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来的北京城

标签:
365集邮收藏文化图片 |
分类: 集邮、邮踪 |
在人类浩瀚的史册中,运河是恢宏的一笔,它是在人类生产实践中由局部成功而激发、进而不断被修正、完善的生命之河。运河之于江河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它是一种特殊的河流,是人工开凿的航运渠道,用以沟通不同的江河、湖泊、海洋,缩短通航里程,改善通航条件,调节水量防止旱涝,灌溉沃土良田。在它的两岸,逐水而居的人类,繁衍出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圈,商业、经济、文化的繁荣,生发与滋养着丰富的生活与风情,只有亲临这些河流,触摸它们的脉搏,才能了解那片土地,也才有可能读懂那个民族。
http://s12/bmiddle/00657S21zy7ojFporATcb&690http://s1/bmiddle/00657S21zy7ojFplHR610&690
京杭大运河是铺展在中国大地上那个“人”字中的一捺,北京运河段是其中一朵丰沛的浪花,它成就并养育了北京城。2018年一开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北京大运河临时邮局的挂号实寄封,共15枚,把北京大运河的重要点位一网打尽。面对这套邮品,想起老年间留下的一句俗语:北京城是漂来的。这漂来的,不仅是说建皇城的建筑材料、供给京城的吃喝嚼裹都是由大运河运送过来的,还是在说水就是北京城的魂啊!而北京城是漂来的,这句话正是对京城水系发展沿革及最终成就了北京这座都城的概括之笔。就让我们随着这套实寄封,追寻运河是如何造就养育北京城的吧!
http://s2/bmiddle/00657S21zy7ojFwjOnv81&690
金秋时分,我驱车寻访白浮泉,因为修整而不遇。在它近旁就是京密引水渠,不得见白浮泉,跟京密引水渠亲近一下也不错。当年郭守敬引白浮泉开拓大都水系,并没有直不笼统地将它引到昆明湖,而是先向西然后再南折。我顺着他的路线一直向西开,也就是贴着北六环的边儿,一直开到阳坊的那个弯儿,便折向南,顺着长河可直通到昆明湖。现在的这条长河,与郭守敬当年引白浮泉的路线几乎一致,构成了京西最美的风景线。
水从昆明湖出来,沿着十里长河到了长河第一闸的广源闸,这一段就是在京城水系中起重要作用的高粱河旧址。郭守敬引白浮泉到大都城,就是通过瓮山泊(昆明湖)开通的渠道,连通高粱河上游水源,在今天西直门以北进入现在的什刹海,解决了水源问题。
http://s10/bmiddle/00657S21zy7ojFB5zp769&690什刹海是京城水系的关键节点,是一出重头戏,实寄封给了它四枚的规模,大名鼎鼎的银锭桥,西海、后海、前海全部包括进去,却没有明确点出后门桥,它在京城建设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位置,当年元大都建设的原则是“以水为经,取中定位”,这个中就是中轴线。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指出,大都城规划的起点,严格地讲就是后门桥,正式名称叫万宁桥,它决定了全城的中轴线;不仅如此,它还演绎了一座都城水系的兴建过程,即完成了北京城市供水主水源从莲花池水系到高粱河水系的转移,北京城从此而立住了脚。当年的什刹海,“轻燕受风追落絮,游鱼吹浪动新荷”,大书画家赵孟頫写出了这里的旖旎春光,元朝满载着江南稻米木材陶瓷绸缎的货船在积水潭停泊,形成了舳舻蔽水的盛况。今天的后门桥,仍然笼罩在钟鼓二楼的晨钟暮鼓中,有市井味儿也有文艺范儿,是北京城最为活色生香的一块地界儿。后门桥东就是玉河,当年也是行船泛舟的水路,什刹海和玉河故道都入选了世遗,如今与雨儿胡同、南锣鼓巷一起成为北京的市井小资之地。
http://s8/bmiddle/00657S21zy7ojFQp5n9c7&690侯仁之先生在梳理北京运河段时说,“经过后门桥,然后再往东南走,经过现在的东不压桥,然后往南转,经过南河沿,再往南去就到了正义路的北口御河桥,当时北京城南墙就在这儿,相当于今天的东西长安街。到了御河桥,河流出城,立刻转向东南,经过现在台基厂二条中间,然后再往东南走,到了苏州胡同以南的船板胡同,转而向东,经过今天的北京火车站,到东便门外,一直向东,然后到通县 ……”这就是从通州进城的漕运水系。北京地区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为了能使从通州来的粮船上溯到城内,郭守敬设计了一条闸河,沿河建造了24座水闸,通过上下闸的互相启闭来调节水位,使货船可以由低向高行驶,从通州直达积水潭码头。这样就解决了南方及沿岸各地粮食物产由水路运到通州后卸船,再由人力畜力运到大都城这一十分艰苦的问题。积水潭上接白浮泉瓮山泊,下接漕运系统,是元大都水陆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元世祖忽必烈亲临巡视时,见到积水潭船货云集的盛况,十分高兴,赐从通州到积水潭的这条闸河为“通惠河”。 古代皇帝赐名,现代河流入选,通惠河也是大运河上入选世遗的项目。
实寄封中还有两枚是南长河、南新仓,从大运河运来的漕粮就囤积在这些古老的仓廒里,元代大都城建仓二十二处,每年进新粮三十万担,清代北京城建仓五十二处,每年进新粮上百万担。它们与那些地名如南河沿、骑河楼、银闸一起透露着当年河道的踪迹;城南那些胡同一反北京街巷直南直北的老规矩,走向偏斜,连同它们的名字都在印证着当年顺河而建的痕迹。
北京火车站旁边就是东便门,当年有名的大通桥就在这儿。清代《竹枝词》曾经有:“大通桥上望漕粮”的词句。瑞典学者喜仁龙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写到当年这儿的风光:城门前运河上有一座三孔石桥,桥上雕一水兽,桥下设有节制水流的闸门,每当风和日丽的时候,可以看到桥墩上或者石堤上活泼的孩子,在清澈如镜的河中浣洗着棉纱和染织着蓝布。大通桥南不远有座神木场,乾隆说,这些神木是“远辞南海来燕都”,顺水漂来的一根根神木,一块块金砖,筑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城阙,看哪,北京城真是从大运河上漂来的啊!
http://s1/bmiddle/00657S21zy7ojFGru2Q90&690实寄封中有三枚提到了张家湾,它是元代建的一座古镇,大运河在元代裁弯取直定型后,张家湾成为大运河北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探访了北边的白浮泉,东南的这个大运河北点当然也要走一走。几经周折,穿过古镇小巷,张家湾古城墙和石狮子通运桥一下子就展现在眼前,城门的拱券上镌刻着“南门”两个字。见到它,心中猛然涌出那喇嘛的诗句:你见与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古老的运河水系,老城墙,桥上的石狮子和斑驳沧桑的大青石,它们就在那里,不言不语,寂静的、默默的在那里已经很久很久了,不动声色的见证着北京城的成长。面对它们,该引起心中多少感慨啊!
这15枚实寄封为我们画出了一条北京大运河的清晰路线,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为研究京城水系付出了诸多的心血,然后用浅显的文字抽丝剥茧似的为我们讲清楚这些事。京城水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侯仁之先生指出,了解这些仅用“沿革地理”的方式是不够的,需要采用“历史地理学”的观点。侯仁之先生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沿革地理仅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初步,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还有若干历史地理的专题研究,并不借助沿革地理的知识而依然顺利进行。”侯仁之教授的这些论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现实意义,尽管在当时学术界仍有一些不同看法,但他的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用这种观点来读北京大运河,我们就会明白它为什么是文化遗产,而不仅仅是人类遗留下来的一项工程,里面包含的那些历史足迹、古代科技成果和文化内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水源是一座城市生存的基础。因为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等人对京城水系所作的开拓性的工作,才有我们今天的生命栖息地,活色生香的北京城。有城市就有文化,都城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内核,那么什么是都城文化?华丽的宫殿建筑群,极具民俗风情的胡同,规模浩大的皇家园林,帝王陵及王公贵族墓,带有皇帝年款和御制诗文的珍贵文物,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严,既是权利的中心,又是享乐的中心,文化积淀与富丽奢华共存,这些都是都城文化的特色。
http://s1/bmiddle/00657S21zy7ojFOFmVib0&690在大运河沿岸,散布着众多能体现北京都城文化的风景与遗迹。从大运河漂来的皇家宫殿,护城河和太液池把琉璃瓦、汉白玉栏杆、青铜蛟龙的影子和历史一起凝固在这里了,却又荡漾着活泼的时代身材。纪录片《话说运河》中说:“水是北京的眼睛,谁能想象要是没了昆明湖、什刹海、太液池,也没了金水桥下的御河水,要是让万寿山的佛香阁,让海子沿岸的垂杨柳,让琼华岛的吉祥如意白塔,让紫禁城头的那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挑脊角楼子,都一个个的弄没了自己的倒影儿,这北京城会不会像老辈子说的:丢了魂了?”绿波慢板的运河是北京的魂。在通惠河的岸畔,就是北京的CBD,河水中映照着城市的倒影,临河的写字楼峭拔挺立。当年舳舻蔽水的积水潭,已成为北京拥水的小资地段,站在西岸可隔海眺望那静静伫立的钟楼、鼓楼,而站在银锭桥上向西向北望去,尽管有高楼林立,但在朗晴白日之下,仍可见到那西山的影子。银锭仍可观山啊!紫竹院长河更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长河绿烟笼罩,有着江南水乡的韵味,坐落在它旁边的首都图书馆,给这里的江南水韵又增添了一些书卷气。而在京西蜿蜒而过的京密引水渠,竟与七百年前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进京的旧道大体一致。深秋时节的京密引水渠,岸畔被红得有些发紫的落叶铺满,清澈的渠水被逆射的阳光映照的波光粼粼,发黄的柳条柔软地垂在水面。来到昆明湖最南端的玉带桥了,穿过桥便进入当年的瓮山泊,现在的昆明湖。这一池碧水啊,与西湖有着相同的韵味,雪中、雨中的昆明湖是最美的。披着白雪的铜牛,雪霁初晴的佛香阁,以及雨中佛香阁下的花雨伞,引起人们多少诗绪啊!
http://s1/bmiddle/00657S21zy7ojG7FfoIe0&690http://s5/bmiddle/00657S21zy7ojG7u6AQ04&690
从莲花池到后门桥,留给我们的是北京城生命的印记,这些生命印记,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城市。漂来的北京城,不亲自踏访,不身临其境,如何与那些默默的见证者对话?读书与走路是分不开的,书里书外内容颇多,跟随着邮路的指引,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兴趣与追寻的目标。集邮迷也是地图迷,还应该成为历史迷,邮路中的点点滴滴,会不断地向我们发问,告诉我们前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通过集邮而建立的不断探索而求甚解的精神,就是一种文化收获,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
让我们跟着邮花,跟着心的方向,去行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