果实在不能组合,那就只好单独算一个笔势。草书就不同,怀素这个写法,先写一竖,连上去然后写一个很大的圈,把其余三面围住。又如“田”字,草书中经常是由左右弧形写成囗,然后写中间笔画,但真书行书把囗字拆散,这时候,最后一横已经和中间的笔画另组成笔势,就不能称为铁围势了。

有时候也有例外,敦煌写经残卷作品有两个鼻字,中间是田,左边是通常的写法,右边的是用了奋笔势,竖笔势各一开来围,可见在古代真书也有用类似草书的写法,围出一个框架再写中间。书法取势比依照笔顺写字宽容得多,这就造成很多艺术变化。

这里有个理论问题,《三十六法》说,谓如园,圃打圈之类四围包裹也。所谓打圈,不是真正的圆圈,因为我们知道,书法中写一个圆圈会遇到绞锋问题,所以通常是分为两个半圈,也就是两个内向圈来写的,智永的就是用两个内向圈组成包围,但写起来手腕左右来回幅度很大。王羲之的围法不同,他用一小竖加上大半圈,应该说比智永还高明,更适合人的手腕,既写出了包围,手腕来回又比较少,其实和写钩裹势很相近,大家试试。到了真书中,只要稍微拉成直线,钩裹化势就写出来了。这就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神通还是有高低之分的,读贴时配合书空,你就可以比较两人技法的不同。

本节要点:五种包裹:上下左右中。钩裹,钩裹化势,铁围,玉函。左包右没有专称的原因。

思考题:1.匈字包括几个笔势?2,第一个行书同字有什么笔势?第二个草书同字怎么分笔势?

 

 

 


 

 

【二级第25课】横竖的复合笔势·马桩势

1.马桩势。

1.1什么是马樁?古代住宅门口一般都有拴马桩,有木头石头的,有简单有复杂。

1.2心字的演变。甲骨文和小篆“心”字是这样写的,到隶书用作偏旁时,从圆线条变成直线条,也就是从转变成折,称为竖心旁,如《曹全碑》的竖心旁。心也会出现在一个字的下面,像 “慕”字这样。

隶书的竖心旁有很多写法,总的来说慢慢简化。因为样子和马樁相似,所以称为马桩势,如王羲之的 “怀”字。就文字角度而言,竖心旁只能用在左边。但在书法中,马桩势可以用在任何地方。马桩势未必一定要表示竖心旁,它还可以代表其他笔画。

《汉溪书法通解》说:马桩之法,先作两点相向之势,后作中竖。相向就是相对,他说的这个顺序是对的,更仔细点说是先左点(其实是一小竖),后右点,最后是中间一竖。有时候写得急,右边一竖就缩小变为一点,如王羲之的惓字,马桩势就是这样。

智永也有缩小右面一竖的写法,不但如此,而且中间联系左右两点的虚笔写实了,这也是常见的变化。文征明的 “精”字,左边是米,他先写了一个马桩势,和通常写米的笔顺不同,所以说,马桩势未必是表示竖心旁的。又如“生”字,起笔先写一个马桩势。《阴符经》中的 “性”字,左边当然是马桩势,右边还有一个马桩势,两个形状不同,这个字是两马桩加一个奋笔势。

1.3竖笔势、顾盼势和马桩势。如果写三个竖笔,顺次写是竖笔势,先写中间后写两边是顾盼势,先写两边后写中间是马桩势。这三根直线哪根长哪根短是无所谓的。哪怕缩短到三点或一根两根缩短,名称不变。

如王羲之“崇”字上面竖笔势三开,张旭的山字也是竖笔势,只有两开半。《初月贴》“山”字先写中间后写两边,顾盼势,王羲之经常这样写,好像 “小”字。西晋的索靖也是这样写,三国的皇象风格比较平整。有没有用马桩势写山字的,有。王羲之的 “岁”字,上面“山”就是马桩势,只是中间一竖缩短了。连同22课讲到的竖笔势抬笔的写法,山字我介绍了有四种写法。草字头讲了八种写法,这些平时要留心。

马桩势还有其他用法,你看“悟”字,左边是马桩势,下面有一个拖笔可以不计。如果中间联系左右的虚笔加粗,变成实笔,不就是个巾字吗?举例来说,这个帝字的下面就是巾,可以认为是马桩势,左右两竖中间的连笔写实了。

1.4马桩化势。从刚才的介绍看,马桩势大致就是两种。其实是一种,第二种的右边的一竖缩小为一点。实际上,左中右三笔哪一笔都可以伸长缩短。在魏晋抄经中,马桩势有这奇怪的写法。先写一个十字然后补上一小竖。其实这个小竖应该先写,现在变成后写,并且移动了位置,所以,这可以说是马桩势的倒笔书。

日本有个名称叫立心脚,意思是把心字立起来写,好像“恭”字的下面。这个名称中国没有,既然竖心旁可以省一点,那么,放在字下面的心字,当然可以同样处理。在中国书法作品中,智永的用三点,欧阳询柳公权省了一点,或者说下面用了顾盼势。真书不是正体字,书法中他们的写法都可以。

又如“録”字最后一笔,钟繇简化写成顾盼势。再如“雨”字头,中间是一竖加四点,菱米势,但各家发挥都不同。这么多的形状每个都取一个名字?当然不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先写中间一竖,再写左右两边,从这个特征,可以把它们全归为顾盼势,或顾盼化势。

简言之:先写中间一竖,后写左右两旁是顾盼势。先写左右两旁,后写中间一竖是马桩势。所谓两旁可以扩大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本来是一小竖或一点,如果扩充为两点,就是顾盼势或马桩势的化势。古代书法中两点和一点是通用的。

2.横竖复合笔势小结。一共讲了五堂课,回顾一下。

最基本的是奋笔势和竖笔势,这两个是张旭五势的内容。只要善于运用抬笔功能就可以变出各种形状。

曲尺势和梨梁势其实只是奋笔势一开,如果横竖交叉就会形成十字,画十字和拨灯法有关。拨灯法是四个动作,其中第三个就是抬笔,要注意十字有正反十字。顺时针转是正十字,逆时针转是反十字,他们也是一开,只是用了抬笔。

如果竖笔一开加奋笔一开就可以写出铁围势,铁围势也可以写成弧线。挑土势和玉函势都是一开半,玉函抬笔一次,挑土抬笔两次。石楯势和盘龙势都是两开半,石楯势是奋笔势两开半,抬笔一次。盘龙势是竖笔势两开半,抬笔两次。

顾盼势和马桩势,其实是一个两开半的竖笔势变化,一共三笔,来回交叉,由两旁先写还是后写来区分。

横爻势往往用于草字头,它由一个反十字加一个正十字组成。

在下面的表上,奋笔势竖笔势是张旭提出来的,这是横竖复合笔势的基础,其他的专称都是后代补充提出的,只是奋笔势竖笔势的变化。

本节要点:马桩势。马桩化势:左右两旁的变化。横竖复合笔势小结。

思考题:1.虞世南的“山”字是不是第五种写法?怎样取势的?2.智永怎样写“制”字,有没有用到马桩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