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天津有三宝 —
鼓楼、炮台、铃铛阁。鼓楼去过几次了;铃铛阁据说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地名和公交站名;炮台稍微有点远,这次找时间终于可以去看看了。
炮台指大沽口炮台(遗址),虽说是遗址,地形还有些原来的样子,还有很多遗物,都是真的。
威字炮台是大沽口炮台防御体系中威镇海门高五座炮台之一,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发挥重大威力。1900年《庚子事变》后,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同其他炮台一起被迫拆毁,现存的炮台是被八国联军破坏后残存下来的遗址。它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造型新颖奇特,里面有很多宝贵的实物和详实的文史资料。
在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炮台初建于嘉靖年间。鸦片战争前后更加大规模扩建。咸丰八年(1858年)为加强海防,确保京城安全,清朝政府在南北两岸修筑“威”、“镇”、“海”、“门”、“高”五座大炮台和二十多座小炮台防务不断加强。
近代随着国外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战略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率部坚守炮台,与英军激战,大部分爱国官兵壮烈殉国,史称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为确保他们在中国横行,强行拆去了大多数炮台,后来只残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
诗曰:
国防之重系君臣,
坐守京畿控海门。
烈士已随波浪去,
百年残铁诉忠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