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郝丽云
旅游、是什么?
旅游,是乡村文明与城市记忆快乐博弈之后的结果,此非名人名言,乃我自说自话——也是翻阅《行走怀仁》样书的一点感慨。
我说,这本书,很好!
好就好在,以文化和旅游为切入点,让“诗和远方”互融互动,在城市化演进的进程中,让乡愁留驻,进而催生文旅发展的花蕾。细阅文字,有乡村纪事,有佳节美俗,凡市井百工,童年雅趣多有呈现,且行文叙事文字清丽,怀旧溯源心炽情浓,使本土人从中找到自己,凝聚归宿感和亲和力;使外乡人藉此找到怀仁,进行一次心灵深度游……仅此,我对策划者郎慧婷〃执笔者于向荣便充满敬意。
然,不止于此。行政层面的“怀仁县”一千多岁,“怀仁市”还不到一岁。从鹅毛口石器制造场遗址来看,考古意义的“怀仁人”已澎湃了一万年的乡愁。这中间,闪烁着吴家窑的多彩瓷韵、回荡着清凉寺的悠远钟声,穿行着金沙滩的慷慨古贤……人文旧迹,城乡丽景,丰富物产,美丽传说,这些糅合在一起,就该合璧“怀仁”的旅游形象吧?是,也不全是。所欣喜者,在“怀仁县”到“怀仁市”新故鼎革、产城递进之际,地方文旅工作者矢志讲好怀仁故事,深情挖掘怀仁记忆,以全新的视野考量旅游,从看似小巧的角度推销怀仁,得成“城事+乡愁”之一册新书,在硬件建设之外寻找诗意感动,在凝聚情感之时打造精神坐标,使旅游变得可感可亲,这既是差异化发展的思索与实践,也是唯一性的旅游审美和引擎,文字之外,更显峥嵘。
我是一个典型的“怀仁土著”,“家在怀仁”贯穿着个人文化认知与文化成长的全过程。而今,离乡十载,深情回望当年,依然记得:那些花开满城、大野浮金的日子里,与友人寻访家园故迹的情景,鞋上有泥,手中执笔,脸上含笑,心中蕴情,此,何怨何悔?!今观此书,忽然感觉,从没有旅游概念的小城,到“旅游”有了专门管理部门兼列入城市发展规划,前后也不过十多年时间,怀仁旅游却是硕果丰盈。这种嬗变,可谓沧桑,亦堪称伟业。究其根本,正是区域党委政府多年重视与诸多文旅工作者不懈接力的成果,也正是这些热爱怀仁的真情,才奠基着产业发展,也成为区域文旅创新之不竭动力……冲洗心灵底片,激活城乡审美,这本书之外,更多的感动该是在此。
撰写如上散碎思索时,我正在台湾进行文化旅游考察,窗外细雨蒙蒙,可感“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之况味,又遥思怀仁老家的“冰雪嘉年华”,几多感慨:一曲老歌,一段传奇,一脉山水,一窗雨滴,一片雪花,皆是游子深情向往之乡愁,也均为旅游发展之宝藏。此刻,祝福家园,也将祝福寄予此书!怀仁致远,乡愁非愁!
郝丽云
2019年1月9日,于台北雨夜
(作者系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朔州市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跋
于向荣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去的人和事倍加怀念,似乎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就在那时。于是,我忍不住想要写下那曾经的点滴,以求留住那份美好的记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搁浅下来。所幸18年,与郝丽云老师接触颇多,郝老师对家乡怀仁的无限热爱和一如既往的关注,使我深受感动,也激发了我追寻怀仁记忆,创作乡土文章的欲望。感念生活,感怀往事,为了让“美丽乡愁”成为我市旅游的新亮点,方提笔挖掘那些藏于时光深处的东西,《行走怀仁》由此而生。
《行走怀仁》是一本散文集,里面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回忆抹不去描述的是我们儿时生活的画面,民俗最感人描述的是我市特有的节日民俗,旅游有温度是对我市厚重历史文化的全面阐述。作为四十三万云州儿女中的一员,我希望通过我笔下的这些事物、这些情景以及众多的景观、景点,引起人们的共鸣,激发大家对家乡怀仁的热爱之情。
从儿时魂牵梦萦、乐此不疲的游戏,到现在依旧心心念念的节日情怀,再到那一处处彰显怀仁文旅特色的标志性景观景点,一举一动溢出乡愁,一颦一笑满含深清,一景一物熔铸真情。嗅着文字中浓浓的乡土气息,品味着醉人的乡土情节,感念着怀仁历史文化的厚重,就像人们生活的日历,有久远的记忆,也有独一无二的的传统民俗和乡土情怀,让人们在追忆中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怀仁!
我,只不过是将怀仁的独特之处、怀仁的节日民俗以及人们数十寒暑的美好经历,借助笔端,熬成难忘的老味道与大家一起品尝、回味、贮存!
书中的文字,很多都是怀仁土话,比较随心率性,但实际上我就是借着故乡民间的一些事物、情形,流露着作为怀仁人的幸福感,以此来表达着一种浓浓的故乡情。通过这些文字,让大家随我一起,品味怀仁、爱上怀仁、建设怀仁、眷恋怀仁,让广大游客了解怀仁、走进怀仁、点赞怀仁、宣传怀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