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简书法笔记——初级16-21课——用锋

(2018-04-20 12:22:13)
分类: 书法

【初级第16课】尖锋的用法

1.笔锋。笔锋就是毛笔用来写字的部位。为什么说“一支毛笔两个锋”呢?我拿宝剑来做例子,一把宝剑,有两个地方可用,它有一个尖锋可以刺,两边有刃可以劈,刺和劈的功能不同,结果也不同。一刺一个洞,一劈变两半。那么换成毛笔呢?情况也差不多,毛笔也有两个功能,毛笔的笔头,有一个尖锋,尖锋当然可以用来书写,如果笔头弯曲,那就是用笔头的侧面来写字,我们称为侧锋。尖锋和侧锋,写出来的线条也不同,形成了书法的两大线条:尖锋线和侧锋线

简言之:一枝毛笔可以用来书写的部位有两个,一是笔头的尖端,二是笔头的侧面。请注意,今后说笔锋是总称,笔锋=尖锋+侧锋。

2.笔心为帅。你对笔墨了解的越深,你写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十三课讲过笔头外表的划分:笔头可以分为三等分:笔根,笔腰,笔锋。笔腰和笔根通常不用来写字,这个笔锋部分,不单有尖锋,而且还有侧锋。

十四课中讲到笔头是一个圆锥体,笔心就是它的中轴。笔管是一个圆柱体,也有一根中轴,所以抓住笔管,也就是抓住了笔心,当笔管运动,其实就是运动笔心。所以虞世南说:“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毫为士卒,随管任使。”他的意思就是抓住笔管就可以指挥笔毫。但说笔毫还比较笼统,清代刘熙载做了更深的论述,在《艺概》中说:“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就是笔头分笔心和副毫,笔管指挥的是笔心,副毫只是小兵,可以轮换替代,而帅是不能替代的。笔头外表,人人都可以看见,但你要提高书法水平,你还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笔头的内部。

第八第九两课介绍过毛笔的结构,毛笔有一个笔心,外边是被,又称为副毫,所以书法用的毛笔,是心副式毛笔。我要特别提醒各位,被毛的长度比笔心主毫长度短一点,也就是说,用来写字的尖锋,是笔心主毫的尖端,和被毛的关系不大。但我讲过,晋唐主要使用韦诞笔,宋代以后使用散卓笔。韦诞笔笔头层次多,笔心小,所以笔心接近于中轴,散卓笔就不同了,它把所有内里的层次合拼成一个大笔心,笔心和中轴就相差很大了。我们现在都使用散卓笔,就要在心里记住,它有一根中轴。

3.尖锋的状态。讲讲尖锋在各种运笔状况下,可能出现的形态变化。

3.1聚锋。聚锋指笔心下端聚集为一个尖,或者说,笔心保持圆锥形。要注意我说的是笔心,不包括副毫。不管笔头里面有多少层,现在我只说笔心。尖锋是笔心的下端点,聚锋是笔心下端聚成尖,这是使用尖锋时最理想的状态。人们点墨之后都会舔笔,就是希望聚锋。但如果你使用很尖锐的毛笔,尖锋线条就会很细,你换一支大一点、笔头钝一点的毛笔,尖锋线就粗了。我在第九课讲过,笔头厚的毛笔比较好用。

古人想很多办法来保持聚锋,可见当时写字重视尖锋,用尖锋为主。王羲之是用尖锋的高手,它的尖锋划过纸面,非常爽利果断。《集王圣教序》中几个用尖锋写的字,是不是有入木三分的感觉?另一个是王羲之墨迹摹本中用尖锋的例子。

3.2开锋。要想写粗一点的尖锋线,除了换一枝大笔外,另外可用的方法是开锋,就是把尖锋拉开一点。从几何学上说,这时笔心是一个倒置的圆台形。虞世南《笔髓论》曾记录了王羲之一段话:“(王羲之)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掉的意思,《说文解字》说“摇也”,就是摇动笔管,把笔锋拉开。

3.3扁锋。尖锋呈扁平状,笔根部分还是圆的,笔尖部分却是扁的。这种情况紧常见于副毫一起铺开,我放在后面讲解侧锋的时候介绍。

3.4破锋。笔心分叉。原因有几种:一是小笔写大字,开锋的力量较猛,也可能是笔心中墨水不够所致。《兰亭序》“岁”字,可以看到“山”字的中间一竖,出现了破锋。王羲之用硬毫笔,按重了容易开叉,但收笔之后,因为弹性好,又会收合。《远宦贴》的“远”字,可以看到中间的下部转弯时出现了破锋,但他马上飞出,在空中笔锋开始回复,所以回过来下一笔就没有了。这些都是调锋的技巧,我们到后面还会介绍。

3.5散锋。这时尖锋的毫毛不能粘合在一起,笔心就变成散乱的情况。这往往是用笔不当,或者墨太干而导致的。在王羲之系统中,散锋是不正常的。现在有很多书法作品,有大量的飞白,很多观众,误以为这就是豪放,其实是用笔、用墨都有毛病。

3.6绞锋。注意绞锋有两种:一种可能是笔心未绞,只是笔头表面的被毛绞起来了;第二种最要命的就是笔心的毫毛绞了,这时笔锋呈螺旋状散开,书写时线条有大量的飞白。绞锋往往是不懂八面锋,硬拉著毛笔运行而引起的,或者按住了尖锋时转手指,结果笔锋就绞起来了。

4.简单的尖锋线。我们来写一根简单的尖锋线,先说说怎样下笔。《玉堂禁经》“九用”之三说:“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一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定义,驭锋就是直撞,垂直下笔,撞击纸面。第二句是说,如果连住其他部分,它又叫暗筑。筑,《说文解字》说“捣”也。古代造房子的时候,把泥土放到夹板里面,就把它捣实,这一个动作称为“筑”。第三句话举两个例子,写“目、其”字,就会用到驭锋。《兰亭序》“目”字,中间两横的起笔连住了左边的一竖,这时候两横起笔,你就可以简单地用“直撞”下笔,就是驭锋,因为你无论做什么优美的动作也看不见。《圣教序》“其”字你可以看到也是驭锋起笔,不过要注意,如果你想让人看到这两笔的起笔,那就要用交叉的方法,就是伸出一点,《兰亭序》有这样的例子,这就不是驭锋了。

笔心为帅。在书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中轴的状况,驭锋向下,就是垂直向下,这时候中轴是垂直的。当尖锋向前走,因为尖锋和纸面产生摩擦,中轴就会有一点弯曲。运笔时候手腕向右,写完之后,手腕应该做一个向左的动作,使中轴回复垂直,然后迅速离开纸面,这就是全过程。

4.1细尖锋线。如果你写一条细细的尖锋线要注意:a不用开锋;b润墨或者干墨;c驭锋直下,中轴垂直纸面,取得正锋位置。d手腕向右,用笔管带动尖锋运行。e扶直中轴,离开纸面。

4.2粗尖锋线。如果你写一条粗一点的尖锋线下笔先做开锋动作。其他步骤同前。

示范:点墨之后不要先写,墨汁多了就吸掉一部分,我们所需要的墨是润墨或者干墨。聚锋的状态往下写就是驭锋,驭锋就是直接下去,直接下去就是一个黑点,下去以后,你手向右,它的中轴会弯一点,写完以后,手向左,就把中轴扶直,回到正锋。如果你要写粗一点,那就先开锋,利用毛笔跟纸张的摩擦力把它拉开,有两个方向,横向的和竖向的摩擦,普遍是竖向一次横向一次,就等于写了一个十字,做的时候不要做得太大。

这种书体称为铁钱篆,就是用尖锋写的,这是清代王澍的作品。国画白描也是用尖锋的。

书法有三样东西普通人看不见,如果你都看见了,你的字就写好了。今天我讲了第一样,笔心,或者说中轴。当你写字的时候,笔心处于什么状态要心中有数。

本节要点:一枝毛笔两个锋:尖锋和侧锋。尖锋可能出现的六种状态。笔心(中轴)为帅。

复习思考:练习写一根细的尖锋线,默想笔心在每阶段的状态变化。用同一枝毛笔练习粗的尖锋线,熟练开锋和收锋,然后换一枝大毛笔试试。




【初级第17课】尖锋线的本质

1.尖锋线的本质。上一堂课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话是“一枝毛笔两个锋”,另一句是“笔心为帅”,希望各位记住。

笔心的端点就是尖锋,笔心为帅,也就是尖锋比侧锋重要。我们知道,尖锋下纸就是一个圆点。那当尖锋运行移动,纸面上会怎么样呢?很简单,尖锋移动,就是这个圆点在移动。所以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所组成的。所谓的尖锋线条本质上就是一连串的圆点,好象鱼鳞一样排列,一个圆点就是一个鳞片,古代又称“鳞勒”。《玉堂禁经·勒法异势》说写一横:“此名'鳞勒’”。鳞勒是书法最基本的线条,是尖锋线的特征。鳞勒在更早一点的文献中,如蔡邕《九势》一文中已经见到,他说:“横鳞,竖勒之规”,就是一横的写法,也可以用作写一竖的规范。

你看这三条线,都是尖锋线,圆点大小也一样,唯一区别就是疏密不同。写尖锋线,圆形鳞片的排列,可松可紧,有密有疏。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尖锋线。请你注意,每个圆点我都画出了轮廓线,但实际书写是没有轮廓线的。鳞勒线条两边不是平滑的,而是轮形连续。上面这条线鳞片排列疏,轮边非常明显,两边凹凸很大;中间这条线排列较密,感觉是一条边缘毛糙的线;下面这一条,鳞片非常密集,两边接近于光滑。

古人说,好线条要“不光而毛”,鳞勒就是写毛糙线条的方法之一。轮边线条可以消除线条平板的感觉。如伊秉绶的作品就可以看到这种轮边线条。有些线条粗看好像是光滑的,其实不是,你看这张白描,线条流畅而飞动,这样细的线条用的就是尖锋线,放大一些就可以看到圆点。

简言之:尖锋线的本质,是圆点移动形成的线条;线条两边是轮形连续,古称“不光而毛”;尖锋线又称鳞勒。

2.趯(yuè)锋。《玉》记录的“九用”中第七种叫“趯锋”,这就是写尖锋线的用锋技巧,也可以用来调节尖锋线的形状。“九用”分书写动作和调锋动作,趯锋属于书写动作。《玉》说:“七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趯”,《说文解字》说:趯就是躍也。所以趯锋就是跃锋。顺便说一下“趯”字有两个音,另一个念(),在后面讲永字八法的时候会讲到。第二句,御,《说文解字》解释“使马也”,古人骑马,“紧御”就是紧紧地拉住马,这就是“勒”;涩,《说》解释是“不滑也”,艰涩,不通畅。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要勒马停下来,而是避免失控,不是放马疾行,而是艰难地前进。在书法中,笔锋等于马,御锋等于御马。所以称之为“涩进”,前人说好像在湿泥上行走,笔锋要咬得住纸,粘住纸。第三句举例:“如锥画石是也”。好像铁锥子在石头上画线那样,这样用锋就对了。

这里要讲一个故事:张旭的笔法来之于他的舅父陆彦远。陆彦远曾经对张旭说过自己学书法的经历,他说:“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学了很久,下了很多功夫,就是线条不够好看。“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从这里才明白,下笔要力透纸背,线条就好看了。回过头来,想想褚遂良所说的“印印泥”,其实就是说用笔要力透纸背,用力下压,只不过他不肯明白的说出来。在《玉》中,张旭改了一个字,“锥画沙”改成“锥画石”,好像用铁锥在石头上画,力量更大。历史上传说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也是同样的意思。

示范:试试锥画石,很轻的画很容易的,但如果很重地把锥子按下去就很难拉了,它发生了跳动,这就是趯锋。你按的力轻一点跳动就容易点,按的力很大它跳动就很难,每次跳动的间距就比较宽。

上一堂课我示范写尖锋线的动作,是先驭锋下纸,然后手腕向右运行,写完后手腕向左扶直笔管回到正锋状态。书法运笔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拖”,“笔管先行,笔锋在后”,拖的时候手腕向右,这个练习就是上一堂课所做的。“拖”是最容易写的,但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不大,很难做到力透纸背。还有一种就是“推”,“笔锋先行,笔管在后”,推的时候手腕向左,推的力量比拖大得多,但行进困难,这就是“涩进”。唐太宗《笔法诀》说:“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就是笔管不要睡倒,笔锋要先走。这是笔管基本垂直的情况下推笔尖,称之为“勒”。

示范:用一段电线来表示笔心,问题就比较简化。毛笔垂直下纸叫“驭锋”,这时用的是尖锋。尖锋在纸,弯一点还是尖锋,只要你不弯到侧锋这个样子。今天讲的是推。推是把它倒过去推行,推的时候注意不要太弯,太弯地推会把笔尖推散。那什么叫“勒”呢?“勒”就是笔管基本是直的,在这个情况下面去推,发生了跳动,这就是“趯锋”。

实际写一下。先做上次的动作,驭锋下纸,手向右拖过去,收笔。今天不同了,驭锋下笔顶实纸面,然后推动笔尖,收笔。看纸的背面,它是跳动的。趯锋是可以调节的,你下纸以后,力量越大,它跳得就越厉害,力量越小跳的幅度就越小。要注意有些人写趯锋理解错了,不是把压力加大,而是不断地动手,这样子写看起来好像也是,实际上不是,他这是画出来的。跟真正的趯锋是两回事。

这是我写的《心经》中的几个字。细长的尖锋线就是用趯锋写的。

趯锋是书法的基本线条,不大容易。如果真想学书法就不要怕难啊。

本节要点:尖锋线是一连串的圆点,称为鳞勒。趯锋是写尖锋线的技法。力透纸背是线条好坏的关键。

复习思考:趯锋写的尖锋线,是否需要把鳞片排得整整齐齐?趯锋能不能写竖笔,或者撇捺?试一试。




【初级第18课】侧锋的用法

1.什么是侧锋。笔头分成三等分:笔根,笔腰,笔锋。笔锋尖顶是尖锋,周围一圈是侧锋。从垂直高度说,侧锋大约是笔头下面的三分之一。

书法所用的毛笔是“心副式”,笔心的下端点是尖锋,而侧锋用的是副毫,所以尖锋是一个点,侧锋是一个面。副毫比笔心要短一些,在笔心垂直的情况下,副毫是不接触纸面的。要用副毫写字,关键是笔心倾侧或者弯曲。因为毛笔是软的,倾侧后一用力也会弯曲,所以笔心弯曲是使用副毫的主要原因。这就是笔心为帅,笔心指挥副毫,副毫跟从笔心。

简言之:侧锋使用副毫来书写;侧锋受笔心指挥,笔心是关键;使用侧锋时,笔心经常是弯曲的。

这样就引来两个问题:一是笔心可以弯多少,二是向什么方向弯。

2.笔心弯多少?笔心弯曲,副毫才能接触纸面,稍微弯一点,我们称为一分笔,弯多一点二分笔,更多一点三分笔。很明显,用三分笔写字线条较粗,一分笔较细。从这张笔头图来看,一分笔笔头只弯一点点,到三分笔就把笔锋部分全弯过来了。大约占整个笔头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通常不用笔腰写字呢?因为笔心弯曲度越大,笔尖就越散,把笔腰部分都弯过来,势必尖锋散开,如果把笔根都按下去,那更是全部散开了,所以通常只弯到三分笔。如果你觉得三分笔还不够粗,你应该换用大笔,而不是去弯笔腰,大笔的二分笔,可能已经粗过小笔的三分了。

弯曲笔心的动作,称之为“蹲”,是九用之一。《玉》说:“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乙等用之”。第一句是弯曲笔心的动作,“蹲”有两个意思,中轴原来是直的,现在蹲,就叫他弯一点;中轴原来已经弯曲,现在蹲,就叫它更弯一点。总之,蹲,就是增加中轴弯曲度的动作。《说文解字》说:蹲,踞也。什么是踞呢?古人席地而坐,臀部坐在脚跟上,如果是两腿伸前,这就是踞坐。笔心弯曲,也会导致尖锋叉开,所以说“蹲”。第二句话:节就是关节点,在关节点上,往往要用到蹲这个动作。但弯曲笔心会把笔锋按开,所以提醒你做蹲的动作,要缓,就是慢,用力轻重要准确。第三句话举例子,所举两个字都很简单,正因为字形简单,所以看节点容易。譬如“一”,起笔、收笔都有一个节点。你看起笔很轻,线条尖细,后来怎么变粗了呢?这就用到了蹲锋。当然还要用其他动作,不止蹲锋一种。线条粗细变化跟蹲锋这动作很有关系。又如乙,也会用到蹲锋,你可以看到它有明显的节点。

3.笔心向什么方向弯?这就要说到非常重要的“八面锋”了。尖锋是一点,侧锋是一周,理论上笔心可以向一周的任何方向弯曲。通常我们说“四面八方”,四面是前后左右,再加上前左前右、后左后右,就成了八方。古人说到四面八方是用八卦来表示的。对于八卦的方位我们已经很陌生了。

我想,现代表示方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一个数字盘,现在手机很普遍,手机拨号的数字盘大家很熟悉,这等于是一个九宫格,四面八方各有一个数字,每个数字各表示一个方向,中间的5,就表示不偏不侧,就是正锋的位置。当我们执住笔管,使中轴垂直于纸面,这就是5号位。当我们运动笔管,简略地说,有八个方向,这就是八面出锋。笔锋走6号方向是写一横,走8号方向可以写一竖,走7号方向写出来就是写一撇,走9号方向就是一捺。我提醒大家,汉字四大笔画横竖撇捺,就是6789四个方位。上面还有1234四个方向,基本上都是钩。

《快雪时晴贴》“力”字的钩,方向就是1号位。《阴符经》“九”字最后的钩是向上的,2号位。《真草千字文》“衣”字中间一竖笔有个钩,三号位。智永写的“子”最后有个钩,这是平托钩,先要向4号位走一小段路,最后才收锋。

清代王澍《论书賸语》说:“笔至八面出锋,斯施无不当矣。”就是说你能八面出锋,写起来就没有不适当的动作了。

简言之:侧锋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取决于笔心的弯曲度。笔心可以向四面八方弯曲,这就是八面出锋。

4.临贴注意。当我们临贴的时候,如果是侧锋线条,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粗细,几分笔;二是注意方位,向什么方向走。

《阴符经》“之”字,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都用到了,线条变化自然,最后一捺雄键有力,也就是说,作者把一枝毛笔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了。“天”字也是,你看一撇,开始是一分笔,然后转为二分笔,最后一捺三分笔,毛笔起倒明显,转换自然,运腕熟练,腕力强大。

看贴的时候,先看用笔的特征。譬如赵孟頫《妙严寺记》,一望而知,线条粗细变化不大,有没有用到三分笔呢?没有。从头到尾粗细差不多,基本上就是二分笔写的。乾隆皇帝抄经,大致只用了一分笔。看起来有点像钢笔字,线条没有变化。清代的馆阁体往往如此。

王羲之就不同了,《丧乱贴》用笔干净利落,粗细变化极大,交替出现。但安排从容,节奏清楚。

除了粗细,还要注意方向。像《阴符经》这个“天”字,一共四笔,行笔的方向,就是6679

示范:练习侧锋的用法。首先是一二三分笔的练习,笔侧一点,下纸后蹲,然后向右拉过去,向左收笔。二分笔侧一点,下笔后按重一点。三分笔侧一点,重重地按下去然后拉过去,手向左收锋。收锋要收到毛笔仍然笔心是直的,就可以了。第二个练习,先把毛笔放在正锋的位置,然后向八面锋练习一下。6号回过来,这是8号、7号、9号、4号、1号、2号、3号。练习向各个方向走,其中6、7、8、9是最主要的。

本节要点:侧锋轻重有一、二、三分笔。侧锋方向有八面,可以八面出锋。蹲锋是压弯笔心(中轴)的动作。

复习思考:有时候一分笔和尖锋线条粗细很接近,这两种线条本质有什么不同?用屏笔写一、二、三分线,然后换一枝联笔做同样的动作,是否大笔好用?

 

 

 

【初级第19课】侧锋线的本质

1.侧锋线的本质。尖锋线的本质是一连串的圆点,侧锋线的本质呢?

如果你把笔锋部分都按在纸面上,得到的痕迹是烫衣服的电烫斗的痕迹,一头是笔尖,毫毛聚集,另一头是接近笔腰的痕迹,毫毛排列较宽。当侧锋运行,这个点就移动组成一条侧锋线,好像我们烫衣服那样拉动烫斗。要注意烫斗是倒着走的,笔腰先行笔尖在后。

当停止运笔,尾部就是笔腰的痕迹,好象折断的木头,称为断笔。笔尖有没有到达最后呢?没有,这是侧锋线的重要特征。笔尖只走过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离尾部还差一小段,这一小段等于你所按下的笔锋长度。

2.挫笔。尖锋线排列一系列的圆点,动作叫趯锋。侧锋线排列烫斗形的点,这个动作叫什么呢?九用中称为挫笔。《玉》说:“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第一句名称:“挫”,《说文解字》:“挫,摧也。”段玉裁注:“挫,折也。”口语中“挫”经常和“折”连用。“挫折”就是推进中停了下来,或中断。想想生活中的用语就可以知道挫的意思,如挫伤,和斩伤不同,斩是向下的力,挫是平推的力。第二句定义:“挨”,《列子》张湛注:“推也”。《正字通》说有两个意思:“又方言强进为挨,今俗凡物相近曰挨。”强力推进这就是“挨”。挫笔就是强力快速行笔。第三句话举例:“下三点皆用之”,这显然是《正字通》所谓“凡物相近曰挨”的意思,因为挫笔快速,所以可以用来写重复、连续的点画。如下方的三点就可以迅速地连续用挫。要注意“下三点”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说只能写下三点,一点、两点、四点,或者其他点画也可以用挫笔。

《阴符经》“经”字,就包括了一个下三点。墨迹本可以清楚看到下三点收尾都是断笔,这就是挫。

简言之:挫笔就是运用侧锋(或者说副毫)的技法。挫笔写的线条,特征是尾部如折断的形状。挫笔推进速度较快,还可以连续挫。

3.王羲之的挫笔。挫笔运用非常广泛,道理很简单,一枝毛笔两个锋,造成两根线条:尖锋线和侧锋线,书法就靠这两根线表达。笔心直,写出来的就是尖锋线。笔心弯,就是侧锋线。

3.1用挫笔写一横。王羲之写不写挫笔呢?《兰亭序》就有大量挫笔。先看横向的挫笔,“带”字就是横笔尾部用了挫。有些挫笔尾部很整齐,有些跷叉不平,这没有关系,都属于挫。

3.2用挫笔写一竖。这个时候手腕是向左的。《兰亭序》中一竖的挫笔往往很重,经常是三分笔写足。“所”字左边三分笔,和右面的S形竖笔相得益彰,左面用笔肯定,右面轻巧灵动。“仰”字一分笔挫,很轻巧很仔细。

3.3用挫笔写一捺。写捺笔也经常用挫。“阴”的捺是斜捺,书法中称为“磔[zhé]”,就是永字八法的第八法。捺笔收笔不一定要有个尖,《兰亭》很多捺笔是用挫笔收的,如“合、今”字,下来的速度很快。

“之”字的最后一笔,本来是很长的捺,现在改短了。“诞”是平捺,称为“波”,非常平缓的波又称为“漫游鱼”,如“迹、游”,这个“漫游鱼”也是用挫笔收的。

3.4用挫笔写一点。“於”是手腕向左的挫点。“所”是手腕向右的挫点。 “亦”是水平向的挫点。

怎么样,王羲之的挫笔,现在有印象了吧?

4.其他书家的挫笔。以《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为例,“墨”字有很多横笔,都是用挫笔收尾的。“诛”挫笔很清楚。“罪”字最后三小横和下三点一样,属于连续、重复的动作,可以用挫笔来处理,比较快捷。“名”字是用挫笔写一撇,一撇用挫,比较少见。“戎”是用挫笔写戈法,因为笔尖是不到达尾部的,所以那一个钩,也是在上面一点。

 “聆”很漂亮的一挫。“声”如用平常的一捺,左右就会撑得太开,改用挫笔就好了。“芬”字挫笔雄厚壮实,分量很重。“退”字也是漫游鱼,挫笔收尾。“欲”字是一个长点,或者反捺,挫笔方正,干净利落。

唐代名臣,大书法家褚遂良,以他大字《阴符经》为例,“在”字,有三个横笔,收尾都不同,最后的横笔,用了挫笔。“中”字,横笔和竖笔,都是用挫。

文征明,明代书法家,吴派书画界的领袖。以《游虎丘诗》为例,“王”字的三横,都是挫笔收尾,他晚年用笔老辣,力度十足。“正”字长横一挫恰到好处。“何”的横笔和竖笔都用挫笔写成。这枝笔的弹性应该相当好。“公”字的一捺,改成一个雄厚的点,手腕从右到左,非常稳定地一挫。

吴昌硕,晚清至民国间的大艺术家。上海画派的领袖人物。他书法代表作就是有个人特点的石鼓文。他写横笔,往往用挫笔收尾,而且有个特征:一挫的上角,往往比下角突出。即使毛笔很干,他的腕力大,还是挫得很成功。他不但能向右挫笔,向左也没有问题。最后一个“观”字收笔时手腕尽量向左,形成很漂亮的挫,也是他的特色。

示范:练习挫笔要从比较粗的线条开始,容易见效果。所以下笔以后,先蹲,然后快速地拉过去,推一下。要注意的是,很多人不自觉的在最后加了一个蹲,这个蹲一加,就把墨按出来了。一按出来,这个地方尾巴断笔的效果就没有了,所以你要注意,它是完全的平推。你也可以试一试直线的竖,就是下笔以后,蹲,然后直线一拉,你也可以写斜的,比如写一个挫点,下了以后,蹲,然后一拉,这就是挫点。还有一捺。

本节要点:侧锋线是笔腰先行,笔尖在后。侧锋线尾部呈折断状,故称断笔。挨锋捷进为挫笔,是九用之一。

复习思考:“挨锋捷进”究竟是拖还是推?长线条中间加了其他动作,还算是挫笔吗?试用联笔写一分、二分和三分笔各种方向的挫,为什么写捺常见挫,写撇却很少?

 

 

 

 

 

【初级第20课】什么是换笔心

1.换笔心。写字也要转弯,笔锋怎样转弯呢?跟开汽车一样。如“勾努势”,明显的转弯处有两个地方,笔锋到了要转弯的地方就等于司机转方向盘。控制笔锋的方向盘就是笔心,只要把笔心扭过来,笔锋就顺了。这个扭笔心的动作,称为“换笔心”。清代刘熙载《艺概》说:“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换笔心就是换方向。

2.衄锋。如果你给晋唐人讲“换笔心”,他们可能听不懂,这个名词是后来才有的。“九用”讲换笔心的技法就是衄(n)锋。《玉》说:“六曰衄(n)锋,住锋暗挼(ruó)是也,烈火用之。”第一句话名称:“衄”《说文解字》说:“鼻出血也”,跟书法有关的是“衄”的假借义。《说》段玉裁注说:“按诸书用'挫衄’者,'缩朒(n)’字之假借也;缩朒者,退却之意也。”“缩朒”是讲月亮的变化,农历月初新月如钩,好像月亮缩小了,称为“缩朒”。“缩朒”又可写为“挫衄”,这是当时各地发音不同引起的。“挫衄”就有“退却”的意思,《晋书》里面说:“诸葛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诸葛亮攻打陈仓不成功,形势反转,回去了。

简言之:罗君惕先生说:“丑是扭的本字。”很多右旁是“丑”的字,都有“扭”的意思,扭纽钮杻忸沑狃等,都有“扭”的意思。在书法中,“衄锋”其实就是“扭锋”。

第二句话定义: “住锋”就是驻锋,暂时停止,“挼”就是揉搓。韩愈诗:“瞻相北斗柄,两手自相挼。”就是两手来回搓一下。《说文解字》说“挼,推也”。“暗挼”,就是暗中揉搓一下,把笔心后退调整一下。

第三句话举例:“烈火用之”。“烈火”就是烈火势。王羲之“华”字,中间就是烈火势。智永“笙”字头上就是烈火势。南宋张即之“筵”字也有一个烈火势。文征明“簿”字起手就是烈火势。

简单介绍烈火势,就是两个“人”字,第一个用撇捺,第二个变形为竖横。如果把它看成一条道路,它要转换的地方很多,这些地方就要换笔心,也就是扭锋。回过头来看,所谓衄锋,就是扭动笔心,调整方向。

《书谱》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miao3;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就是说,一画要有高低起伏,一点要有扭和挫不同的动作。一个点,不管你向左向右,通常就是两个动作,一扭一挫,或者是一挫一扭。《书谱》中的左侧点和右侧点,笔锋行走到红点,就要做衄锋动作了。

示范:写烈火势。先写线条比较细的容易掌握,写的时候要注意转动手腕来扭动笔心的方向,写熟了就可以加粗写到三分,收笔我用两次揉搓。

本节要点:“换笔心”指笔心换方向。衄锋即扭动笔心方向。运用衄锋的实例:烈火势。

复习思考:“衄锋”就是驻锋“暗挼”,如果你会广东话,试读“衄”和“挼”,有什么启发?写烈火势时,在八面锋中用了哪几个方向,把这些方向的数字写出来。




【初级第21课】中锋和偏锋

1.复合线条的衄锋。上一课讲了换笔心,换笔心等于扭方向盘,也就是衄锋。只要会扭动笔心,方向就换过来了。18课给大家介绍了八面锋,八面锋就是毛笔运动的八个方向。当我们临贴时,最要紧是看它的走势方向,看走势只要画出中线,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大家先写细线的原因。“勾努势”用八面锋这个数字盘来对照,就得到了行笔的路线图681。“烈火势”笔锋走过了什么道路?就是7393867。换笔心6次,也就是手腕动了六次。

简言之:当毛笔一下纸面就有一条行笔路线。这条路线可能是几个方向所组成的。在转接的地方就要换笔心。

2.单一线条的衄锋。那么,在单根线条中有没有必要衄锋换笔心呢?我们来研究一下。当毛笔运行时首先要确定行走的方向,譬如现在选择6号方向写一横,无论你用尖锋或者是侧锋,笔心都会向前进方向弯曲。注意,当你选定了一个方向,也就等于说已经放弃了其他七个方向。笔心一弯曲,这时候你已经没有八面锋的选择权了,你只有一个方向。毛笔的运行等于一个人走路,他面对的方向就是前,与之相反就是后,两边就是一左一右,当你抓住笔管行笔的时候,笔心弯曲的方向就是前进方向,笔毫只有向前走的时候是顺的,向左右或者倒退,毫毛都会弄乱,这就是行笔的规则,行笔的规则就是三句简单的话:

简言之:1当笔心弯曲时,它只能向弯曲的方向前进。这时候,你只享有一面锋,一个方向。2笔心弯曲时,不能向左右走,也不能倒退。其他七个方向、七个面,这时候你都用不到,也不能用。3只有笔锋垂直时,才有八面锋的自由。

3.中锋和偏锋。中锋和偏锋不是两种技法,而是指行笔时的两种情况。如写一竖,行笔时笔心左右对称,称为中锋,请注意,写一竖,毛笔是从外向自己这边拉过来,就好像一个人对面向我走过来,所以他的前后左右和我是相反的。假如行笔时笔心左右不对称,这就是“偏锋”。偏锋线条,尖锋偏在一边,一边边缘是光滑的,而另一边呢,是用笔腰擦出来的,造成这一边凹凸不平。简单地说,就是两边不对称。

偏锋会造成笔毫散乱,很早就引起古人的注意。蔡邕《九势》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是最早重视“中锋”的著录。明清以后越来越强调中锋,沈尹默《书法论》说:“笔笔中锋,点画自然无不圆满可观。所以历代书家的法书,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因人而异,而不能不相同的,就是笔笔中锋,中锋乃是书法中的根本方法。”

中锋和偏锋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要辩证地看。并不是说只用“中锋”,作品就是好作品,关键是你怎么控制,去调节它们的关系。如《游虎丘诗》“剑”字第一撇,线条两边对称,就是用中锋写的。但是,你看中间的短横两边不对称,是用偏锋写的。张即之的《书杜甫诗》手卷,“户”字的长撇,开始用中锋,到结尾就转为偏锋。

比较一下,中锋是主要的根本的,中锋可以保持笔毫顺。偏锋会把笔毫弄乱,所以是暂时的,短时间出现的。中锋线条圆满稳定,偏锋线条富有姿态。

王羲之的作品偶然也会出现偏锋线。《兰亭序》“不”字,一撇下来就是偏锋。“然”字点画写到末尾,收笔时出现偏锋并不罕见。

简言之:正锋是笔心四面对称;中锋是笔心左右对称;偏锋是笔心左右不对称。

把上面三个术语比较一下后,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正锋是八面锋的中心位置,中锋是行笔时保持笔毫顺畅的基本位置,偏锋是笔毫偏移引起线条变形的位置。

4.笔锋位置的调整。“中锋”和“偏锋”是可以调节控制的,可以互相调整。沈尹默说:“用什么方法才可以使笔锋随时随处都在点画当中呢?可以用腕去把将要走出中线的笔锋,运之使它回到当中的地位。”

简单说,只要手腕摇动,就可调整尖锋的位置,当手腕向左笔尖就会向右;反过来,当手腕向右笔尖就向左。在行笔中,尖锋偏离中线是常有的事情。怎样使它回到中线呢?我说过笔管是笔心的延长,当你手腕向左就等于笔管向左,这时尖锋就会向右。笔管和尖锋运动方向总是相反的。

文征明写的“王”字的中间一竖,是不是垂直的?不是,它中间是调整过的。开始走了7号方向,走到一半,调整为8号方向。

简言之:摆动笔管可以控制笔心,调整尖锋位置;行笔中有意连续摇动手腕,称为振。

手腕摆动不但可以调整尖锋位置,还可以造成线条的波动,有时书家特地摇动手腕以创造动的效果。“剑”字右边一竖就是用“振”这一技法。

唐代托名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最早提出“振动”这一概念:“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宋代姜夔《续书谱》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都有点画振动的情况。米芾“泛”字,最后一捺就是用振笔写的,增加线条的灵动感。

开车在十字路口,要扭动驾驶盘转弯,就算你开一条完全直的路,你还是要不断地调节方向,是不是?书法,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本节要点:复合线条和单一线条的换笔心。中锋和偏锋,调节尖锋的位置。“振”:有意连续摇动手腕。

复习思考:写长横、长竖,注意把尖锋始终保持在中线上,体会用手腕摆动控制尖锋位置。用纯中锋写一长撇,第二次改为前半段用中锋,后半段用偏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