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大师钢琴课

标签:
钢琴肖邦李云迪奏鸣曲 |
分类: 音乐 |

李云迪国际钢琴大师班在中山音乐堂又开班了。一共有三位老师:段昭旭、黄泓、李云迪,由学员演奏,老师点评指导,最后是石叔诚的钢琴独奏,全长6小时,算是一堂大课了。


学员弹奏肖邦的夜曲92号,就是最耳熟能详的那首,段昭旭讲解点评。肖邦钢琴诗人的称号很大程度来自肖邦的夜曲,但夜曲这个形式是爱尔兰人菲尔德首创的,在肖邦手里得到了升华。弹奏肖邦音乐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它的歌唱性,这是老师一再强调的。肖邦喜欢听歌剧,还特别喜欢贝里尼的歌剧,贝里尼本来就有柔情贝里尼的称号,在甜美细腻中还带有祈祷性的特点,这些风格在肖邦的钢琴中都能找到。所以老师强调弹肖邦一定要把唱的感觉弹出来,像花腔女高音的感觉,肖邦就是在用钢琴模拟人声。在这首夜曲中有连线+点的符号,音符下有点表示断奏,而连线是连音线,这是肖邦似连非连、似断非断的处理,花腔中也有这种唱法。老师强调装饰音不要弹得太快,要把旋律弹出来,颤音不要潦草,左手要轻不能喧宾夺主,但也不能丢音。说了半天都是演绎的手法,把肖邦诗意的歌唱性演绎出来最重要,特别是在唱中还有着祈祷性,这令唱更美。肖邦把曲子写得非常细腻,比如连线+点的处理,就可以令人感受到他不同的心境,以及他想要表达意思,他要的是曲尽其美,曲折的表述,而不是直接的宣泄,所以演奏起来手法也一定要细腻。


在点评肖邦圆舞曲第14首时,老师说肖邦的钢琴除了歌唱性、快乐的忧郁之外,还有自由性,但这自由不是随性。老师形象的说,左手像大树,左手的小指是根音,像大树支撑在那儿;而右手像树叶,可以自由,但是随着大树在摆动。这个比喻真是很形象,在说伴奏与旋律的关系。左手形式上是伴奏,但作用非常重要,就是老师说的大树,起支撑作用,这点一定要记牢。在练琴时也会感受到左手的引领作用,所以左手绝对不是“配角”。老师说肖邦会弹很轻的音,但轻音也要弹到底,主要是控制下键的力量和速度,她形象的说“弹到底才会踏实”。老师还特别讲了对于半音的联想,很多作曲家都喜欢半音,拉赫玛尼诺夫、巴赫都很喜欢半音,肖邦也很喜欢。半音就是九曲回肠的效果,曲曲折折幽幽怨怨的,相较于全音特别小家碧玉。
虽然是国际钢琴大师课,但是不讲乐理,不讲曲式,不讲结构,更不讲赏析,里面的内容和普通家教的钢琴课一样,概括起来就是“抠曲子”,一小节一小节的抠,抠谱子上所有的标记符号,升降音、连线、断奏、拍子、音的强弱及表情符号,左右手的关系,踏板与和弦的关系都要细抠并严格的弹出来。这些说起来简单,仿佛是明摆着的事儿,但都弹清楚并不容易,有时会含糊,一带而过的滑过去,有时仿佛和弦弹得很溜,其实并没有交代清楚。老师强调读谱的重要性,把谱子读明白,很多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还有技巧问题,在超八度的大跳时如何接,接续的手指不一样出来的音色是不一样的;弹音阶时大指应该是什么姿势,右手与左手的呼应关系,这些具体的技法都是老师的经验之谈,都是“knowhow”。

小男孩在弹莫扎特的小奏鸣曲K545时老师强调了奏鸣曲的重要性,它对于培养严格的演奏规范是至关重要的,弹不好古典的奏鸣曲,就弹不好浪漫曲。老师还幽默地指出,小男孩在弹奏时出现的问题有些并不是技法上的,而是谱子的问题,因为他用的谱子是从网上荡下来的,练琴时一定要用正式出版的谱子,不要从网上荡,避免不好的影响。老师笑着拍了拍小男孩的背说:“回去换谱子!”


李云迪压轴出场。学员弹了一首肖邦的练习曲,第二位小女孩弹的是《平湖秋月》,弹得很不错,李云迪闭着眼睛听,会微微的晃头,或猛然睁开眼睛看一下谱子。对这首的点评李云迪花了很多时间,还亲自下场演奏,右手用快速的音形来营造湖面的气氛,是隐隐约约的,强调了踏板在营造这种模糊的气氛时的作用;随后湖面波光粼粼朦胧消失了,波光在一闪一闪。这让我想起杨晓勇在弹《平湖秋月》时,开始的湖面是雾气朦胧的,后来湖面有月光闪耀,就是这种感觉。李云迪说湖面波光闪耀时每个音都要清楚的出来,每个音的音色和音量都是一样的,他很喜欢强调精准,节拍的精准,左手与右手对得精准,一定是一起下,精准的下。他反复强调几个点,和弦,速度,强度的开始及对强度的控制,这些都是表现湖面波光灵动的关键。

李云迪在点评学员弹的李斯特练习曲第四首时,肖邦王子还狂飙了一段李斯特,李斯特最喜欢炫,里面有一段很诡异,按李云迪的话说就像是吹来的一股邪风,他说表现时不要太显了,手指放平一些,会表现出那种若隐若现,时隐时现的感觉。说得台下响起暗笑。
6小时的大师课一直在谈细节,在“抠曲子”,一点一点地抠,抠完谱子上键盘,一遍一遍弹,满场观众就陪着这一对对的师生,看如何抠如何弹。钢琴课就是这样“抠”着上的,如果把这种大师课期待成赏析课,那一定会大失所望的;而对于正在学琴的人来说,却是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