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简书法笔记——二级9-14课——五势

(2018-04-21 13:52:16)
分类: 书法

【二级第3课】点的笔势

1.單一筆勢:點單一筆勢指永字的八個基本点画的姿态第一个就是点點是文字角度的說法,《阴符经》字,就文字角度有7个点,但从书法角度看,不能笼统的说,因为姿态不同的点在书法中是不同的笔势。

沈尹默在《書法論》中说:筆势乃是一種單行規則,是每一種點畫各自順從著各具的特殊姿勢的寫法。简单的说,當點畫有一種特殊的姿勢,那就是一種筆勢,正因為每個筆勢都不同,所以稱之為單行規則。永字头上一點是側放的,这是一种姿势,如果把这一点水平对翻,姿态就改变了,普通说起来这还是一个点,但在书法中就是另一个势放在永字头上就不行这就是为什么书法中要区分各种笔势的原因。当然也不是说一个笔势只能用在一个地方,这一点用在交字头上也不错,其他如字,三点水的第一第二点,看起来都可以。所以書法中一個筆勢,可以用于許多場合,只要看上去舒服,有美感就得了。

简言之:这可以归结出两个結論:姿態相同的點,無論用於何處屬于同一個筆勢。不同姿態的點,就是另一個筆勢。

2.什么是八法化勢?先讲概念,清代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第四卷就是“八法化勢”八法当然指永字八法,八个点画各有姿勢严格说是七笔,趯不算獨立的一筆。很多人提出八个笔势不够用,单是一个点就有好多姿势,怎么办?那些和永字不同的筆勢,古人把它們看作是“永”字點畫的變化。永字八笔是基本的,“永”字基本筆畫變化衍生出來的,那就是“化勢”。

简言之八法勢沒有數量限制,歷代都有增加。有需要就可以化出新勢,保證夠用。新化出的筆,當然要得到社會的公認。

《王堂禁經》中稱“異勢”就是姿勢不同的寫法,其實就是“化勢”。

3.命名書法的每个筆勢也是有一個名字但笔势如何命名,照理说古书中叫什么我们跟着叫什么,问题是古籍中同一筆勢稱法不统一。如“冬”字上面是飞带势,下面两点叫什么?欧阳询《三十六法》叫“贴零”,明代姜立刚《七十二例法》叫“铁铃”,清代蒋和《书法正宗》称为“带下点”。这可能是因为古代信息交流困难,好像馄钝,四川叫抄手,广东叫云吞,闽台叫扁食,同一事物名称不同

書法作為一門學科,術語必須統一要在这些名词中作出选择两点连写是复合笔势,在后面讲解。现在先解决永字八法”第一点,《玉堂禁经称为是侧势但《汉溪书法通解》称为半蚁势,多了一个名称。后来又化出一个“鼠矢势”,如“莫”字;还有“梅球点法”,如“性”字;“杏仁点法”,如“心”字。明清人把笔势搞得太繁琐,这些笔势的形状和写法都一样,只是长短角度不同,永字八法称为“侧”其实就可以了,如果要分得具体点,可以根據手腕的左右分为两类:左側勢,右側勢古雅一点可分为梅球勢杏仁勢

简言之永字八法的名稱比較簡單,往往指一大類。后代的八法化勢就是做了細分。分得太細太復雜,名稱太多沒有好處。最要紧是簡單實用

如《阴符经》“知”字,箭头所指的点就是一个侧点,再详细点就是右侧点,就够了。“溃”字箭头所指上面是右侧点,下面是左侧点,能看出来就能临帖了。

4、側的其他化勢看看历史上侧点还化出什么笔势。

4.1懸膽勢刚才讲的有左侧和右侧点,还有不侧的点,就是悬胆势。《漢溪》:懸膽之法,上尖下圓,如懸膽之形也,意略側以取勢。“悬胆”以前看面相经常用,所谓鼻如悬胆,就是鼻头厚而圆,有肉,大富大贵的面相。懸膽勢未必完全垂直,可以微斜文征明的字往往有这种写法,如“剑”字。写一个点画如何取势各书法家的习惯不同,米芾《砚山铭》“黑”字下面四点都是上尖下圆的悬胆势。《阴符经》中也有。

4.2蝌蚪勢悬胆势是上尖下圆,上圆下尖是蝌蚪势。《漢溪》蝌蚪點在字首用之,本古隸點法也,其法上重下尖,貴老而澀。說蝌蚪勢隸書中用,是對的,但用在字首,未必如此。如點隸書《曹全碑》字下四点蝌蚪势不在字首。

4.3兩向點意思就是一頭一尾兩個方向这一名称见于清蔣和《書法正宗》:“兩向點心、以等字中一點用之。“心”字中间一点就是兩向點,《阴符经》的心字还带有侧锋角,等会说。“以”字两向点有一个尾巴,其实就是带笔,指向下一笔,引导笔锋向右继续写下去。两向点未必用于刚才讲的两个地方,如“万”字,深入一想,这里本来是一横,两向点和短横差不多。

4.4曲抱勢兩向點是横向的,竖起来就是曲抱勢也是一頭一尾兩個方向《蘭亭序》中“至”,最后就是曲抱勢。字中间一点也是。曲抱勢有等于一個短撇,有時等于一個折。

4.5打點勢比曲抱势难一点的是打点势,这两个笔势的中线是一样的,曲抱势是弧线,打点势是折线,写出来有明显的角,头尾是尖锋角,中间是侧锋摩擦形成的角。《阴符经》“生”字,侧锋角很锐利,毛笔一定是硬笔,而且墨很深,沒有任何漲墨書寫者的腕力也大。字下面的撇捺缩小为左右两点,一撇是打点势,一捺是右侧势。古籍中还有什么横三角势、直三角势、覆三角势,其实写法和打點勢一樣,只是角度不同

4.6四角勢曲抱势和打点势的走势是一样的,只是一方一圆。右侧点如果写方了就是另一个笔势:四角势。四角勢運筆中兩次換面,產生兩個側鋒角。如果四角勢頓收為圓尾,仍然叫四角势。柳公权善用换面的写法,侧锋角很多,看起来很方正。

4.7顧左顧右勢其实只是三面换的一个短竖,手腕是左右左。《阴符经》“倍”字,右旁头上一点就是,像英文S,收尾向左拖出,指向下笔的起笔处。“生”字起笔一撇缩成一个顧左顧右勢和通常的写法不同

4.8捺勢又名瓜種勢,是一個小捺筆收筆不出鋒,頓筆回收。《漢溪》翻捺點,以捺勢出之,及其鋒之開張右磔,即翻筆迅收也......故名翻捺,劉得昇行勢所用戈守智说是行書用的,王羲之有些点就是照捺笔写的,如“感”字。

5.點只是橫豎撇捺的縮短。看看刚才讲的这些点是不是这样?写经常是兩面換起筆手腕左右,9-39-6,和兩向點写法一样。曲抱勢就是写一竖的动作,手腕右左,9-79-8宿字的第一点和一撇有什么两样?只是长短而已。至于右侧势和左侧势,手腕动作分别是右左和左右,都是露锋起笔,顿笔收。用挫笔、揭笔收尾也可以,名称不变,小圈不影响到大圈。悬胆势也是顿笔收,如果拉长点就是一面锋起笔的一竖,蝌蚪势是起笔藏锋,收笔出锋的一竖。只要会写横竖撇捺,这些点都不难

一级48课讲到书法的基本线条有四根,这堂课所讲的这些点不过是用这四根线而已。

本节要點:什么是八法化勢。筆勢命名的問題,簡單實用最要緊。點的各種化勢。

复习思考:《兰亭序》“之”字第一点和隶书“洗”字的三点水(三个头大尾尖的点)可以归入什么笔势,还是化出一个新的笔势好?

 

 

 

 

 

 

 

【二级第4课】点的笔势示范

1.常用的起筆和收筆動作。起筆有露鋒一面鋒、兩面換、三面換起,都是露锋的。有藏鋒一圈、兩圈起。收尾通常是三種情況:一是挫,尾巴是挫筆;二是頓筆圓尾巴;三是揭筆尖尾。

2.左右對稱、中線是直線的點:有懸膽勢、蝌蚪勢。

懸膽勢可先用橫來練習较容易。露鋒一面鋒起,取得分數以后,拉向右。然后把筆尖推到尾巴(這里有轉腕右向中的動作)扭回來尖头圆尾。寫短一點就是一个點了。粗壯的話,需蹲的重一些,需要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要看下一筆在什么地方。也可以用豎來練習,一面鋒起,手在左面下來,筆尖推到尾,然后回過去,下面就是圓的。寫短一點就懸膽式點了,可以加重筆鋒寫粗。

蝌蚪式一样,横笔节点換到前面来,竖笔节点在上面。通常一个圈起笔,竖起来按下,笔心正了就拉出去。一竖,手向左,弯曲笔心到位了拉出去。

3.手腕先右后左的點:有右側勢、四角勢、翻捺勢、曲抱勢、打點勢。

大多数右側点基本上走9號線。側,中線是右-左。快收筆時筆尖到尾,然后扭回去。就是“摧鋒下衄n”,就是頓筆的動作。點左邊要平些,中间不要拉得太多,否则像曲抱势了。

四角勢的动作與右側勢差不多,右侧势的中線右左,是一根弧線,而四角勢的中線右中左,中間换了兩次面,產生兩個比較方正的側鋒角,下筆換面時,要按緊這兩個地方。第二次換面時,筆尖拉向尾巴,尖收筆,左边要平直。四角勢有時候也有用頓筆收的。筆尖拉到尾巴的時候,回鋒收,收筆就比較圓。

翻捺勢起筆向右,然后毛筆盡量向左下來,和右侧点动作差不多(有轉腕的動作)。翻捺勢到最后通常是不出鋒,用頓筆回收。如果出鋒就成普通一捺,是向回收。

曲抱勢和右側點差不多,只不過尾巴拉出去就行了。練習時可以由細向粗,細的比較容易換面。這是因為毛筆跟紙張的接觸面比較大了。

打點勢也是右左,右左可以写很多笔画,打點勢相當于一撇。換面處要加一個側鋒角,下筆后要按住這個地方出現一個鮮明的側鋒角,這就是打點。練習時先寫細的。打点有时候比较小,写法一样。

4.手腕先左後右的點:有左側勢、兩向點。

左側點可以側在8號位的這個方向。中線左-右,頓筆收。竖起来比较容易写,左右笔尖拉到尾,推回去。這是一豎兩向點是一橫等于我們平時寫兩面換一橫。把尾巴改成尖的。兩頭可以不一樣粗的。可以一邊粗一邊細,一邊長一邊短。 

5.手腕左右左的點:顧左顧右勢。

實際上是三面換一豎。左--左,就是把它缩短一點写成点的形状。換面時可以加粗些。

本节要點:中線左右對稱:懸膽、蝌蚪。右側:四角、翻捺、曲抱、打點。左側:兩向。三面換:顧左顧右。

复习思考:四角势和曲抱势收笔为尖尾,要不要多加一个揭笔动作?四角势可以用顿笔收,曲抱势可以吗?




【二级第5-6课】横竖的笔势

 前面講了點的十個筆勢,大家对什么是笔势和化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專論筆勢最早是《玉堂禁經》,所以它是一个基础。张旭系统單一筆勢有“永字八法”八个点画,在晚唐《永字八法详说》中称之为侧势、勒势等,《玉堂禁經》还有復合筆勢“五势”。這十三個筆勢,我把它称为书法十三勢,這是筆勢系統的根本。單一筆勢是動作,復合筆勢是招式。

《玉》中還論述了三十幾個筆勢,《授筆要說》沒有提到,后代的筆勢都是從《玉》中演化而來的,历代都有人补充,搞得很繁琐。我整理笔势系统,是以十三势为基础,十三势有名称的我不会改动,只有十三势以外产生的新的化势才会用新的名字,接下来的课程就按照这个原则。

继续讲单一笔势。

1.永字豎筆的笔势。竖笔有什么笔势呢?“永字八法”中有努勢,五势中有鉤努勢,相对的有鉤裹勢,跟努相对的是裹。豎筆還有比較直的一種叫縱。

縱在篆書中就有這樣的稱法了。蔡邕《篆勢》:縱者如悬,橫者如編。至今还说纵横。《玉》中介紹了竖笔的两个笔势:懸針、垂露。此兩種寫法,篆書中都有的,后来真行草中保留了这两种写法。现在知道,悬针就是揭笔收,垂露就是顿笔收。挫笔收尾叫什么笔势呢?《汉溪書法通解》说:“鐵柱者,首搶上蹲鋒,借勢捷下,尾乃煞筆上搶。山、由等字用之。”煞筆就是停筆。我把挫笔收尾的豎,定為鐵柱。

 這樣 “縱”就有懸針、垂露、鐵柱三種筆勢,加上“努、裹”,豎筆筆勢表面上看有五種。但纵的三种笔势是按照收筆來分的,是小圈不是大圈。上堂课讲到左侧势右侧势和四角势,都是看大圈,看手腕动作,看弧线还是折线,至于怎样收笔并不改变笔势的名称。所以就大圈而言,竖笔笔势只有努裹纵三種,懸針垂露鐵柱应该视为裹束了小圈的结果。

竖笔这三种大圈,努势手腕动作左右,裹势手腕动作右左。中间的纵也是要动手腕的,不是平拖下来。我讲过像努这样的弧线,当手腕左右的动作幅度减小,线条就逐渐接近于直线。所以写纵的运腕方法和写弧线一样,只是搖腕动作幅度小。

在书法中,只有写小字很短的一竖,才有可能只用一个动作拉到尾。稍長一點的豎都需要搖腕,都有左右来回,豎越長相對搖腕的次數就越多,這就是著名的屋漏痕寫法,又叫“戰行”。技法上稱之為“振”。《真草千字文》“师”右边一竖就是手腕左右来回了多,“归”字也是次。《阴符经》中“邪”字也是屋漏痕。

書法中的四根線,兩根直線,兩根弧線,拿掉中間的橫,剩下的就是竖笔的三种基本筆勢。如《阴符经》中的 “下”字,左边一竖是努,右边一竖是裹。有个问题,《兰亭序》“帶”字的中豎,尖鋒向左偏,算不算悬针?不需另取一個名字,也是懸針。

《真草千字文》中一豎收笔有時在左有時在右,每样都取一个名字势必搞的太复杂,归类为悬针比较简单,最多可称为懸針化勢,但名称简化动作絕對不能簡化。临帖时要研究收锋为什么偏左还是偏右,如《阴符经》“用”字一竖的尖锋偏向左边,此时手腕必然在右,以尖锋推出,这是揭笔的标准写法。这种写法要绝对学会,不能简化。

2.“永”字橫筆的筆勢。永字中有两个横:第二筆勒,第五筆策。其实第七筆啄也可以轉化為橫來寫,這個問題將來再說。

2.1“永”字八法中橫筆的特點。也就是“勒”和“策”的特點。比较一下,勒勢是平放的,策勢向上的。有些人写勒未必平放,也可能写成向上的策,如《真草千字文》永字,勒策均向上,笔势重复。《蘭亭序》中永字勒就是平放的,策向上的,但都是用侧锋,勒沒有用尖鋒趯。

“永字八法”是要定一個規范,當然不會規定“勒”和“策”兩筆筆勢一模一樣。必然一平放,一向上,兩筆不同。而且“永字八法”規定這兩筆的用筆方法也不同,“勒”規定用趯鋒,“以錐畫石”,筆管垂直。“策”規定用側鋒,背筆三號位側面向上。所以說“永字八法”規定的這兩個橫筆,非常具體。“永字八法”的侧和勒與王羲之、智永寫的都不同,崔邈说张旭始弘八法,就是重新解釋和規定“永字八法”,这是可信的。张旭不是简单的从王羲之或智永那里取一个现成的永字,而是把這兩種橫筆做了區分,这一点大家要理解。

2.2橫線的名稱。豎有三種基本筆勢,如果我們把這三根線轉過來,那就是橫的基本筆勢,下面手腕動作左右,上面手腕動作右左。

梁武帝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说:“平,謂横也。直,謂縱也。”平直,就是縱橫的特點。平,是沒有高低,直,是沒有彎曲。縱橫這兩個名稱,篆書中已經有了,但你真要写成橫平豎直就有问题,真正的橫平豎直也只有在篆、隸中才會出現,真行草书中没有。如李斯《繹山刻石》。

 隸書繼承篆書而來,縱橫也往往有平直的特點,如漢《孔宙碑》这几个字。

对照一下,隸書中“三”字橫比較平直,可到了真行草書中,就算是比較規矩的真書都不會把橫寫的很平真,如柳公權的“三”沒一根是放水平的。《陰符經》“三”字上兩橫比較平,第三橫就用弧線來打破平直。

《蘭亭序》寫了七個“一”字,沒有一個是水平的,對于用筆搖腕的人來說,寫水平線反而不容易。其他的如“暮、春、亭、事”等字横笔都是向上斜的,整个《蘭亭序》难找到一个水平的横。

《蘭亭序》“生”字有向上的橫,向下的橫,上下兩橫筆的走勢相反,都不是水平線。橫筆也有像豎筆屋漏痕那樣戰行的。如《遊虎丘詩》的“一”字,就是手腕左右寫的。其原因是采用搖腕來寫線條,手腕一搖,線條有高低,自然就不平了。

豎筆三條線叫努、縱、裹,橫筆三条線叫覆、橫、仰,其中上下兩條線都是動手腕一個來回,中间的是一根平线条,古称为横。其实从筆勢的角度來說,橫应该稱之為“平”,縱应该稱之為“直”,在篆隸中沒有問題,在真行草書中其實是不平不直的。所以還是用“縱”“橫”來稱呼這兩條線,避免误会。

在王羲之这样一个搖腕寫線條的系統中,橫不平豎不直,是一種正常現象。讀帖看線條要有一種敏感,如智永這個“量”字。下面的豎是裹,不是筆直的。而它所有的橫都是向上的。“水”字的中豎是屋漏痕,而那個“策”,其實是“仰”。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僕(指颜真卿)思以對曰:嘗聞長史九丈,令每為一平畫,皆須縱橫有象。此豈非其謂乎?意思说雖然一橫稱之為平,實際上不是真正的平,在书法中要有多種形象,這樣才好看。長史乃筆曰:然。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橫雖然稱為平,但在真行草書中,要縱橫有象,這就是賦于線條以生命,而線條的生命來之于手腕的運動,手腕的運動就是反映我们的心。

2.3“斜畫緊結”和“平畫寬結”。看这两个“宇”字,《兰亭序》的橫畫都是斜的,而《竹山堂連句》是顏體,橫畫都是平的。王羲之也有平畫,但都是很短的。如“日”字中间短橫平些。如果橫畫一長,都是向上的。這種特點稱為“斜畫緊結”。所謂“緊結”指結字緊密,有一個中心。

《陰符經》也是一样,如“尽、篇”两字橫也是向上的,没一根水平线条。作者搖腕用筆和王羲之是一樣的。

米芾在《海嶽論書》中这样评论唐代的书法:“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鐘法。丁道護、歐、虞筆始匀,古法亡矣。”從智永以后,用筆開始平匀,和魏晉有點不同了。到唐朝中期出了顏真卿,早年也是“斜畫緊結”一路。晚年實施變法,改“斜畫緊結”為“平畫寬結”,創造了顏體。其實就是用篆書方法寫真書,所以顏體平線條就多了。

本課程是講解王羲之系統的,是以“斜畫緊結”為主。將來專題課也會講到顏體的“平画寬結”。我推薦的兩種字帖,《真草千字文》和《陰符經》,用筆結字都有特點,你也可以體會到從智永到唐楷的演變。不要輕易換帖,每本字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背景,沒有深入研究過,隨便換帖是不妥當的。

2.4橫筆的化勢。“永字八法”的八個點畫。124三個方向留給鉤趯。永字本身的趯是1號或4號位。其他字如“乙”的鉤,就是向2號位趯的。點是橫豎撇捺的縮短,我這里不標示出來了。筆鋒的基本行走方向,永字八法都包括了。單一筆勢要化出新筆勢,發揮的空間並不大。

《漢谿書法通解》:“虎牙之法,金、王等旁用之。力貴遲澀,勿使輕薄,則字之皆虛矣。金錐之法,提手旁、三點水等處用之。力貴勁捷,勿使漫緩,漫緩則字之筋節不靈矣。”這兩種寫法不管怎樣描述,它都是走三號位,不管是挫笔顿笔揭笔,也不管劲捷还是遲澀,大圈方向是不變,这样化出来的新笔势是没有意义的,和原来的一样。

大圈是讨论笔锋走势的,如《阴符经》的“下”字一竖是努势,侧锋三分笔。“修”字中间一竖也是努势,尖锋趯。但这两个字的走势一样,大圈相同,仅仅只是用笔不同,用不着分成两个笔势,起两个名字。

总结一下:6號方向是取平勢的橫,平勢寫起來是一個動作,如果用兩個動作來寫弧線,那就是覆勢和仰勢,這和豎勒、縱、裹一樣,仰勢寫短了就是兩向點。3號位走向就是策勢,不管是长是短,怎么收尾,总之大圈都是3号位,那就是策势。

本节要点:書法十三勢是筆勢系統的基礎。豎的基本筆勢:努、裹、縱。包括收筆:懸針、垂露、鐵柱。斜畫緊結和平畫寬結。三號位:策勢。六號位橫:平勢、覆勢和仰勢。

 复习思考:屋漏痕是努还是裹?先看看我举的两个字例。悬针垂露铁柱是根据收笔来区分的,可不可以用于努和裹这样的弧线上?宋以后有人认为“永”字勒应该写为覆势,中间高两头低,你怎么看?王羲之的斜画紧结,这些斜画算6号位的横还是3号位的策?

 

 

 

 

 

【二级第7-8课】撇捺的笔势

1.八法化勢的走向研究。永字八法八个点画最重要的是横竖撇捺,上两堂课我们看到,许多古籍把笔法和笔势混淆,我們討論大圈走勢是路線方向,不是小圈用筆。沈尹默曾批评说:前人往往把“势”也当作“法”来看待,使人认识混淆,无所适从。

笔法是控制毛笔这硬件,好比你买了一辆汽车,先要学会开车控制它,这就是开车的技法,但你出门先要知道去哪里,所以驾驶汽车有两个要点,一是会操控汽车,二是知道方向路线。寫字的道理與開車也一樣:一是會用毛筆;二是知道走勢。這就是筆法和筆勢,或稱大圈和大圈。

在張旭系統中,大小圈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九用”講用筆,“五勢”講筆勢。兩方面都通過“永”為字例,這個永字不僅是九用的范例,它的筆勢也是五勢的基礎,幫助你走向“五勢”這樣的復合筆勢和那些化勢。

橫與豎都是三根線,不管化出几种笔势,都是这三条线的变化。橫豎轉45度就成了撇捺,永字中撇有啄和掠,7号方向,捺是磔,9号方向。撇和捺的化势和横竖一样,中间一根直线然后沿着直线化出左右两根弧线,也是三根線。永字中拿撇来说,啄是7號方向直线,掠是7号方向的弧线,这就是永字八法中撇的两个基本笔势。

2.啄的化勢。啄势是撇的中间直线,看看啄有什么化势。《玉堂禁经》中有啄展异势,但这些都是复合笔势。先讨论单一笔势。元李溥光《雪庵字要》说:“龍爪”一啄化三啄;“戲蝶”“蟠龍”直可制;“吟蛩qiong2”屈折更難寫,筆力回旋不容滯。他举了三个啄的化势,但都是复合笔势,暂时不说。《漢谿書法通解.鳥啄勢》说:鳥啄之勢,點首撇尾,左出微仰。“鳥”“白”等字用之。如“鸟”字,第一笔啄,中线7号位,短小。“白”字也是一样。《漢谿書法通解》还有一个化势是拂掠勢:拂掠之法,....凡在字首用之,“愛”“看”之類是也。拂掠勢相較啄法平些,如“爱”字,放平因為下面筆畫較多,放平了就可以節約空間。如果下面的筆畫少,啄還是可以寫標準的7號位,如 “看”字第一笔。所以說啄勢有時候會根據需要調整角度。

元人《書法三昧》说:“短撇之祖,啄法也。水、永等字皆用之。......豎三撇者,則須分勢,如三字之畫,為仰、平、覆也,此則上撇平,中撇斜,下撇直。”就是说你写一个三字,那就是三画,可以用仰、平、覆三种笔势去写,连续有三撇那么上撇放平,中撇可以斜一点,下撇就直一点。如“形”字三撇。

当然,有的书法家也不一定这样写,总之,啄的角度雖然不同,都歸入一個筆勢“啄勢”,不可能给每一个角度都起一个新名字。

简言之:啄勢是七號位直線。所謂鳥啄勢、拂掠勢走向和啄勢相同,不用新名稱。

3掠的化勢。元李溥光《雪庵字要》把掠另起一个名字叫“龍角”,并化為“懸戈”“飛帶”兩個化勢。100年后,清戈守智反驳说如“月”字的一撇叫鉤鐮勢,不叫懸戈。另有懸戈“广”(這里读yan3俨)字用之。戈守智把撇又化出其他几个笔势,什么犀角勢,新月势, 護尾勢等。

把上面讲的几种化势排列在一起比较一下,左四個是走弧線的,右三個是走直線的,这些笔势名称很难记,说明又模糊难明,历史上几乎没有人用,一个稱掠勢,一个稱啄勢就够了。

永字八法里已经有了7号位的弧线和直线走势,如果没有很大的不同,就不需要化出新的笔势。

還有个问题,撇的三条线中,上面的撇勢上弓,前面没提到,有没有走这一条弧线的呢?非常少。这种撇我找了很久,在文徵明《遊虎丘詩》中找到,如“石”的撇就是先左后右,但上面和横连接有节点,是拖出节点时改变手势引起的, “簾”字是写完横笔后翻手腕所致,视为掠的化势就可以了。

有人可能会想,讲了这么多没用的笔势术语,有什么意思?宋元明以來,歷代都有人想完善書法系統,一個學科,必須規定術語內涵清晰,概念明確。可惜他們走錯了路,書法系統反而混亂了。其实張旭所闡明的“永”字八法,已經清晰地定義筆鋒走勢,簡單而明確。所謂“八面鋒”就是八個方向,在“永”字八法中已充分的表達了。如果再把這八個筆勢細分,那勢必就是繁瑣。所以“永”字八法是精心設計的范例,思想深刻。崔邈所言,韓方明所記,《玉堂禁經》所錄,這就是王羲之系統的詳細說明。宋元明清某些著作偏离了这个系统,必然失败。我就是要各位明白,永字八个单一笔势統一了名称,后面的復合筆勢就好講了。

 4.捺筆的走勢。9號位的捺,也就是“永”字八法中的“磔”。凡是在9号方向,或说在8-6號位区间的筆畫,都可以歸之為捺筆。這樣一來就有一個角度問題,有些比较平,有些比较斜,所以古語說“直捺為磔,平捺為波”。明張紳《法書通釋》说:磔者,波也。而謂之磔者,微直曰磔,橫曰波耳。“波磔”連用,成為一個捺筆的代稱。

“永”字八法中的捺笔稱“磔”,应该算是“微直”的捺,所谓磔,就是開張的意思,把它放平了,就是波。照张绅的分法,6号位是横,3号位是策,6号位往走下一点近于横,就是波,如果走9號方向,捺筆的頭抬起來了,就是磔。這只是粗淺的分法,實際上一捺的走勢沒有這樣簡單。今天我们用统计的方法,看看王羲之系统真行草书中,捺笔有多少种走势,然后再下结论。

《蘭亭序》“春”字一捺是向上仰的一根弧线,挫笔断尾收。“舍”字一个长捺,露锋起笔两面换这一段先不计,只取中段大圈,也是弧线上仰。这种写法王羲之行书中很多,如 “今”字,现在很多人意念中捺笔应该有一个很尖锐的尾巴,其实不然。“大”字起笔看不清楚,和撇重叠,行笔很清楚,是9号位的直线,揭笔收尾尖尾巴,先不计,三级课程讲裹束再来讲小圈的作用。“次”字一样,捺是9号位直线。

“又”字一捺,去头去尾,中线是略微弧形的一条线,9號位。“之”字捺笔不同了,去除頭尾的節點,中線是上仰的弧線,因为放得很平和6号位非常接近,就是“波”了。第二个“之”字中線接近于直線, 略覆,接近6號位的一横,放得很平, 也是“波”。第三个“之”字最后一捺,是下覆的弧線,方向在69之間,弧度大一些。“足”字最后一个平捺,两面换起笔頓筆收,去除兩頭節點,中線基本6號位,放得很平。所以照古人简单的分法,捺笔一是磔一是波。

王羲之《行穰帖》“人、决”两个字的捺都是弧线,9號位覆勢,在草書中常見這樣的寫法,是磔還是波呢?

《喪亂帖》“丧”字的一捺9号位下覆,弧线。“哀”字最后一捺非常漂亮,处理手法很大胆,差不多是半個順時針內向圈。“荼”字捺笔近于直線,挫筆收,給人速度很快、很爽利的感覺。

再看看《真草千字文》中捺笔的写法。“詠”字一捺完全直線,一點都不彎曲,挫筆收斷尾,标准9號线。“深”字捺筆同一種寫法。“欲”字一捺,讀帖时先看中線,也是9號位直线。“谈”字捺笔和前面差不多。也就是说,智永那時寫捺未必是用戰行的。《真草千字文》中捺筆的寫法很多,不全是直的,如 “聆”字。還有與王羲差不多的寫法就不多举例了。

我把刚才字例中的捺笔走势整理一下可以分成三组:第一組走勢是上仰的弧線,基本方向是9號位。越到下面越平,最下面這一根接近于6號位。第二组是直線,都是9號方向。第三組是往下覆的弧線,最上面那一根接近于6號方向。越往下越接近于9號位,不過這是弧線。這三組捺筆中很多就是角度不同。为了避免繁琐,我们不会给角度不同的线各起一个名字。

把捺笔三组线条简化一下就是下面的图。9号方向直线就是永字八法中磔势的方向,张旭重新解释永字八法时规定写这一捺用“战行”,这是笔法动作,和屋漏痕的写法相同,但方向还是9号位。古人说“微直曰磔。”中间这一走势称为磔势,这符合古人的习惯。那9号位两边的弧线各叫什么呢?覆势和仰势在横笔中用过了,当然不能重复。

 清钱咏《书学》说:至东京汉安以后,渐有戈法波势,各立面目,陈遵、蔡邕自成一体,又谓之汉隶。隶书前期捺笔经常有直线,姿态简单,从王次仲创造楷法后有了波势,波有两种,一种覆势,用于横笔或横放的捺笔;一种直捺,往往用于戈的中间。所以下覆的弧线统称为波,上仰的弧线统称为戈。钱咏所指就是这两条弧线。

 “戈”是走9號方向的弧線,完整的戈字有四笔,中间的弧线是主要的笔画,以后具體講解戈法。心字中间这一笔又叫横戈势,把戈的弧线横放,但上仰的走势没变。这样一来,捺笔三条线的名称就全了。

为什么我在前面说古人所谓“直捺為磔,平捺為波”是粗浅的分法?如两个“之”字的捺笔以前统称为波,其实这两条弧线是不同的,一个上仰一个下覆,现在一个叫波势,一个叫戈势,就分得很清楚了。

简言之:捺的三種體勢:下覆波勢;中磔勢;上仰戈勢。

5捺的化勢。

5.1漫游魚。元李溥光《雪庵字要》把磔势改为金刀,然后化出一个游鱼:“金刀”一磔唯化一,“游魚”上水神如戟。后来其他人又化出很多笔势,其实都差不多,我的意思,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名字,只要这三个笔势转动角度,就会产生横波、纵波、横戈、纵戈等。所以这三个笔势已经包括捺笔所有的走势了,只有一个情况例外,“随”字最后捺笔,好像屋漏痕,其实是连续写横波和横戈,这叫什么?古人有一个称呼叫“漫游魚”,很不错。严格说其实近于“游鱼三折腰”这个笔势。

5.2擊石波。上面讲的都是弧线,捺笔有没有折线?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勾连不断,仍需棱侧起伏。”这是说草书点画相连起伏,经常有波势。“唯有章草及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缺波就是少用波势,甚至没有波势。石片削水的游戏你肯定玩过,石片在水面上削过去,它就会弹跳几次,一次比一次低最后沉入水里,古代贵族饮酒时常做这个游戏,看谁弹跳的次数多定胜负,击石波就取义于此。击石波在章草中很常見,中線是折線,實際是用了“九用”中的按鋒和揭筆兩個動作寫成的。這不是一波三折,是一波兩折。等于石片擊水时一次弹跳。注意后代有人用“激”石波代替“擊”石波。说一捺收笔处缺了一块,这就是“缺波”,他们以王羲之《兰亭序》中“欣”字为例,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5.3翻捺势和柳葉势。点的笔势中又有一个翻捺势,又称瓜种势。这就是捺笔收尾不出锋,顿笔回收,如王羲之《蘭亭序》“感”字。

通常捺筆有起筆行筆收筆三部分組成,比較長。但捺筆也有比較短的,如上圖,下面一個就是翻捺勢,上面一個是柳葉勢。有些著作称这两个笔势为点,不稱為捺,有的稱之為長點,或者短捺,其實拉長一些就是捺,縮短一些就是點,沒有矛盾。看它們的中線,柳葉勢是波,翻捺勢是戈。如“足”字的捺就是柳葉勢,“之”字也是,“外”字最后一笔是点还是捺?就叫柳叶势吧。

本節要點:歷代啄的化勢。歷代掠的化勢。“永”字八個方向的意義。捺筆又稱波磔的來歷。三種基本走勢:磔、波、戈。化勢:漫游魚、擊石波、柳葉勢和翻捺勢。

复习思考:“仁”字第一筆用啄寫還是用掠寫? “八”字左撇,可以用掠勢寫嗎?战行写磔势。结果是否一定是波浪那样的曲线,有没有可能还是直线?有没有直接用一横替代一捺的情况?不论书体,找一个例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