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之正一观

标签:
大好河山道教文化历史 |
分类: 诗话中国游 |
http://s16/bmiddle/00655Wpxzy7bpioRNV5ef&690
http://s7/bmiddle/00655Wpxzy7bpiqSpBse6&690
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之道后,时人称张道陵为人天之师,于是又称天师道。张道陵羽化前授印剑符纂于嗣师张衡说:“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三绪,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故此,教主天师世袭制便成了天师道的突出特点。
汉献帝时,曹操征服汉中,在蜀汉以政教合一统治了三十余年的系师张鲁顺应自然,以印剑符纂授予其子第四代天师张盛,说:“大江之东云锦山,亦名龙虎山,祖师正一元坛在焉。汝可以印剑符纂往住其地,永宣祖教,以传于世。”张盛从张鲁手中接过作为天师继承者象征的阳平治都功印,从汉中南下来到龙虎山,在张道陵炼丹处建祠庙,即后来的正一观,又在附近建传箓坛,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日都升坛传箓。他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正一天师”(掌教天师),创立了龙虎宗正一道。
此后天师在龙虎山嗣传六十三代,香火不绝。宋元以来,道教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纂统归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敕为正一教主,官居一品,时正一道才正式成立。随后,世袭天师便由提举三山符纂升到掌管天下道教事。从此,作为全国天师道的活动中心龙虎山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正一道祖庭。
http://s16/bmiddle/00655Wpxzy7bs1ZXD1J5f&690
http://s8/bmiddle/00655Wpxzy7bs1SPEi327&690
http://s13/bmiddle/00655Wpxzy7bs1SG9Skbc&690
http://s4/bmiddle/00655Wpxzy7bs1SZgyv73&690
http://s1/bmiddle/00655Wpxzy7bs1UHBsY20&690
http://s4/bmiddle/00655Wpxzy7bs1V0Vur33&690
http://s2/bmiddle/00655Wpxzy7bs1V9AHvc1&690
http://s13/bmiddle/00655Wpxzy7bs1X3Z6I8c&690
http://s2/bmiddle/00655Wpxzy7bs1Xe6xHe1&690
http://s2/bmiddle/00655Wpxzy7bs1Xqwut21&690
http://s2/bmiddle/00655Wpxzy7bs1ZAfuxb1&690
http://s14/bmiddle/00655Wpxzy7bs1ZKhxH2d&690
道教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走下坡,宫观建筑便在风雨飘摇中生存。1947年,国民党的军队驻扎在正一观内,临走的那天晚上,因马夫失火,这座千年古观、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世袭天师及其弟子祀祖阐教的活动中心龙虎山正一观便化为灰烬,成为历史的一大遗憾。
在宗教信仰与旅游开发的感召下,1994年中国龙虎山第四次道教文化活动周期间,龙虎山风景旅游管理局投资重建了正一观的院墙。
现在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并吸收了明、清时的一些合理建制和艺术特点,整个建筑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仙骨傲然。
诗曰:
正一门派汉时传,符箓砂丹玄又玄。
道士家中修傲骨,不须长久住宫观。
云锦丹成龙虎全,教传五斗鹤鸣山。
天师旧地来祀祖,万法归宗在一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