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韵青铜魂(一)

标签:
365博物馆历史文化文物 |
分类: 幽燕拾珠文物欣赏 |
中国曲折漫长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在原始社会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之处,金色辉煌的青铜出现了,并逐渐取代了古朴的陶风,中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了。一件件锈色斑驳、神秘而又具狞厉之美的青铜器,标示着上层贵族社会与普通平民生活明显的等级差别,人类进入了等级社会,并逐步进入了国家与文明社会。
CCTV曾在一档节目中明确指出了文明的要素为“文字、城市与礼制”,这比之前的“文字、城市、青铜器”更为科学严谨地概括了文明的要素,青铜器就是礼制这一上层建筑抽象概念的具体体现。青铜器最初的功用主要是做为礼器使用,礼乐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庆典,而钟鸣鼎食也是贵族身份与奢华的象征。考古发现的商周青铜器多是王室或王室大臣的重器。商代青铜器厚重,雄浑,纹饰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纹饰基本上是以浮雕的凶猛逼人的饕餮纹和夔龙、夔凤纹为主,这和商人的神权政治有关。周代则强调礼治,常常在礼器上铸造长篇颂扬祖先和功业的铭文,风格也趋向于洗练、典雅、庄重,这是理性文化发展的表现。春秋以后,王室衰微,诸侯称霸,青铜器开始从王室垄断中解放出来,王室、王臣的器物明显减少,诸侯的器物明显增多,器型也突破了西周的传统开始向轻薄灵便和工整细腻的方向发展。青铜器的纹饰由礼器正襟危坐的狞厉之美演化为有血有肉的魂魄之美,而长江文明的青铜器更带有一份蓬蓬勃勃的浪漫色彩。
http://s8/bmiddle/00657S21zy7oD5E7iPZ47&690青铜器的鼎盛时代是商周,但是青铜器铸造工艺水平的高峰则是春秋战国时代。从考古发现情况看,春秋时期已使用的失蜡铸造技术,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成型加工的重要工艺之一。失蜡工艺是用蜡料制模,外糊范料,烘焙时蜡料融失,而得到无分范面的整体陶范,可一次获得具有三维空间构造、立体透雕效果的铸件,是中国青铜铸造工艺技术的重大进展。春秋中晚期以后的青铜器普遍采用了浑铸、分铸、锡焊、铜焊、红铜镶嵌等工艺。分铸工艺是器身与附件分别做模,最后把各部分铸件组合在一起浇铸、焊接成型的工艺。它便于铸造形制复杂的器形,同时使铸件的各部分连接坚固。
战国以后,青铜器的使用范围更是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用器物,如釜、扁壶、铜镜、带钩、建筑装饰件、车马器件等明显增加;在青铜器的装饰手法上,铜镶嵌、透雕、金银错等新工艺迅速发展,这标志着青铜器时代在让位于铁器时代之前又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纹饰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的图案,像贵族宴乐、农妇采桑、水陆攻战等,或单独成画,或组合成画,场面阔大,人物造型生动,反映出先秦造型艺术从表现神道到表现人道的转变,映现出战国艺术家出神入化的创作技巧。
http://s4/bmiddle/00657S21zy7oD5Gcrn563&690商代晚期的象尊
青铜器与礼制是花与果的关系,而礼器之美也被越来越多的专业及业余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他们与青铜时代的美器对话,希望能与它们沟通,以建立远古与现代的联系。杜牧的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正是那种在遗迹文物面前想与前朝古人沟通,寻寻觅觅中有些怅然若失的心情写照。在大美青铜之中,我更迷恋长江文明的那些铜器,长江文明青铜器所散发出的那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气息,使我经常在掩卷时发问:我们的先人对于天、地、人、自然、生命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理解,才致使他们创造出这么唯美而又寓意深刻的造型?那种思辨,那种对于格调、意境、韵味等精神世界内容的理解,那种对于复杂与凝炼、均衡与动感、和谐与冲突、整体与细节的把握,我们后人为什么就难以企及、只可望其项背呢?这些精美的作品,均出于那些工匠之手,他们所追求和表达的美,由于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结果,为文人墨客所不为或不能为。这些天才的工匠或艺术家,在自己长期的艺术与工艺实践中,用自己的艺术思想与工艺技巧,表达出了他们对于美的理解与向往,并让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感受到这些美,并被他们的表达所震撼。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艺术大师啊?
现代人完成了比古人不知高出多少倍的科技创新,然而我们的灵魂呢?我们的灵魂也如先人那样那么清澈透亮、那么简洁聪慧吗?去享受那些大美之作吧!让它们帮助我们拂去商业社会的蒙尘,让远古之光继续照亮我们,让我们的灵魂与自然再次浑然一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