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大德殚精竭虑,致力于儒释道基本知识的普及。致力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西游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接来我们谈《西游记》,通过对《西游记》的学习,我们将看到《西游记》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将体验到先贤大德们的良苦用心。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很低,儒释道深奥的道理,尤其是其艰涩隐晦的实证体系很难被人们认识和掌握,这是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普及工作受到很大障碍的重要因素。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西游记》用讲故事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简单易懂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儒释道基础知识,尤其是其实证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儒释道基础知识,尤其是其实证体系不仅能够被人们轻松掌握,而且能够快速传播,迅速完成普及工作。我们在学习《西游记》时,不仅要学习其所蕴涵的深厚的儒释道基础知识,也要学习其高效快捷、活泼可爱的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西游记》成书时期,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大融合时期,
因此《西游记》是以三教合一为指导思想讲解儒释道基础知识的,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书中人物、故事、线索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西游记》时,要把儒释道纳入同一个体系进行学习,而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
基于此,我们在讲解《西游记》时,是和思维本体学基本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的,因为思维本体学是对儒释道基础知识尤其是其实证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提高,同时由于思维本体学充分吸收了心理学、量子力学等现代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结合思维本体学基本知识讲解《西游记》,将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深化、提高,也有利于通过传统文化为现代科学提供前瞻性指导意见,使现代科学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综合。
在学习《西游记》时,尤其要注意把模型化研究和详细化研究两种方法分解开,要以详细化研究为主,以模型化研究为辅助,防止本末倒置。
《西游记》中唐僧凡夫俗胎,代表我们凡人,代表每一位修行人。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的,因此我们的修行需要解决身心两方面的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事件等都是按照身心两方面修行需要和实证历程进行设置和展开论述的。
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身心两方面的修行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密切配合的,在实证中,我们既可以通过调整思维而调整物质,也可以通过调整物质而调整思维。

有形可见的物质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伴随着”
选择性思维”的形成而同步形成。“选择性思维”是“执着心力”强化到一定程度后衍生出来的一种思维功能,
由于“执着心力”波动性很大,因此“选择性思维”是一种波动很大的思维功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从思维角度讲,一切物质都是“执着心力”的表现形式、波动形式,都是不稳定的,因此从物质角度进行实证是很难操作的,并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从物质角度进行实证,我们无法直达如来藏(根本状态),而且困难很多,可操作性不强。基于此,儒释道三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从思维(心)
方面进行实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是最熟悉的,因此从思维方面进行实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更何况根据“心物一体”
的基本原理,思维是“根本状态”的一个特征,从思维方面进行实证是可以直达如来藏的。
直达如来藏(根本状态),
这样我们就能从源头研究起,就能从根本上掌握“思维和物质的演变规律”。为了能够顺利地,准确无误地证入如来藏(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必须研究我们当前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进行实证。
——摘自清凉月老师《西游解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