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入门】《红楼梦》的版本和批语

标签:
红学红楼梦批语侧批眉批夹批 |
分类: 红学入门 |
有朋友强势地问:很好的一部经典,为什么加上那么多括号(的评语)?!
有朋友弱弱的问:蒙府侧批、甲戌侧批、甲辰夹批、列藏题曰、都是什么意思呢?
【微言红楼】答曰:
批语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最早抄本名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从面世时起,就是与批语一同出现的,有别于其它小说先流行后评说,《红楼梦》从来没有离开批语单独面世过。这是《红楼梦》的独特之处,因而《红楼梦》的批语与正文是骨肉不可分离的关系。
那么,侧批、夹批、眉批又是什么呢?请往下细细看来。
[本文 由 王瑞华 据百度百科整理补充,并添加图片]
《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
二)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
八十回的脂评系统的手抄本,现存十个版本,其祖本都是曹雪芹生前传抄出来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
一百二十回 程高系统的印本,基本上只有两种:程甲本和程乙本,它们前八十回依据的也是脂评系统的本子,但已经过了整理者较多的改动,程乙本改动尤甚。
一)脂评抄本系统
甲戌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世1—8回,13—16回,25—28回,共16回,分装为4册,每4回为一册。第一回有其它各本没有的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故得名。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此本有一千多条批语,被称为“脂批”。
那么,侧批、夹批、眉批都是什么姿势?
看蓝线所指,一眼就明白啦~(举例找得我好辛苦...尊重劳动,转发请注明出处)
批语中,侧批:一般是针对句子、字词的。
眉批,相对于侧批要概括一些,或有心得,或有记事。 如果第二次抄写整理书稿,就会把这些批语用小字写成双行,夹在正文之间,就产生了夹批。
这样行侧、页眉上留空,以便可以再写批语。 红楼梦面世之日起,便名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重评意味着这是第二次整理过的书稿,所以有夹批。
有此批语是概括全回的,就形成了回前总评和回后总评。
红楼梦作者每次重抄整理书稿,都会把前稿的侧批和眉批整理成总评和夹批。因此,看同一句批语在不同抄本上的位置,大致可以断定这个抄本的年代早晚。
此外还有朱批和墨批的区别: 红笔写的批语,叫朱批。清代那时还没有红墨水哈,而是用朱砂制墨,朱红色,所以叫朱批。 在清代,不是谁都可以用朱砂墨的。一般来说都是皇室才敢用。墨批为墨笔写成的批语,墨批一般为后人所写。相对来说,墨批没有朱批的价值大。
己卯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回—20回,31回—40回,55回(后半),56,57,58,59回(前半),61—63,65,66,68回—70回。在31回—40回这一册的目录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六个字,故称己卯本。乾隆己卯年:公元1759年。
庚辰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78回,1—80,缺64,67回。装成8册。10回一册。后四册目录页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名。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年。
蒙府本:名石头记,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因此命名。存120回。
二)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后来,有了活字印刷本:
程甲本(1791):程伟元、高鹗于1791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
程乙本(1792):程伟元、高鹗于1792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对程甲本作了不少修改。
三)诸本关系
这些本子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有一位论者认为,这些本子都出自曹雪芹的同一个传世稿本。诸本间的差异,是在传抄中形成的,雪芹并没有多个稿本传世。他以共同异文版本群统计表加上其它一些论据,论证了诸抄本都是配抄本(包括己卯本和庚辰本),因而,版本关系的研究不能以“本”为单位,应当以“回”为单位。有时,还要深入到一回的内部。
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年)整理出版120回木活字本《红楼梦》,为 “程甲本”、“程甲本”。前80回的底本也是一个“脂本”,但删去了几乎全部批语。其后40回一般认为是程伟元和高鹗所续,但也有人认为续书者另有其人,程高只是整理者。自此时起至清末,“程甲本”被大量翻印出版,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版本。程伟元和高鹗于次年(1792年)又出版了“程乙本”。“程乙本”是在“程甲本”的基础上修订的,对前80回作了大量的篡改。此本在清代影响不大,至民国方由胡适提倡而成其后数十年主流,至今台湾出版的《红楼梦》仍以此本为主。
某学者将其毕生的《红楼梦》
《通解红楼梦》读者微信群,已逾两百人~,请加微信号weishuohonglou将您加入,敲门:红楼梦。