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周俭大姐(二)

标签:
365集邮人物极限片鲁本斯 |
分类: 集邮、邮踪 |
在大姐的那些参展邮集中,我对她的一框邮集情有独钟,而一框邮集占到了她邮集的三分之二,也是她得高奖的作品。
http://s9/bmiddle/00657S21zy7plwixciA88&690编组邮集需要的素材很多,没有深厚的集邮积累,是不敢动手的。然而一框邮集最难的地方,不在于拥有素材的多少,而是对于素材的萃取与提炼。用16个贴片围绕着主题,有脉络,有情节,元素既要完整又要简洁,结构安排紧凑有致,还要有珍罕片,这种思考与提炼的过程是很吃功夫的。所以在我的眼中,一框邮集既不是因为素材不足只能编一框,也不是新手的“热身”,它完全可以从邮集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独立的特色和品味,甚至与新概念集邮结合到一起,生发出更多鲜活的风格,给传统集邮注入更多内容与活力。实际上一框邮集的价值已经在被重视,济南就已经过举办过6届“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大姐的一框邮集《鲁本斯绘画》就在2008年济南第三届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竞赛级)获得了镀金奖,这些都说明了一框邮集的魅力与价值。原本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集邮,不要被编组邮集的高额成本吓到而举行的一框邮集邀请展,谁说这无心插下的柳枝不会绿荫一片呢?就让我们来赏析一下大姐一框邮集中的典范吧!
大姐的一框邮集《法国城堡》在2002年北京市第一届现代邮展上得了96分加特别奖,所用极限片都是1970年代以前的,而且都是本地片首日戳,这就已经奠定了素材的品质及含金量,因此如何编组就成了关键。据说法国有三万多座城堡,该说些什么?大姐开宗明义的指出:“法国城堡和中国的长城、故宫一样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为展现这份遗产,大姐从历史的角度选取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欧洲人文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阶段,对于中世纪时期古堡主要展示它的军事和防御功能以及中世纪古堡的建筑特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更具宫殿特色,典雅、雄伟、豪华,更具享乐功能,是王公贵族们的乐享天堂。这样就对历史特点做了准确定位。对于古堡样貌大姐只取了桥头堡。桥头堡可以说是明信片中非常受宠爱的一个内容,用洋洋洒洒来说一点不过分。那些依水而建的桥头堡,或在名河岸畔,或依靠着悬崖峭壁,或掩映在乡间村畔的绿树之间,现代中融入了古典,清新中有着厚重,多姿多彩,展现着一种民族与地域的风貌,特别令人喜爱。我曾经想专门收集这个题材的极限片,并且把区域也定在了法国,但是因想法还不成熟尚未动手。选择桥头堡是对美学角度的定位。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大姐在16片的有限容量里,还选了破毁的珍贵城堡,这不仅是想留下一种历史见证,更突出的是反映出个人的审美意趣。残缺美是审美中永恒的主题,对于它的关注与喜爱,是一个人美学品味的体现。大姐还特别指出了邮集中的那些单色极限片,说它们代表了老的特色,即经典。大姐一框邮集中的那些韵味,起于“近朱者赤”,因为融入自我的思考与深情,而变得更加粲然。
大姐还给我看了一框邮集《鲁本斯的绘画》,这也是获奖作品。她刚一拿出来我立刻高兴得叫起来,“呀!这也是我的主题”。鲁本斯的画我特别喜欢,在我的圣经题材邮票中,大部分是鲁本斯的画,对于他画的《最后的晚餐》的喜爱超过了达芬奇的那幅。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经典之处在于他的焦点透视技法拥有着教科书般的地位,而鲁本斯的《最后的晚餐》重点在于刻画,他喜欢中长焦式的构图,这是表现力很强的焦段。同是表现耶稣“你们中间有人要出卖我”这句话的出口瞬间,11个门徒都在震惊、恐惧、悲哀的氛围中猜测议论着,只有犹大一人心怀鬼胎地望向画面外。因为是门徒们围绕着耶稣,所以表现得比散坐在他两旁更为生动有现场感。我和大姐拿着贴片一张一张慢慢看,她指着《牧羊人的朝拜》说,这是耶稣诞生之后,马棚里面好像光芒四射,人们都看到了,就是这个故事。我告诉大姐我也有这张极限片,与她那张是同一个销戳日期,都是1976年9月4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张。看这些鲁本斯绘画的邮票,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鲁本斯的原画把一个圣经宗教场面表现得特别完整,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关系都交代得很全,可是做成邮票都是只切取一个局部,这个牧羊人老太太在画面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结果把她切出来,表现的这么完美,这是鲁本斯绘画邮票的特点,也牵涉到把一个作品变成一个邮品的过程。大姐说,是啊,你看这个牧羊人就是切出来的,都是局部,你看他的用光,把人的精神画出来了,眼神里多神圣。
大姐对于特色的抓取是很敏感的,她说鲁本斯喜欢画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在花园里。这实际上是鲁本斯绘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的巴洛克风格就体现在对普通生活场景的渲染和对人体的刻画上,《鲁本斯绘画》中就有这样的内容。“波塞东与安菲特里托”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人体被表现得那么华贵有力,是典型的巴洛克式的美,而大地与水的结合如此和谐甜蜜,甚至是“脉脉含情”,大姐这两张片子选得真是太经典了。鲁本斯与伦勃朗一样都喜欢自画像,邮集中也选了鲁本斯的自画像,一部一框邮集,把鲁本斯绘画的特点都盖全了,还有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能得奖也是自然的了。我和大姐都喜欢鲁本斯和伦勃朗,这种共同的爱好带给我们共同的观赏体验,这也是因邮而生的一种喜悦。
大姐的文笔也很简洁幽默,写蓬皮杜中心时,她写道:“它是巴黎的新怪客,揭幕当天巴黎人全部傻了眼。”看到“傻了眼”这三个字时把我逗得笑出了声。大姐说她写的文字干巴巴的,只写这是什么什么,至于其他以外的你叫我怎么形容啊,怎么写的漂亮,什么表情啊形容词啊我一点都不会。大姐真是太谦虚了,她总是能给自己的邮集挑出问题。邮集给文字只留出很少的位置,3、50个字就要说清楚,读大姐邮集上的那些文字,都是一语中的,绝不拖泥带水,而且还很有层次感,读来畅快明了。可是大姐为了这几十个字,功夫全下在背后和邮外了。她说她有时一两天才能做一个片子,因为要查资料啊!应老师给她留下的极限片那么丰富,挑出主题后,还要去讲它们的故事,并把这些内容编组成集,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我最佩服的还是大姐的思路,《鲁本斯绘画》的内容是从应鸿老师的《欧洲画廊》中选出来的,这个画廊基本上是按照时代人物来编的。我反复想过为什么大姐单单就选中了鲁本斯,从100多张极限片中把鲁本斯的绘画挑出来,并且按照鲁本斯的的特点即宗教题材、女人与小孩、自画像编组成集,她的这个思路到底是怎么建立的?对此我不得而知,然而她能把自己想说的东西从庞杂中“择出来”,能把“多”变成“少”,把“长”改成“短”,这就是编辑能力,就是真功夫。
大姐不仅自己在集邮中取得了成绩,她在邮协中也是积极工作很起作用的一位。大姐利用女儿在中央电视台之便为大家盖与春晚联合办的拜年封,一直坚持了三年,后来戳印从央视挪到了央视的投递局会城门邮局,大姐仍然坚持每年去那里盖拜年封送给大家。举办邮展时,大姐总是积极参与邮展的布展工作,征稿、退稿等等繁杂的工作,大姐都一丝不苟的耐心完成。她还关怀那些不能来参加活动的老同志,把纪念邮品送到她们的床前,带给她们共享的安慰。
大姐说集邮带给她晚年的幸福生活,健康集邮、快乐集邮、幸福集邮,这不仅是她,也是很多老年朋友的普遍状况。大姐跟我说过,集邮只搞一段,传统集邮我们没那个能力,那就只搞自己能做的。这实际上是在说集邮就是要集己之所好,集与自己有关的,集自己能钻进去的,寻找它对于自己生活的意义,这样才能快乐,才能幸福,也一定会出成绩。她的话我一直记着,我也要像大姐那样,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作自己能做的,并做好它。
http://s2/bmiddle/00657S21zy7plwfr7oJf1&690十几年间,大姐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把应老师的东西留下来。她对女儿说过,我所作的就是要让你们记住爸爸,知道爸爸作过的事情。“留下”仅仅是留下对一个人的记忆和思念吗?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美国大片《云图》中有几句经典的台词,它说:“我们生命的不朽性质在于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所带来的永久传播的深远影响”;“我们的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与其他人紧紧相连”;“个人生命的影响会掀起永恒的涟漪”,这些话与东方的哲学多么接近。实际上,“留下”就是给自己的灵魂空间留下一个永久的陪伴,这些“留下”不是静止的,它会像水波纹一样因为一个触动就扩散开去,影响到其他的生命。这种“留下”,会开启另一段美好旅程,带给我们新的却又是“似曾相识”的生命体验。大姐这样留下应老师,我这样留下母亲,生命与灵魂有着相同的祈盼,带给我们相同的人生经历。
在这样一个暑热尚未消退的秋日,与大姐或靠在沙发上,或坐在餐桌旁,享用过大姐的梅干菜烧肉之后,伴着手边的一杯淡茶,慢慢的翻看,絮絮的聊,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生命的积累会必然会带来生命的际会,这就是美好。我们都喜欢鲁本斯和伦勃朗,我们都为逝去的亲人作过“留下”的努力,这些努力也带给我们新的生活内容,拓展了我们生命的范围,带给我们新的享受和喜悦。生活多好啊!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那些“留下”会在生命生生不息的流转中灵光闪现,影响到自己,也影响到其他灵魂。这就是“留下”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