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w690/00655Wpxzy6YdOg9QVN87&690
武当山发源于秦岭山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鹤立于重峦叠嶂之中,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有“一柱擎天”之誉。武当山高峰栉毗,渊谷幽深,飞瀑流泉,琼宫桂宇......,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盛誉为天下“第一山”。自唐均州太守姚简建五龙祠,至宋建筑不断增多,元又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后毁于兵火。如此规模,恐怕还够不上道教名山。后来因为有了明成祖,情况有了改变。永乐年间(1403—1424年)在兴建北京故宫城的同时,又大力兴建武当山宫观,当时役使军民工匠三十余万,工程连续十二年。
http://s4/mw690/00655Wpxzy6YdOoYBwL23&690
武当山形成一条漫长的建筑线,三十二个大建筑群,总计殿宇两万多间,自均州城净乐宫西行五十里至武当山麓的玄岳门是为“宫道”。入玄岳门由“神道”登山,约七十里至天柱峰(金顶)。在此线东西回环二百里的广大崇山峻岭中,古代建筑师正是利用了大自然造成的峰、峦、崖、涧,以其八宫、二观、三十二庵、九台、九井、十三亭、十五池、三十九桥,绣就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景。无论从其建筑规模的宏伟、工程的浩大艰巨,以及工艺的精美和丰富,都称得上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我们知道,现在的北京故宫是明成祖兴建的,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可以理解,毕竟紫禁城是全国封建统治的中心,也是皇家穷奢极欲的地方。可为什么要去大力兴建武当山呢?如果是为了提倡道教,天下名山不少,已经有名的有很多,为什么单单要修武当山呢?
我看了一些书和资料,也有民间传说,综合来看,其原因有三种可能。
一是宣扬北方玄帝真武神对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的帮助和护佑,从而给他的“靖难续统”塗上“君权神授”的神圣色彩。武当山是真武神的道场(修炼、飞升之地),大修武当山道观,就是要把玄帝保佑燕王靖难的神话,用建筑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千秋万代流传下去。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封为燕王,就藩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对燕王等诸藩王以叔父之尊各拥重兵非常忧虑,于是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削藩的建议,先后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削废,逼死藩府在湖广荆州的湘王。然后开始全力对付对他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
当时燕王已经感觉到了朝廷对他的威胁,于是他也做了应急和起兵的准备。建文元年七月初,当朱棣得到朝廷将对他动手的消息后,就举兵起事。燕王朱棣为了使自己的举兵反抗朝廷“名正言顺”,就援引“祖训”,以讨伐齐、黄等奸臣为名,称自己的举动为“奉天靖难”。但朱棣知道发动“靖难之役”违背正统伦理纲常,是大逆不道的,所以他要想动员将士,取得舆论支持,除了宣称“清君侧”外,还必须寻找其他的神奇力量来为其出师“正名”。
明朝《鴻㷕录》记载了祭旗时的一个场景:说朱棣念完了誓师词以后,突然阴云四合,烟雾弥漫,乌云翻滚,雷电交加。然后乌云慢慢散开,,到处都是黑颜色的旗子,上面画着龟蛇。这个故事在《续藏书》、《明书》都有记载。
《明书.姚广孝传》说:(太宗)因问师期,(姚广孝)曰:“未也,俟吾助者至。”曰:“助者何人?”曰:“吾师。”又数日,入曰:“可矣。”......遣张玉、朱能勒卫士攻克九门。出祭蠹,见披发而旌旗者蔽天,太宗顾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师,玄武神也。”于是太宗仿其像,披发仗剑相应。
再如白沟河之战,河面上结满了硬冰,朱棣的军队刚从冰面上跑过去,建文帝的追兵就来了,可是冰面开始解冻,结果追兵全部掉到水里面。夹河之战时双方军队对阵,打了大半天,不分胜负,这时突然乌云翻滚,飞沙走石,卷起来的沙尘暴扑到建文帝的军队中,朱棣的军队趁机冲锋得胜。这些都是神保佑的结果。
根据道经和民间传说可知,真武是北方之神,也是战神、水神和司命之神。奉祀他有鼓励士气、定民心等作用。由于真武的神职特征,引起了试图于北方起事的燕王朱棣和谋士姚广孝的注意,于是,战场上发生的所有偶然巧合及其取得的一切胜利就都是真武保佑的结果了。那么,朱棣为了表示感谢和敬重之情,并且要继续依赖其神力,大力兴建武当山道观就理所当然了。这在武当山所有的碑文当中,朱棣都有明确的表述。
二是朱棣借此寻找建文帝下落。当时朱棣大军攻入南京,宫中火起,“帝(建文帝)自焚”。朱棣将烧焦的帝后尸体埋葬了。可是更多的说法是,建文帝更换了衣服,从宫中秘密地道逃了出去,然后不知去向。有的说,去了泉州开原寺,从那亡命海外;有的说,逃到了武当山,当了道士。
其实,宫中火起之后,朱棣比谁都清楚,建文帝没有死,但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心里总是踏实不下来。为除却这块心病,登基之后的他,自然不会放弃任何机会搜查建文帝的行踪,但这些工作却是在秘密中进行着。
历史上为宣扬国威和扩展海上贸易的郑和下西洋竟是成祖寻找建文帝的幌子,数万人在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大西洋,目的却是寻找生死未卜下落不明的建文皇帝!
武当山山上有个烧袍岭。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怪名称呢?据传说,朱洪武登位的第二年,与军师刘伯温,带着太子太孙到郊外打猎洪武皇上一见那山水风景,诗兴大发,脱口而出道:“风吹马尾千条线,”要太孙朱允炆接下联。允炆想了半天,迟迟吞吞答:“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眉头一皱,很不满意,觉得他出口俗气,格调低,恐怕不是帝王之才。这时候,旁边上来四皇子朱棣,接对:“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连连点头:”对得好,对得好!“当下封朱棣为燕王,让他带兵扫北,镇守北京。
这段事,本是皇宫家长便饭,无人计较。军师刘伯温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预料到国家将要发生祸患。过了几年,他要辞官隐居,临走时,给皇太孙留下一个锦囊盒子,嘱咐说:“兵临城下,身陷重围,万不得已时,才能打开。”
以后,允炆当了皇帝,改年号建文。但后来果然燕王朱棣起兵反到了南京城。那天,京城外炮火连天,杀声震地,允炆眼看大势已去,性命难保,慌乱中想起刘伯温的锦囊盒,打开一看有张纸条,写诗一首:
御花园里家具房,打开烂柜换衣裳。柜下有一灯草洞,火烧灯草走他乡。
建文帝找到了烂柜子,换上道袍、布袜,拿起木鱼,包了蟒袍玉带,放一把火,从地道里跑了。建文帝到了郊外,分不清东南西北,不觉走到大江边正走投无路,上游划来一叶小舟,船太公说他是刘伯温的家人,军师要他在这里接天子过河。建文长叹一声:“海阔天空,举目无亲,过了江,又到什么地方?”“莫心慌!”船太公说出了刘伯温对建文的指点:“一去参上,二去武当,三去太和,静坐庵堂。”这样,建文帝就到武当山来了,眼看就要在深山老林里出家了,便狠心烧了蟒袍玉带,从此隐姓埋名,当了道士,与世隔绝了。
后人觉得建文皇帝怪可怜的,便在他烧蟒袍玉带的地方给盖座大庙,并且把这地方叫做“烧袍岭”。
http://s13/bmiddle/00655Wpxzy6YfMRjOfaec&690
http://s7/bmiddle/00655Wpxzy6YfMXjR9ce6&690
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这事还是被永乐皇帝知道了。永乐怕建文东山再起,决心要斩草除根,把他杀掉。但是,又怕别人说他“谋朝篡位”,杀君犯上,便造舆论说:建文帝有仙根、仙眼,是十辈天子,八辈状元转世,所以他不愿意再坐朝,一个人到武当山修行来了。还说:为了成全侄儿,使他安心修道,修成正果,便大建武当山。实际上这是个由头,明察暗访,大搜大捕,要除掉建文皇帝。他派工部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来这里督工营建。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所有的宫观、庵堂、亭台,尽都盖在悬崖峭壁上,明说是供建文敬神修仙用的,其实是对他设下天罗地网,使他休想存身。
三是造神当神,征服人心。武当山的各宫、观中,都供奉着真武大帝的神像,他高大身材,慈祥的面孔,披发赤足,像活生生的人。原来那是按永乐皇帝的模样塑的,被称为“真武神,永乐像”。这里有个传说。
当时燕王朱棣起兵夺了他侄子的皇位,自立为永乐皇帝。可皇亲贵族和一些臣下、百姓心里不服,又不敢明着反对。他们大都信奉道教,便暗暗祈祷真武大帝,惩治永乐皇帝。
永乐皇帝听到了风声,心里也明白,只靠刀枪难征服人心,便就梯子下楼,在武当山大兴土木,营建宫观庙宇,到处塑造真武神像,拼命捧他。心想:你们信神,我就造神,还来当神,不愁你们不跪在我的脚下,服服帖帖听我的。
他找来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对他们说:“真武是天神,长相英俊,你们一定塑得逼真才行。”
工匠们谁也没有见过神仙,从哪里塑起呢?大伙想:反正是捕风捉影,不妨捏着鼻子哄眼睛,都拿出最好的手艺,尽量把真武神塑成美男子,或高、或壮、或严肃、或亲切、或正襟危坐、或仗剑直立,无不非常神气,一表人才。不料皇帝全看不上眼,说工匠们故意糟蹋神像,杀头的杀头,坐牢的坐牢,充军的充军,没有一个好下场的。高丽族有个姓姬的塑像师傅,艺高技绝,名声在外。皇帝听说了,便召他来武当山塑像。姬师傅心里琢磨:皇帝杀了那多工匠,一定都是没对他的心思。可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只要认真察看,多动脑子,想是能够找到开锁的钥匙的。他就从从容容地进北京去见皇帝。
皇帝正在洗澡,听说姬师傅进宫,就叫他到浴堂来见。姬师傅跪在地下不敢抬头,却注意着皇帝的一举一动,他对皇帝说:“天上的真武神,我从来没见过;地上的人这么多,照着谁的样子塑呢?实在难办啊!“
”笨蛋!“皇帝咚咚跺着赤脚,骂道:”你动脑筋好好想想嘛!”姬师傅心里忽然一亮:“莫非想要我塑出他这双赤脚?”又进一步试探道:“我还得熟悉要塑的身材、相貌啊,可是......”皇帝毫不在意的样子,打断他的话说:“抬起头来!”声音比原来温和多了。姬师傅心里明白了,胆子也大了,抬头看时,皇帝就站在眼前,圆圆的脸,高高的个,大大的鼻子,眼睛有点鼓。因为刚从浴池出来,披头散发,打着赤脚。姬师傅拿定了主意。转身出来,就按照永乐皇帝当时的样子,铸造了一座重达两万斤的鎏金铜像。
皇帝看了以后,连声夸奖真武的神像塑得好。还剪下了自己的一撮黑胡子,安到了神像的下巴上。
从此以后,永乐皇帝既是人间的王,又是天上的神,很多人就不敢反对他了。
http://s13/bmiddle/00655Wpxzy6Yg7KVkJu8c&690
http://s6/bmiddle/00655Wpxzy6Yg7NO0tvc5&690
http://s15/bmiddle/00655Wpxzy6Yg828tgG5e&690
最后,还以我的几首小诗作结:
建文皇帝 一
建文昔日丧家邦,幸有军师留锦囊。
夜火逃出灯草洞,武当山上坐庵堂。
建文皇帝 二
踏遍武当无处栖,郑和渡海枉劳朐。
皇孙毕竟归何地,留下谜团千古疑。
燕王起兵 一
燕王靖难起兵锋,叔侄水火狭处逢。
弱肉强食勇者胜,还说真武降神灵。
燕王起兵 二
周齐岷代已削藩,独剩燕王箭在弦。
百战全凭玄帝助,神功永记武当山。
塑神像
无端工匠被杀身,不晓如何塑道尊。
独有姬师通事理,早知永乐是真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