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的林黛玉人物原型就是崇祯帝(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朱慈炤23)

(2016-03-08 08:46:32)
标签:

历史

文化

红学

红楼梦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关于红楼梦一书中的林黛玉和崇祯帝的关系

 

本人前文已多次向读者举过例子,红楼梦的写作方式之一便是以历史人物的年龄(寿命)、执政年数等数字作为书中的目录数字,并在此目录下写该人物的相关内容。

 

本人之前也举过关于林黛玉的例子,如《癸酉本石头记》的第97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绛珠仙泪尽抛全生》就是根据崇祯帝的执政年数(古人以九九归一)十七年(即97-80=17)作为回目数并在此回目下描写关于崇祯帝自缢的内容。

 

如果这种写作方式是准确的话,那么对于崇祯帝的年龄(寿命)的数字,在红楼梦中在该数字回目中必应对该人物和内容有所体现,这也是一种相互印证的关系。(即红楼梦人物内容对应写作方式,再对应癸酉本石头记人物内容)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红楼梦第34回(崇祯帝的寿龄)的相关内容是如何描述的: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蒙回前总批:两条素怡,一片真心,三首新诗,万行珠泪。]

解读:本回的《情中情因情感妹妹》就是表达对崇祯帝的凭吊。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蒙府侧批:有这样一段语,方不没灭颦颦儿之痛哭眼肿。英雄失足,每每至死不改,皆犹此而。】”

解读:宝玉之情和黛玉之情,就是复明之情,第34回以宝玉(朱慈炤)因金钏儿(金声恒)投水死而挨打(受打击)为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崇祯帝真心(复明之情)真情(复明之情)的凭吊。

 

【蒙府总评:人有百折不挠之真心,方能成旷世稀有之事业。宝玉意中诸多辐辏,所谓“求仁得仁,又和怨?”凡人作臣作子,出入家庭庙朝,能推此心此志,忠孝之不、事业之不立耶?】

 

解读:作者之真心(复明)不仅体现在三次北伐(李成栋、郑成功、吴三桂)中,还体现在创立洪门、天地会等反清复明地下组织中。

 

癸酉本石头记情榜对宝玉的命名:情不情(痴情是他,无情也是他,自择无牵无挂,却是悔尽此生,故曰情不情)

解读:按本人前文所解读,所谓无情,是指在晴雯(作者大儿子)战死后,作者决定归隐高时明墓(斩情归水月),在归隐期间,作者等人创立的洪门、天地会仍然在其领导下迅速向各地发展。有明以来,明朝各代皇帝皆以皇明祖训为圭臬,朱元璋草莽起家,造反起义经验丰富,明朝又素有以特务治国的传统,故朱慈炤等人创立的地下反清复明组织能在整个清朝期间绵延不绝、组织庞大,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比如嘉庆年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白莲教、弥勒教和明教是朱元璋所信奉的秘密宗教,明亡后被朱慈炤等人所利用,成为典型的反清复明地下组织),终结了康乾盛世,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

 

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洪门、天地会等反清复明组织都是成建制地加入起义之中;辛亥革命期间,起义者和促使南方各省独立的,也大多是洪门、天地会、哥佬会等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会员。

 

在清亡前,洪门、天地会等反清复明组织一直都是宗旨明确,纪律严明,组织严密的地下组织,清代二百多年各地的反清复明起义数不胜数,充分说明了朱慈炤的后代一直是在掌控着这些组织,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后,推翻了清朝,洪门等组织因为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开始变得涣散和随波逐流。

 

【2016.3.13补:红楼梦不愧为迄今为止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摹写一人,一人必跃然纸上,更难得的是很多小小细节都是按照历史人物的身份地位、历史事件、历史背景来白描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本人对红楼梦所解读出来的历史人物背景来观察红楼梦对书中人物的描写来印证。

 

林黛玉喻崇祯帝的描写,可以从一些小细节即林黛玉的外貌、语言、行动中有体现,如第三回对林黛玉的外貌描述有这样两句:“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描写的就是崇祯帝面对李自成和后金两股势力之愁,继承的明朝政权有一身之病。

 

又如第八回:“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这句话中的“摇摇”就是特别用来描写暗示崇祯帝自缢身亡时的状态,据我所知还没有其他小说文章是用“摇摇”来形容人的走路姿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